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三個大丈夫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在去年3月上映的,當初是透過朋友介紹,才間接得知有這部電影,在搜尋相關影評與資訊後,決定好好品嘗這部好片。

電影裡頭講的是,三個大學時期的好友,在偶然的機會之下,展開他們在學生時代即約定好要一起做的事,一段冒險的旅程。

在這段旅程裡面,每個人必須選擇一項極限運動,而另外兩個人必須無條件配合,即使內心有恐懼,也必須硬著頭皮去做。

整部電影看下來,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冷場,有幽默詼諧也有情感的流露,可說是相當值得一看。

不知道您是否脫離學生時代很久了呢?是否曾經在忙碌的工作生活當中,不時的回憶起大學時期的瘋狂?

當被工作壓力壓的喘不過氣的時候,是否想放自己一個假,好好的品嘗那曾經的美好,或甚至去完成當初說好要一起完成的事情?

在觀看的過程中,讓我想起我在學生時代的時候,曾經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一定要騎著單車,在沒有任何時間的壓力之下,好好的欣賞我從小生活的地方,台灣。

而這個承諾,在學生時代的時候無法完成;上班之後,又礙於時間的關係,無法實現它。有時候,人們會因為恐懼,而刻意去逃避某些事情,即使你內心的聲音告訴你,我想要。

"騎腳踏車環島?你瘋了嗎?""不要開玩笑了,你以為那個很簡單嗎?""為什麼別人都沒有想要這樣做,而你卻想要這樣做?"

這是我週遭的人,當初在聽到我的想法之後,給我的回應。

如果您也有過這種經驗的話,應該可以感受那種感覺。

恐懼嗎?如果套用在投資,某種程度上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明明知道海外券商比較好,但現實生活當中卻仍然選擇高費用的投資工具。

也許被動投資並不能給您高報酬的承諾,但某種程度上,它或許可以給您一個安穩的睡眠。


後記:你曾經很想要做一件事,但是週遭的人,甚至你自己,都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的話,那麼以下這句話分享給你:


「凡事只要有起頭,就一定會有做完的一天,但是你要持續去做就對了。」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可轉讓定存單與一般定存的差異

在以前,定存是一般民眾蠻喜歡的一種投資方式,它的優點是風險較低,但也因為這樣,相對地提供較低的報酬給投資人,隨著金融市場發展,市場上的金融商品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大部份投資人選擇放棄傳統的定存,進而尋找報酬率比定存高的投資商品,譬如共同基金,股票等等,但是我認為,定存還是有它的意義存在,每個人都應該持有定存,或流動性高的商品,以確保突如其來的資金需求。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一般民眾所使用的定存,與另一種類似定存的商品,可轉讓定存單的差異,簡單的來說,兩者都具有風險性低,流動性高的特性,但是卻略有不同。

大家應該對可轉讓定存單比較不熟悉,這邊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它的定義,所謂的可轉讓定存單,英文為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e,實務上通常簡稱為NCD,顧名思義,就是取它英文的第一個字,它跟定存很像,只差在它可以自由轉讓,而定存不行,且投資門檻也較傳統定存為高,所以其實蠻少有投資人會去使用它。

當初我為了瞭解這類商品,特地跑去銀行,跟行員講說,是不是有可轉讓定存單的相關資訊或文件可供參考,只見行員露出疑惑的眼神,接著問我說,你為什麼想要買可轉讓定存單?是因為要節稅嗎?還是有其他的目的?

他說,其實在實務上,很少有個人主動提出要買可轉讓定存單,因為它是屬於分離課稅,也就是說,在到期之後,會先依一定的稅率扣取所得稅,而這筆所得就不再併入該年度的所得總額當中課徵所得稅,通常為企業或法人所運用居多。

以下整理了其與傳統定存的差異之處,供讀者朋友們做參考:

第一,轉讓與否不同

這是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傳統的定存是無法轉讓的,若臨時有資金的需求,僅能透過解約或質押,進而取得所需的款項。而解約,依規定將損失計息期間利息的兩成,也就是打八折計算。而可轉讓定存單則相反,它可以隨時轉讓予第三人,但是在到期之前無法解約。

第二,投資門檻,持有期間不同

一般傳統的定存,投資人投資的門檻較低,以國泰世華銀行為例,投資人最低僅需新台幣1萬元就可以投資,期間從1個月到3年都有,端看投資人的資金運用狀況而定;而可轉讓定存單,依相關法令規定,銀行須以10萬元的倍數發行,也就是說,投資人若要投資,最低的資金就是新台幣10萬元,相較於傳統定存而言,投資門檻較高,而實務上,共分為七種發行面額,分別是10萬、50萬、100萬、500萬、1,000萬、5,000萬、1億等,而期間從最短1個月,最長1年。

第三,課稅方式不同

不管是傳統定存,還是可轉讓定存單,所得的利息都是屬於應課稅所得,但是兩者課稅的方式略有不同,一般的定存,在每年1-2月的時候,會收到銀行所寄發的利息扣繳憑單,這時候,扣繳憑單上面,可能有扣繳稅款,也可能沒有,端看投資人的利息多寡而定,而這筆所得,應計入個人的所得總額當中課徵所得稅,但是依所得稅法規定,有27萬元的扣除額,只要全年度不超過該標準,該利息就沒有課稅的問題。

而可轉讓定存單,依規定係採分離課稅,於該所得實現時,依規定稅率(目前為10%)先扣取所得稅,而這筆所得,在辦理所得稅申報時,就無須列入計算。

以下取自所得稅法第17條,關於利息扣除額的規定: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於金融機構之存款利息、儲蓄性質信託資金之收益及公司公開發行並上市之記名股票之股利,合計全年扣除數額以二十七萬元為限。但依郵政儲金匯兌法規定免稅之存簿儲金利息及本法規定分離課稅之利息,不包括在內"

總結:

瞭解了兩者之間的差異之後,投資人該如何去選擇呢?這邊有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你全年的利息所得超過法定的扣除額時,那麼可轉讓定存單將比較適合你,也就是當初行員所說的,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節稅效果;反之,傳統的定存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對於大多數的民眾來說,後者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後記1:若有機會,我將分享可轉讓定存單的使用心得,屆時再與投資人做分享。

後記2:關於可轉讓定存單,有找到一個相關的法令,銀行發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作業要點,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參考。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讀後感


這本書其實在1999年就出版了,距離現在已經10幾年,但是還是非常有名,為此,我透過博客來買了這本書,裡面的內容就好像小時候在看童話故事書一樣,簡短的故事,搭配一些小插圖,讓讀者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情閱讀,但裡面隱含的寓意卻很深刻,也值得現代人深思。

故事的主角是兩隻小老鼠,叫做嗅嗅和快快,與兩位小小人,叫做哼哼和哈哈,他們在一座迷宮當中,試圖找尋他們所想要的乳酪。

小老鼠們靠著敏銳的直覺,不顧一切的往前衝,不斷的嘗試與探索,雖然有時候會迷路,或是碰壁,但是經過不斷的嘗試與失敗,最終還是可以如願的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乳酪。

小小人們雖然具備較複雜的頭腦,思考方面也比較精細,但是也因為這樣,有些事情在他們眼中,就不再單純,甚至會陷入情緒的陷阱當中。

故事的內容就留給各位讀者朋友們一個想像的空間,但是在看完之後,還是會有很深的感觸,有時候想想,我們人類雖然比較聰明,頭腦比較發達,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面,這也可能成為我們的缺點。

你是否曾經想要去做某些事,但卻因為考慮得太多,以致於一直沒有付諸行動?

書裡面提到一句話,我覺得相當有道理,在此也分享給各位讀者朋友們,同時也提醒我自己,他說:「假如你不再害怕,你會怎麼做?」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經遭遇過這種狀況呢?

譬如你內心一直想要做一件事情,但是因為"害怕",所以一直沒有去做,這種狀況應該每個人都曾經遇過。

害怕本身並沒有錯,因為那是情緒的展現,有時候真的無法去控制它,但是如果今天這件事,真的是你所想要的,那麼你應該提醒自己,上面那段話。

這則故事當中的乳酪,如果套用在現實生活當中,他可以是任何你所想要追求的東西,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渴望,我想這本書一定可以帶給你很多啟示,甚至讓你開始行動。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錢與閒讀後感續2


講了那麼多關於人生價值的東西之後,這本書裡面對於投資,也提出了蠻多不錯的觀點,以下分享給各位讀者朋友們。

認清市場勝於擊敗市場

對於投資,作者抱持的觀點其實跟本部落格很像,就是充分運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獲取市場的報酬,然後讓時間複利證明一切。

它講到,很多人一輩子只專注於如何擊敗市場,導致花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從事不必要的研究,得到的結果卻不如預期。

這就像是很多主動型投資人,專注於各種打敗市場的方式,並且花了很多時間在裡頭,但是卻事倍功半,這樣真的值得嗎?

反之,被動型投資人,只專注在選擇適當的投資工具,並且獲取市場的平均報酬,然後等待市場帶給我們的回饋,就如此簡單。

你還執著於擊敗市場嗎?為了投資,你曾經花了很多時間,但是得到的卻是不如預期的結果嗎?那麼你應該換個方式,加入指數化投資的行列。

傾聽市場的人,並且取得適當的諮詢與建議

如果今天,你對於投資沒有概念的話,你可以選擇自行購買書籍,或是閱讀網路上的投資理財文章,都可以讓你對於投資這檔事,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知道如何投資的,每個人都是透過學習的過程,才知道怎樣的方式才是適合自己,包括我一樣,只是剛好,今天我選擇了指數化投資,同時我認為,這樣的投資方式應該蠻適合在一般的投資大眾,所以我推崇它。

如果你真的需要關於投資方面建議的話,書裡面也提到,盡量找尋跟你之間沒有任何利益衝突的人,因為這樣,所以得到的答案才真的客觀。

瞭解市場的永遠就只有市場本身。

我並不排斥任何想擊敗市場的投資人,因為這是人性的展現,但是如果你在這個過程,已經跌跌撞撞了好些時間,卻一直得不到你所想要的答案時,你真的該考慮一下指數化投資。

按照常理,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理應就越多,譬如今天你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考試,下了很多功夫及時間去準備,正常來說,得到的回饋就會越多,唯一的例外就是套用在金融市場上面。

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上面,但總是得不到滿意的回饋,這不是你的錯,而是這個問題的本身就是個例外,在這個領域裡面,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少,這是不變的道理。

曾經有人說過,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今天我想說,投資也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僅僅只是一小部分,我很認同這句話,所以我選擇了這樣的投資方式,我希望你也是。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錢與閒讀後感續1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不管你深處人生當中的哪個階段,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那麼我想,書裡面提到的這個方式,你不仿試著做做看,也許會得到答案。

一個與自己對話的旅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不知道你對於旅行的定義是什麼,旅行有很多種,可以三五好友邀約,也可以獨自一人,不同方式的旅行,會有不同的體會。

這邊提到的,就是後者,而這種方式的旅行,與其說是放鬆,不如說是,在旅途當中找尋自我。也許你是一個忙碌的上班族,每天都被工作或主管搞得上氣不接下氣,很想找個時間,出去走走,給自己一個思考與放鬆的空間,這個時候,也許你可以很簡單的,拿起隨身的背包,放幾件屬於自己的隨身衣物,以及一臺相機,就這樣獨自旅行去,這樣的感覺,也很不錯。

這趟旅行,沒有計劃,沒有行程,想走就走,累了就停,一邊看看世界,但別忘了這趟旅行的意義,就是思考自己以後的人生,到底該怎麼過。

還記得歌手黃小琥所唱的,沒那麼簡單,當中的一段歌詞嗎,人生不就該如此?

感覺快樂就忙東忙西,感覺累了就放空自己。

所謂的成熟,是知道今天的行動,將導致明日後果的能力;所謂的成功,說穿了只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

你很想成功嗎?那在你心中,到底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是賺很多錢嗎?還是所謂的成功,僅是一張名片上面印著你的名字,而抬頭寫著某某上市公司總經理?

對於成功,我比較喜歡的定義,是自我實現。

舉例來說,今天你為了一個目標,投入努力,然後達成它,這在我眼中,就是成功。我曾經在我臉書上面寫下這段話:

"看到別人名片上面,寫著某某上市公司經理,我不會羨慕,聽著別人說他一個月月入十幾萬,也不會羨慕,我羨慕的,反而是新手爸爸媽媽抱著他們剛出生的小孩,那種幸福的感覺。"

如果今天你想要做一件事,不要受別人所影響,自己想要的東西,自己最清楚,只要問心無愧,就放手去做,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待續...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錢與閒讀後感


這本書是在2004年出版的,距離現在已經將近10年了。當初是經由閱讀柏格頭投資指南,間接知道了這本書,可惜的是,也許是因為距離太遙遠,在網路書局裡面也找不到這本書,於是我透過拍賣網站,買了這本二手書,當我閱讀完之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此分享給各位。

這本書其實才200多頁,並不算很厚,但是建議讀者朋友們在閱讀時,可以放慢腳步,甚至一天閱讀個幾頁或一個主題即可,原因在於,每個主題都有值得讀者深思的地方,他的整個架構,包括四大見解、十大選擇及四大要務,以下我挑出幾個,在我閱讀時,比較有感覺的主題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為你的人生和財富定位

這是書裡面,一開始提到的的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過的人生,或想要追求的東西,但是礙於現實,有多少人曾經去正視過這個問題?!如果今天有一張圖表,橫軸代表有閒,縱軸代表有錢,而你是這張圖表當中的一點,你會希望你的座標是什麼?

曾經在臉書上面看過以下這段話: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書裡面也提到,有時候人,就是因為看的太短,導致很多事都不敢真正付諸行動,導致這些夢想,就永遠只是夢想,永遠沒有實現的一天。

人生雖然很短,但是有些事不去做,總會覺得少了些什麼,還記得某支飲料廣告裡面的台詞嗎?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很不一樣

主動積極投資人生,被動投資金錢

這句話我相當的喜歡,不管是套用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

裡面提到一個蠻有趣的觀念,就是"時間投資組合"。

在投資人的眼中,進行投資前一定要選定符合自身風險承受度的投資組合,以因應市場的變動,進而從中獲取利益,那,人生呢?

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一樣,一天就是24小時,但是為什麼總有人特別突出,關鍵在於如何有效運用時間,並且集中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面。

曾經我也迷惘過,到底怎樣的人生才是我想要的?也找過很多朋友聊過,現在,我對於這件事,已經有了明確的結論,就是:

「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決定。」

有人可以從旁建議,譬如也許你遇到的,是父母對你的期望,認為你應該去考個公務人員,過個穩定的生活,就夠了;也許你是個考生,父母對你的期望,是你應該考個好大學,這樣以後才有好的工作,但是這一切是你想要的嗎?

在你身旁的每個人,也許都有權利給你一點建議,就像上面所舉的例子一樣,但是真正做決定的人,絕對是你自己。


待續...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收到102年度的收益分配通知書--寶來台灣卓越50ETF(0050)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今年度所收到,寶來台灣50(台股代號0050)的收益分配通知書。

今年與去年較不一樣的地方,除了二代健保之外,對於所配發的所得類別,也有明顯的差異,我們先來看看去年度的收益分配通知書(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若投資人有確實參與盈餘分配的話,應該會收到類別為營利所得,代號為54C的扣繳憑單,而這筆所得,將在102年5月申報101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稅時,納入所得總額當中課稅,並且可扣抵12.81%的所得稅(這個涉及到兩稅合一的觀念,之後會另外寫一篇文章說明)。

而在今年,除了營利所得之外,還包括了財產交易所得與租賃所得(所得代號51),針對這個部分,我曾經寫信去詢問過寶來相關人員,得到的答案如下說明:

就租賃所得的部分,是因為寶來台灣50本身有借券的收入,當收入達到一定的標準時(這部分可能必須去查閱公開說明書的內容),就會配發給投資人,且寶來表示,之前也曾配發過借券的所得,但由於大可是從去年才開始投資,故無法進行查證的動作;再來,財產交易所得的部分,是屬於指數成分股買賣時所產生的資本利得,也就是買賣價差,同樣地,累積到一定標準時,也會配發給投資大眾。

所以,在明年的一月份,投資人針對投資台灣50ETF而言,將會收到三張扣繳憑單,分別是股利(可能區分為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及租賃,投資人若想回顧去年的扣繳憑單,可參考這篇文章

註:近期所得稅法初審通過,所得人在明年可能不再收到紙本的扣繳憑單,除非所得人要求扣繳單位給予,相關新聞稿可參考這裡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匯率的基本概念

匯率,係指不同貨幣之間交換的比率,譬如我們在台灣,台幣就是我們的通用貨幣,但是在一般的企業當中,交易可能是透過外幣(也就是非本國貨幣)來計價的,另外一般的民眾也可能因為要出國遊玩,而需要使用到非本國貨幣的外幣,譬如美金等等。

正因為每種貨幣都有其價值,而匯率又是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故在外匯市場裡面,投資人應該要瞭解以下兩種外匯的基本概念。

首先是報價法,分為直接報價法與間接報價法兩種,以這兩種方式表達的匯率又稱為直接匯率與間接匯率,如下說明:

所稱直接匯率,是指以本國貨幣為表達的匯率,譬如以台幣和美金為例,32就是直接匯率的表達方式,意思是說,一塊錢的美金,相當於台幣32塊錢。

所稱間接匯率,是指以外國貨幣為表達的匯率,譬如以台幣和美金為例,0.03就是間接匯率的表達方式,意思是說,一塊錢的台幣,相當於美金0.03塊錢。

再來,大家應該常常聽過即期匯率、現金匯率、歷史匯率以及遠期匯率,以下舉台灣銀行的匯率表,以11月25日為例,幣別為美金,來為各位作說明(圖片可點擊放大):


從圖中可以知道,台銀所採用的報價方式為直接報價法,以現金買入匯率為例,意思是說,一塊錢的美金,相當於台幣29.24塊錢。

這邊提醒一下各位,所謂買入與賣出,是站在銀行的角度。譬如買入,意思就是銀行向投資人買入外幣;反之,賣出就是銀行賣外幣給投資人,所以第一個概念是,賣出匯率通常會高於買入匯率,中間的匯差就是銀行端所賺取的利潤。

接下來,即期匯率與現金匯率,所代表的其實都是指特定日貨幣兌換的比率,但因為通常需要經過交割的程序,且金融機構持有外幣現鈔會產生所謂的持有成本,所以第二個概念是,現金匯率通常會高於即期匯率,原因很簡單,因為有持有成本的問題。

當投資人都瞭解了之後,我們再回來看這張匯率表,若將匯率由高到低排序,依序是現金賣出29.782、即期賣出29.64、即期買入29.54、現金買入29.24。

最後,是比較不常見的歷史匯率與遠期匯率。

通常歷史匯率指的是特定日的即期匯率,但交易日是發生在以前,譬如我想知道在11月1日當天的匯率狀況,就必須看歷史匯率。


而遠期匯率通常發生在買賣衍生性金融商品時才會用到,指的是未來某特定日的匯率,以台灣銀行為例,列示的遠期匯率就有10天、30天、60天等七種,這個大家有個概念即可,若有機會講到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初步概念,再跟大家說明。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收到102年度的收益分配通知書--寶來台灣高股息ETF(0056)

元大寶來投信在今年10月底的時候,有公告旗下各系列基金102年度的收益分配資料,其中包括寶來台灣50(0050)及寶來台灣高股息(0056),大可在最近也收到基金的收益分配通知書,這是我第二年收到基金的配息。

寶來所寄發的通知書,主要的目的有兩個。第一,讓投資人能夠瞭解所持有基金,在今年度收益分配的情形,包括各個重要的日子,相關概念可參考這篇文章。第二,讓投資人得以選擇領取配息的方式,共分為兩種,直接匯入所屬帳戶與領取支票。

在去年,大可原先想要兩個都試試看,但是因為收到通知書的時候,已過了寄回的期限,所以並沒有看到寶來所寄發的配息支票,今年,我一樣會提出申請,若有回應,再與各位投資人作分享。

我們先來看看寶來台灣高股息(0056)的部份,以下資料取自寶來網站所提供的簡式公開說明書(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自96年底成立以來,今年度算是配發最少的一次,主要的原因經詢問寶來客服人員,得知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所持有的指數成分股,在今年普遍殖利率都不高,連帶影響到ETF的收益分配。

就兩年度的收益分配通知書來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今年比起去年,僅僅多了一個二代健保的補充保費,這部分,我曾經分享過相關的文章,有興趣的投資人可自行參考談二代健保--制定的由來談二代健保--新舊差異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相關規定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相關規定續

以下分別列示兩年度的收益分配通知書(圖片可點擊放大):



投資人將在明年1月底,收到寶來所寄發的扣繳憑單,以供投資人申報個人的綜合所得稅。


待續...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論主動與被動投資--受限制的人生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曾經在咖啡店,或是一般的公共空間,看到以下這樣的場景。

一台電腦,幾張紙與一本書,就這樣開始認真做起他的功課,是學校的功課嗎?不是。是工作上的功課嗎?也不是。

是這些投資人腦筋裡面所認知的功課。

功課,對他們來說,就是研讀一些投資的資訊,看一些分析師或是專家的研究報告,而且認真的態度,可能大過於在面對工作時候的態度。

一支筆,一本書,就開始照著書本裡頭教的教戰守策,開始畫起技術線圖,試圖在這些線裡面,找出一點點趨勢。

這裡我並不是認為仿間所販售,針對一些基本分析或是技術分析的方法不可行,而是,這樣做,長期下來真的能夠獲利嗎?就算可以,代價又會是多少?

有時候人生最大的代價不是輸錢,而是輸掉了時間。

今天你花了很多很多時間,在這些分析上面,倘若真的能夠帶來超越大盤的成績,那麼相較起來,也許還說的過去,至少付出有了回饋。

但是今天我看到的情況,大多是花了很多時間,但是結果卻遠遠不如預期,這樣,值得嗎?

常常講投資投資,其實投資有很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我都不反對,也不排斥,畢竟每個人的個性不同,風險承受度不同,我不能強迫每個人都接受指數化投資,但是以我為例,我會認為在沒有多餘的時間,或是你認為還有更值得做的事情的時候,指數化投資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以我為例,今天我不確定我多投入一點時間在努力研究未來市場走向的情況下,會使我的投資績效顯得好看一點,但是我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我多投入一點心力在工作上面,對我之後,不管是專業知識或是個人價值上面,一定會有明顯的幫助。

所以,我選擇一個中庸之道,那就是指數化投資。


"有時候,你會以為你控制了投資這件事,認為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但是殊不知,你的人生已經被投資所控制住了。"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論主動與被動投資--投資思維的差異

在投資界裡面,有所謂的主動與被動投資,在這兩者之間,各自有各自的追隨者,而這兩群追隨者,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卻產生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當他們面對市場變動時,思考邏輯不同、態度不同強調的重點也不同,但是他們卻面臨同樣的一件事,投資;他們卻想要擁有一樣的結果,賺錢。

當主動型投資人花了很多時間埋首於各種投資分析或聽信專家報告,試圖想要找出打敗市場的SOP時,你會發現被動型投資人這時很從容的拿起一本他們認為值得閱讀的投資書籍,並且細細的品嚐這當中的美好。

這就好像是,一個平常就有讀書習慣的學生,與一個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學生,在面對考試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前者是越到考前越放鬆,反覆複習的,只是再基本不過的觀念;而後者,試圖想要在短時間裡面,死背書中的公式或算法,試圖拿到好的分數,遺憾的是,題目並非一成不變的。

主動型投資人在挑選投資商品時,往往第一個目光,是集中在投資報酬率上面,在他們的眼中,只要報酬率高,讓他多收一點手續費又如何?別忘了他們可是專業基金經理人;反之,被動型投資人,在挑選投資商品時,會將目光集中在低週轉率、低費用率的商品上面,因為他們知道,市場會怎樣變化,往往無法掌握,那何不先從自身可以控制的地方做起?

這就好像今天你不小心感冒了,來到醫院掛號,A醫生跟你說,我開的這個藥,保證你吃完馬上就痊癒了;但是這時,B醫生卻跟你說,你要不要先試著多喝水多休息,不要太勞累,讓身體自動修復。

如果你是一位主動型投資人,你可能會選擇A醫生,但是這時通常會有一位被動型投資人跳出來跟你說,我覺得B醫生比較好,他會站在病人的立場,不會強迫你一定要吃藥,畢竟藥吃多了真的對身體不好。

這時候,主動型投資人通常會很消極的跟你說,"現在什麼東西沒毒,病能夠治好最重要啦!"

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當中,醫生就跟律師會計師一樣,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及技術的,但是套用在基金經理人身上,好像就不是那麼的適合。


待續...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及之資訊,僅是作者舉例說明之用,內容純屬虛構,並沒有任何冒犯及職業歧視的意味存在,請不要多加解釋與聯想,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公告: 2013/10/31成立Facebook專頁

這幾天,我思考了一下未來部落格的撰寫方向後,決定在Facebook設立一個專頁,名稱一樣叫做"大可財經週報"。


成立源由:

之所以會想要成立這個專頁,主要的原因還是想要提倡我所信奉的指數化投資,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這兩年多以來,我藉由網路上的公開資訊或是閱讀市售的財經理財書籍,從這當中,我決定了我投資的方向,指數化投資。

在台灣,不管是網路上大家所討論的,或是現實生活當中的朋友們,對於指數化投資的接受度還是不高,大多數的投資人還是傾向主動投資,以獲取勝過指數的報酬。

每個人的投資方式不同,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我是一個上班族,並且剛進社會,我認為我的重心應該放在工作上面,而不是額外花很多時間,去做一些我目前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情(譬如擇時進出市場,試圖在低點買進,高點出脫的完美策略)。

在投資部分,我目前的做法是以投入台灣股票市場搭配美國券商ETF組成我的全球投資部位,並且以定期再平衡的方式檢視投資績效。

未來發展方向:

我的工作性質是會計服務業,進入這個行業之後,我發現我對於稅務方面的東西很感興趣,尤其是當其結合會計專業的時候,更是如此。

我曾經說過,我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專業,現在我已經找到方向,慢慢地,我將培養這部分的專業能力,並且分享給讀者朋友們,所以未來Facebook專頁的經營方向,除了本部落格的文章撰寫與轉載之外,還會不定期的分享相關稅務方面的知識。

如果讀者朋友們有稅務方面的疑問,可以找我一起討論,大家一起學習,共同成長,這才是我成立這個部落格及Facebook專頁的初衷。

搜尋方式:

讀者朋友們可透過以下方式進入該頁面:

1.直接點選部落格標籤"Facebook專頁"進入

2.點選此網址進入

如果您有使用臉書的習慣,還請不吝指教。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淺談支票--概述

最近大可因為工作的關係,碰到了蠻多支票上面的問題,以前常常聽到支票支票,但是卻從未花時間去瞭解它,所以藉此,我花了點時間瞭解了一下票據法裡面支票的相關規定與處理,與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

由於本身並未讀過票據法,故以下僅簡單的介紹票據法裡面所稱支票,其定義、應行記載事項及常常聽到的名詞,如抬頭劃線禁止背書轉讓等等,同時會配合法條的規定,讓大家除了瞭解法律條文之外,印象也比較深刻,其中如果有遺漏掉,或是有想分享實務上相關經驗的朋友們,還請不吝分享。

以下我放了一張支票,供各位做參考(圖片可點擊放大):

                                                                               (來源: Google圖片)

首先,票據法裡面所定之票據總共分為三種,分別是匯票本票及支票,以下我們皆以支票為探討的標的。

一開始,我們來看看在票據法裡面,對於支票是怎麼定義的,規定在第4條,它說:

"稱支票者,謂發票人簽發一定之金額,委託金融業者於見票時,無條件支付與受款人或執票人之票據。"

"前項所稱金融業者,係指經財政部核准辦理支票存款業務之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會及漁會。"

支票,簡單的來說,就是見票即付的意思。

再來,是支票的應行記載事項,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張法定的支票上面,應該具有哪些項目,如果當中有遺漏,原則上該票據將被視為無效,除非法令上另有規定。規定在第125條,它說:

支票應記載左列事項,由發票人簽名:

一、表明其為支票之文字。
二、一定之金額。 
三、付款人之商號。 
四、受款人之姓名或商號。 
五、無條件支付之委託。 
六、發票地。 
七、發票年、月、日。 
八、付款地。

還記得我收到的退稅支票嗎?在去年,我曾經向IRS申請過退稅,也順利的拿到了退稅支票,當時已對支票的內容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可參考這篇文章

在票據法裡面,對於支票的有效期間,也做了規定,在第22條,它說:

"票據上之權利,對支票發票人自發票日起算,一年間不行使,因時效而消滅。"

當時的那張退稅支票,由於託收成本的考量,我並沒有拿去兌現,而在美國票據法裡面,對於支票的失效期限也是一年,所以在今年度,我又收到一張新的退稅支票,而舊的那張就視同失效。


待續...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柏格頭投資指南讀後感(The Bogleheads' Guide to Investing)續2


在這本書裡面,還有提到一些對投資人來說蠻重要的觀念,譬如風險與報酬的對價關係、成本對投資績效的殺傷力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在我的部落格裡面,一直在重複的觀念,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上要執行起來,卻是有一定的難度。

最近巴菲特先生發表在USA TODAY網站上面的一篇文章,標題為"投資人應儘可能避免的三個投資錯誤",原文為"Top 3 investing mistakes to avoid",網址在這裡

這裡彙整如下:

1. Trying to time the market.(試圖預測市場走向)

"大多數的投資人都自以為可以預測短期市場的走向,並藉此進出市場,或是聽從旁人的建議,進行投資的決策,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行為。"

投資人試圖利用各種方式,想要找出一套準則,而這套準則能夠讓投資人可以適時的進出市場,實現真正的買低賣高的終極目標,但是等著投資人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想要在事後找出一套規則去解釋過去發生的事件,這個有太多的方式,但是遺憾的是,投資人需要知道的,是未來的狀況,而不是過去的歷史。

2. Trying to mimic high-frequency traders.(試圖模仿高頻率進出的交易者)

"對投資人來說,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選擇體質良好的公司進行投資,並且最好是長期投資。"

長期投資這個名詞,彷彿只存在在會計學裡面的一個名詞,在現實生活中,好像根本不存在,或甚至不被大多數的投資人所接受;每個人對長期的定義不太一樣,這有點涉及主觀意識,但是至少在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所謂的投資,實質上也許只是個投機的代名詞。

3. Paying too much in fees and expenses.(付出太多不必要的費用)

"當市場上已經存在一種投資工具,可以讓你獲得指數般的成績,對投資人來說,沒有任何理由付出高昂的經理費及管理費,然後取得落後指數的成績。"

已經有太多資料顯示,投資人所付出的投資成本越高,績效就會越差,針對這種狀況,很多投資人會這樣回答你:「費用3%又怎樣,我賺5%不就好了。」

如果今天,經理費的高低,跟投資績效成正比,那麼我沒有話說,我付出3%的成本,換得專業經理人的能力,我甘願;但是事實是,所謂的能力並不存在,這個一般人通稱的能力,該改名叫做運氣。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退稅支票未如期兌現IRS的處理

在去年,我曾經試著向IRS申請退稅,也如期收到了美國財政部所填寫的國庫支票,但當時因金額不大,於考量託收成本後,決定不予兌現。

在最近,大可又收到一張退稅支票,但是在今年度,我並未針對去年所得申請退稅的動作,所以照理說,不應該收到這張支票才對(如下圖所示):


從這張支票中可以知道,發票日(即所謂到期日)應為今年的9月13日,有效期間為一年,也就是說,在明年的9月13日之前,持票人都可以向銀行進行兌現的動作,由於這是一張外國的票據,所以必須透過"光票託收"的動作進行兌現,可參考這篇文章

經核對相關資訊後,才知道這張支票所載金額,與上一個年度相同,之所以會再次收到,有可能是因為之前那張支票,實際上並未兌現,所以財政部主動填發相同金額的支票給我。

在隔了幾天之後,果然收到IRS所寄發的一張文件,如下圖所示(圖片可點擊放大):

內容大概是說,我針對2011年向IRS申請的退稅支票,已經過期了,所以另行簽發新的退稅支票給我,到期日是明年(也就是2014年)的9月13日,提醒我記得去兌現。

我曾經在文章中提到,今年之所以不申請退稅,主要的原因在於,我不確定到底美國券商針對國外投資人所預扣的所得稅款,到底能不能透過這樣的方式申請退稅,在我還沒有全盤瞭解之前,不會貿然進行退稅的動作。

至於這張新退稅支票的後續處理,可能我會先寫一封信給IRS,並告知我的情況,這個待日後有結果時再與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

如果也有讀者朋友同樣遇到類似的問題,還請不吝分享處理過程,若不方便公開留言,可寄信到我的信箱,如下:

E-mail  :  zero90179@gmail.com

另IRS有提供免費的諮詢頁面,有興趣的朋友們可參考這個網頁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柏格頭投資指南讀後感(The Bogleheads' Guide to Investing)續


上一篇文章中,簡單的介紹了一下柏格先生及本書柏格頭的由來,接下來我將分享本書的心得,主要會著重在投資觀念的建立。

其實從我開始學習投資理財開始,我就一直著重在觀念的建立,因為我認為只要觀念正確,投資人就算不是本科系出身或是從事相關行業,也能避免掉一些常見的投資陷阱。

只要觀念正確,很多事情就不會讓別人牽著走,所謂的觀念正確,並不代表你一定要多專業,懂得多少專業名詞,但是至少你要知道,你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譬如說,以我為例,我就是以累積退休金為主,加上我剛出社會,很多東西都在慢慢學,薪水也不高;所以第一,我的投資期間會比較長,以我現在25歲來說,假設沒有意外的話,可能會高達20年以上,這是我的第一個優勢,時間。

再來,我的所得不高,故投入的金額並不會很大,但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社會歷練越來越夠,薪水也會往上成長,所以第二,對我來說,現在的重點應該是放在,怎麼想辦法投資我自己,讓自己的身價越來越高,雖然這個是無形的,但是對我來說,卻是最重要的。

最後,我是一個指數化投資人,所以很多對一般主動型投資人來說很重要的事,對我來說,卻是一點都不重要,譬如以我們最熟悉的台股為例,很多人會問我說,"你覺得台灣50現在能不能買?我覺得現在好像快接近高點了。"


面對這種問題,我的答案通常會是,"就歷史紀錄來看,台灣50自2003年發行以來,最高曾經來到72元左右,最低曾經跌破30元來到29元,假設現在價位是56元,我只能跟你說,就歷史資料來看,現在的價位的確是比較高的,但是未來到底是會漲還是會跌,我真的不知道,你必須自己做決定,並且自負盈虧。"

聽到這種回答,如果你心裡想的是,我會問你就是想得到你的建議,照你這樣說,我不如去問專業的理專,他還會分析給我聽呢。

如果你真的是這樣想的話,我只能說,你高興就好。

今天我跟你之間沒有利益衝突,我不會因為你有沒有買台灣50,而得到任何的利益,但是理專不一樣,你越頻繁的買賣,對他來說,會是一個好消息。但是我想要傳達我學習以來,我所學到的,我認為對投資有幫助的觀念給你,我認為,觀念正確,比什麼都重要,我認為,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

很多人會依賴歷史資訊做出許多投資判斷,譬如我剛開始瞭解基金時,曾經流傳一種挑選基金的方式,叫做四四三三法則,簡單的來說,就是依靠過去的績效來挑選未來表現良好的基金,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上網搜尋,但是我會跟你說,不要浪費無謂的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

如果今天我知道會漲還是會跌,我就不會進行指數化投資,獲得如此中庸的成績(雖然事實證明,長期下來,大多數的主動型投資會被被動投資打敗。)

當跟你有利益衝突的基金公司,都已經在電視廣告或是宣傳文書上寫說"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的績效,投資人申購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了,卻還是有很多投資人視而不見,更可悲的是,這句對投資人來說,相當重要的字句,通常會被隱藏在小角落。


待續...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柏格頭投資指南讀後感(The Bogleheads' Guide to Investing)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先大致說明一下什麼是柏格頭(Boglehead)?大家都知道柏格先生(John Bogle),他是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的創辦人,也是指數化投資之父,在1975年,他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檔指數型基金,直到現在,指數化投資這個觀念,已漸漸的被投資朋友們所接受,甚至大多數的退休基金,也都以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及ETF作為主要的資產配置部位。

除此之外,柏格先生也開啟了許多的先例,譬如先鋒集團的股權結構,是採用共有制度,將股東設定為旗下發行的基金或ETF,在這樣的設定下,免除了資產管理業者與投資人之間存在的最大問題,利益衝突。

一般資產管理公司與投資人之間存有嚴重的利益衝突,股東與投資人之間的利益,通常無法兼顧,只能選擇其一,殘酷的是,通常被犧牲掉的是後者。

我也曾經分享過柏格先生寫的書,譬如買對基金賺大錢共同基金必勝法則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參考。

柏格頭,簡單的來說,就是由一群追隨柏格先生的投資人,他們認同柏格先生所推崇的投資觀念,影響大家最深遠的,就是指數化投資。

指數化投資的觀念非常簡單,就是透過複製或追蹤指數,試圖將成本降到最低,以期能帶給投資人貼近指數的報酬。相較於主動型基金,收取高昂的經理費,卻不保證投資的績效能夠勝過大盤而言,前者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這本書所涉及的範圍很廣泛,但是基本上就是著重在整個投資過程中,投資人必須做出的抉擇與規劃,從一開始的設定投資目標,選擇適當的投資工具,投入不同的市場,如何有效的進行資產配置及定期的再調整(有些人稱為再平衡,Rebalance)等等,非常值得投資人閱讀。

接下來,我將針對幾個部分進行概述,希望讓讀者朋友們能對這本書有個初步的瞭解。


待續...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投資金律讀後感


這本書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作者是一位相當知名的作家William Bernstein,本業跟綠角一樣,是個醫師,其實這本書在一年多前就購入了,但是一直放在書櫃裡面,沒有去閱讀它,直到最近,才花了點時間把它讀完。

整本書其實篇幅不算小,大約近400頁,建議投資人可慢慢閱讀,並從中思考。

主要分為四個主軸,分別說明如下:

投資理論—風險與報酬

風險與報酬,是一體的兩面,相信大家一定都很清楚,今天你想要獲得高報酬,相對地就必須承擔較高的風險。

常常聽到很多人說,投資真的好嗎?萬一賠錢怎麼辦?但是談到定存時,又說現在定存利率這麼低,傻瓜才會去定存。

這段話裡面有兩個值得探討的地方。第一,"萬一賠錢怎麼辦?"今天你怎麼不換個角度想"萬一賺錢怎麼辦?"

為什麼要投資,目的在於利用時間,讓資產有增值的空間,提高或甚至維持貨幣的購買力,讓以後的生活能夠好一點,簡單來說就是希望透過貨幣的延遲使用,使其在未來的價值更高。不會想到萬一賺錢怎麼辦是因為,賺錢本身就是投資的目的,但是確定的是,伴隨而來的就是風險,也就是虧損的可能性。

第二,"為什麼要定存",別忘了,在某種程度上面,定存也是一種投資方式,只是剛好報酬比較低,而讓投資人認為,這不是一個選擇。

報酬低是因為,風險低,就這麼簡單。曾經寫過幾篇與定存有關的文章,加上我本身也有利用定存的習慣,可參考從定存思考起--我要的生活

二、投資歷史—歷史紀錄的真正價值是用來衡量風險,而非報酬

第二個部分談及投資的歷史、每次的崩盤,對投資人所造成的影響。我想唯一不變的是,雖然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而且歷史也一直在重演,但是投資人卻沒有學到教訓。

人,是健忘的動物,大家都知道在歷史上,曾經有這樣的案例,也試著去瞭解,但是重點是,透過瞭解歷史,我們想要投資人知道的是,因為這樣的狀況在以後也可能會持續發生,所以投資人應該做好準備。

譬如2008的金融海嘯,假設某間公司的市值或是整個國家的股價指數下跌了50%,投資人就應該要思考,假設這樣的狀況再次發生,你能不能承受?如果可以,那當然沒問題,你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照著原先的計劃,持續執行下去,不要因為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而受干擾。

投資心理學—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第三部分談及投資心理學,簡單的來說,也就是投資人的情緒。

常常聽到很多人說,當初就認為應該先賣出,當初就應該買進等等說詞,但是投資是以結果論,結果是你沒有先賣出,而慘遭下跌的損失;結果是你沒有先買進,導致錯過上漲的獲利。

再來是,投資人往往過度自信,認為以自己的能力,可以創造出極高的報酬,"只要我努力研究"。

OK,That's Fine.

如果連那些置身在金融機構,每天取得的資訊比一個上班族更多更即時,都無法保證能夠獲得如此報酬的話,那麼你,如何能如此的篤定,你可以?

投資產業—生存的理由

最後一個部分,回到原點,就是創造出這些商品的源頭。

如果今天妳是一間公司的老闆,有人問你說"請問你開公司的目的是什麼?"聽到這句話可能會認為提問的這個人是智商不夠還是專門來搗亂的,甚至狠一點直接叫他去找公司法,好好把營利事業的定義看清楚。

相同地,基金公司或是所謂的資產管理公司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提供一些商品給投資人,並且從中獲得一些"它們認為合理的報酬"。

可惜的是,這個合理的報酬,往往一點都不合理。

整體來說,因為這本書涵蓋的範圍有點廣,所以針對每個主題,並沒有探討的太深入,針對這個部分,作者也在最後面,列出很多相關推薦的書籍,給投資人一個方向,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的部分,進行選擇。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國內基金與海外(境外)基金的區別

大家應該常常聽到所謂的境外基金與海外基金等等名詞,到底這兩者與國內基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以下將為各位就各個層面進行探討。

首先,我們先來定義什麼叫國內基金、海外基金及境外基金。

國內基金:通常係指由國內投信公司所發行,且基金註冊地在台灣的基金,譬如以元大寶來投信所發行的"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為例,就是所謂的國內基金,發行公司為元大寶來投信,註冊地在台灣。

海外基金或境外基金:通常係指由國外的資產管理公司所發行,且註冊地在台灣以外的基金,譬如以摩根資產管理公司所發行的"摩根日本店頭市場基金"為例,就是所謂的海外基金,發行公司為摩根資產管理公司,註冊地在香港。

另外俗稱的境外基金,通常特別指的是,註冊地在盧森堡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等等免稅天堂的基金,譬如以貝萊德所發行的"iShares MSCI 台灣指數EWT.US"為例,就是境外基金,雖然投資區域在台灣,但其註冊地在海外(以該基金為例,註冊地為盧森堡。)

所以第一個重點,要區別國內基金與境外(海外)基金的指標就是看該基金的"註冊地",與投資區域無關。

接下來,針對投資人來說,到底是該投資國內基金還是海外(境外)基金呢,有以下幾個部分需要做考量,分別是投資需求、相關費用及稅負問題。

首先投資需求來看,海外(境外)基金較國內基金而言,就比較多樣化,投資區域也比較多,可以符合投資人的需求。

再來相關費用部分,通常海外(境外)基金所收取的費用會較國內基金為高,並且申購與贖回程序部分,也較國內基金為慢。

最後是稅負方面,就國內基金而言,通常基金公司對於盈餘的部分,都是直接採取滾入本金不配息的方式,也就是這筆所得並未真正實現,因此就這部分並沒有課稅的問題;但是如果基金公司是將盈餘以配息的方式發給投資人的話,就必須依照我國稅法的規定,填發扣繳憑單給投資人,申報個人的綜合所得稅,以台灣50為例,就是如此,可參考這篇文章

境外基金的部分,由於我國對於個人所得是採屬地主義,也就是說,只針對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課徵所得稅,對於海外所得的部分,是適用所得基本稅額條例,只要符合相關要件,針對這筆海外所得,投資人就"有可能"繳納到所得稅,但是機率其實不高。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什麼是W-8BEN表格(What's the W-8BEN Form)

W-8BEN表格是國際投資人在向美國券商開戶時,所必須填寫的一張表格,以下為各位說明填寫的步驟及相關說明。

首先,可以到這個頁面,開啟該表格,也可以參考相關的填寫說明。

一開始,我們該知道,什麼是W-8BEN表,投資人填寫的目的為何?


從表頭可以知道,這張表的全名叫做"Certificate of Foreign Status of Beneficial Owner for United States Tax Withholding",中文的意思大概是說,這張表格是專為外國人,也就是不具有美國公民身分的投資人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所得稅扣繳。

這邊我們應該先知道,美國稅法裡面,針對外國投資人的資本利得(Capital Gain),也就是買賣價差是免稅的,所以填寫這張表格的第一個目的,是讓扣繳義務人知道,針對這位投資人,該適用怎樣的規定。

再來,外國投資人如果有收到投資所得的股利(Dividends),依照法令規定,是應稅的。所以填寫這張表格的第二個目的,就是讓扣繳義務人知道,不同國籍身分的外國投資人,應該扣繳的稅率為多少(除與美國間有特殊租稅協定外,通常稅率為30%)

接下來,進入表格填寫的部分,以下請以全英文填寫。

首先是第一部分(Part I),受益人基本資料:


這邊共分為8點,投資人可依據個別狀況填入,依序分別是1.受益人姓名、2.組織所在國家(若為個人可不填寫,或填入n/a)、3.所屬類別(若為個人,請勾選Individual)、4.永久居住地址(若不知道的投資人,可在郵政總局,中文地址英譯查得),右邊國家請填入Taiwan、5.通訊地址(若與永久居住地址不同,才須填入)、6.美國納稅人識別碼(若有ITIN則填入,若無,可填入n/a)、7.國外納稅識別碼(可不填或填入n/a)、8.相關號碼(填入所屬券商的帳戶號碼,若無,填入n/a)。

第二部分(Part II),所得稅減免要求:


在這個部分,在券商的填寫說明裡面,是要求填表人勾選9a.,並且在空格內填入Taiwan。

對此,我們來看看9a,它是說"受益人是美國和該國所簽定之所得稅互惠協定中定義之 ___(國名)居民。"但是就現況來說,美國並未與台灣之間有任何的租稅協定,照理說,這部分應該沒有適用的問題才對。

第三部分(Part III),不必勾選,也無須填寫。

最後,第四部分(Part IV),相關聲明:


主要的聲明有四點,分別如下:

1.本人為本表所載之受益人。

2.受益人並非美國所得稅法定義之納稅義務人。

3.與本表所載內容相關之收入與在美國境內之貿易和商業無實際關聯,或雖與在美國境內貿易和商業有關,但依所得稅減免互惠協定不須扣繳所得稅。這部分,可能必須配合Pub519對於非居住在美國的外國人(NRA)相關所得的課稅規定來進行解讀。

4.受益人為本表說明中所定義之可豁免所得稅之外國人。此部分所稱所得稅,應係指證券交易所得,也就是買賣所產生之資本利得。

閱讀完相關聲明後,若無其他問題,請直接簽名並且壓上日期,直接繳交即可。

PS:該表格每三年必須更新一次,所屬證券經紀商應會主動通知帳戶所有人進行更新的動作,且須以正本,不得以掃描或傳真方式繳交。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自提勞工退休金之相關探討--是否有節稅的空間續

如果勞工選擇提繳的話,等於從提繳開始,到領取的這段期間,把資金鎖在2%的收益率上(當然這只是最保守的估計),簡單的來說,等於你把錢借給政府,而政府保證給你兩年定存利率的報酬。

如果是這樣的話,對於平均所得人而言,這筆資金可能長達20年以上,換得的卻是如此低的報酬,客觀的來說,是不值得的。

但是如果今天你是一位高所得者,情況可能就不一樣。

譬如今天你的課稅級距是最高的40%,今天你不提繳退休金的話,你可能馬上必須為這筆所得繳納所得稅;但是如果提繳退休金,把部分所得轉移,"有可能"使你的級距從40%降到30%,而等到真正實現時,再透過較高的退職所得扣除額,進而達到免稅的效果。

如此做的用意,是把所得遞延,再透過扣除額的減除,進而使稅負降低,但是有其限制,就是法定的6%。

意思是說,就算你是高所得者,可運用的空間也只有6%,雖然法定沒有自提的上限,但是如果超過6%,依規定還是要計入薪資所得當中課徵所得稅,如此一來,勞工不但沒有分散所得,而須立即繳稅之外,還得承擔最低收益率2%機會成本的風險。

反之,針對一般所得的民眾而言,選擇不提繳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合理的推論,在如此長的期間內,投資人只獲得2%左右的報酬,實在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比較好的選擇是,同樣這筆資金,投資人可以自由運用,多冒一點風險,進而獲得比2%更高的回饋。

譬如你可以透過購買台灣的指數型商品,或是直接開立海外券商,都是一個比較值得的選擇。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自提勞工退休金之相關探討--是否有節稅的空間

上一篇當中,主要是針對自提退休金的部分,在會計學上如何做表達所做的一個簡單介紹,接下來我們來思考一下現實面,針對不同的族群,在自提退休金上面,是否有可以運用的空間。

在介紹之前,先提及對於自提退休金,在稅法上的規定,可見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4條,它說:"勞工得在其每月工資百分之六範圍內,自願另行提繳退休金。勞工自願提繳部分,得自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

從這條文上可以知道,在規定的範圍(也就是6%)內,勞工自提之退休金,可不計入當年度綜合所得總額當中,而是於領取(也就是實現時)計入退職所得當中。

就結果而言,這筆退休金都是所得人的所得,也必須為這筆所得課徵所得稅,只是計入的時間點不同,計入類別也不同,一個為薪資所得,一個為退職所得。

就所得稅法的規定,薪資所得的扣除額為每人104,000元(自102年度起,因應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漲,調整為108,000元。)

退職所得的扣除額,則依領取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可分為一次領取及分期領取,相關規定我列在下面,投資人可自行參考(圖片可點擊放大):


再來,這筆提繳的退休金,將會由政府自由運用,期間所產生之收益,在勞工退休金條例施行細則第32條當中,有明確規定收益的下限,它說:"勞工退休金運用收益,不得低於當地銀行二年定期存款利率,由開始提繳之日起至依法領取退休金之日止期間之平均每年之年收益率,不得低於此一期間當地銀行二年定期存款利率之平均數。"

這個時候,到底有沒有提繳退休金的必要,就取決於,投資人是否可以獲得,超越運用收益的績效。

這時,我們可以從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俗稱監理會)的網站上,找到相關資訊,以下為歷年來,退休基金的運用收益狀況(圖片可點擊放大):


這時候,可以分為兩種情況,提繳與不提繳。


待續...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到底什麼是台灣50(What's The 0050)續

再來,買進的方式可能會有下面兩種,第一,直接透過證券經紀商在集中交易市場買進台股代號0050的"台灣50ETF";第二,透過代銷機構(通常為銀行)買進"寶來台灣卓越50"。


投資人不管透過哪種方式買進,買到的東西都是台灣50,並不會因為購買的對象不同而不同,就好像今天你想吃乖乖,你可以選擇在全聯或是頂好等超級市場購買,而不管透過哪種管道購買,買到的東西都是乖乖,是一樣的東西。

唯一不同的是,中間所產生的費用,簡單的來說就是投資人的購買成本。


透過第一種方式在集中交易市場買進台灣50,投資人的持有成本可能包括ETF本身的內扣費用,證券經紀商所收取的買賣手續費(目前法定費率為0.1425%,部分券商有提供折扣優惠),及賣出時所代徵的證券交易稅(目前為0.1%)。

透過第二種方式,也就是銀行等代銷機構買進台灣50,投資人的持有成本,除了上述的成本之外,可能還要加上銀行端所收取的手續費,也就是銀行提供一個管道,讓投資人可以在銀行買進該ETF,所產生的費用(通常為買進金額的1.5%,部分銀行有提供折扣)。

以我為例,我是選擇前者,選擇的券商為鑫豐證券。

這兩者各有優缺點,前者的優點是,少了代銷機構端的費用,缺點可能是,如果投資人的資金不夠買進1張0050的話,可能必須以零股方式買進,逐漸累積持股部分。

後者的優點是,投資人可自行選擇,每月投入的金額,也就是一般俗稱的定期定額,投資人只要跟銀行約定好金額及買進頻率,銀行端就會自動在買進日期幫你買進所指定的持股,缺點是,投資人必須為此服務付出費用(譬如上述的買進手續費)。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到底什麼是台灣50(What's The 0050)

最近跟朋友聊到投資這件事,我問他說,在看了我的文章之後,關於台灣50的介紹,是否有更清楚的架構了呢?


結果發現,如果本身不是商科畢業或是對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朋友們,我所寫的文章還是不夠白話,所以在我撰寫文章的時候,總會想,到底怎樣的敘述,才是最適合表達給一些比較沒有概念的朋友們,進而讓他們"知道"我在講什麼。

以台灣50為例,如果你在看了我對於台灣50的概述之後,還是不太清楚這個到底是什麼東西的朋友,以下我以另一種例子,也許會讓投資人比較有想像空間,也比較能夠體會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家一定都去過大賣場買過東西,如果今天你想要買餅乾,選擇的方式可能有兩種,第一種,"直接選擇你所想要的",譬如今天你想要吃乖乖,你大可以直接選擇走到放置乖乖的區域,隨手拿起一包,放入購物車內,然後結帳。

這種情況下,就好像是,今天你想要買進特定個股,譬如你看好台積電,你可以直接透過券商,買進台股代號2330的台積電股票。

另一種方式是,如果今天你不知道該如何挑選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商場所推出的"綜合包",裡面可能有乖乖、有可樂果及其他不同口味的餅乾。

在這種情況下,就好像是買進囊括台灣前50大企業的台灣50ETF一樣,只要你持有台灣50,你就持有前50大企業的股票,你,就是他們的股東。

買進台灣50ETF,就好像把整個台灣買下來一樣。


待續...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寶來公告旗下指數系列第三季審核通知

最近在寶來投信的官網上面,公告了旗下幾個指數型商品,當中對於指數成分股的審核調整

當初在撰寫寶來台灣50概述時,就知道有這個機制,簡單的來說,指數會定期對其成分股,進行篩選的動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將不符合的成分股從指數當中移除,另外再加入符合的成分股。

這樣的動作有汰弱留強的效果存在,只要指數成分股不符合納入指數的條件時,就會被刪除。以台灣50為例,在這次的調整名單裡面,被刪除的成分股為2353的宏碁,同時補上2887的台新金,除此之外,還有五支個股在候補名單當中。

台灣股票市場的加權股價指數,是以市值加權為準,如此檢視的結果,可以確保績效與大盤不至於有太大的差距(通常我們稱之為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市值越高,其變動對指數影響就越大,進而影響指數型商品的表現。

關於追蹤誤差,寶來網頁上也有提供統計的資料可供投資人參考,以台灣50為例,可參考以下的資料(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從前一年度,也就是2012年到今日為止,追蹤誤差累計為2.61%,代表基金勝過指數的部分,比較的基準為台灣50指數。

當投資人在比較績效表現時,基準很重要,譬如如果以股息再投入的基金績效的話,基準就應該是加入股息的報酬指數,以台灣50為例,就是台灣50報酬指數。

同時我們順便查一下,這一年裡面,基金的總開銷比例,投資人可從投信投顧公會查詢到此資訊,以下我直接列出統計資料(圖片可點擊放大):


圖中所列示的,是截至8月底前,該基金的總開銷比例(Expense Ratio),可以看到是0.32%。假設以上的基金表現與所比較的基準,皆為未加計股息前的報酬,那代表,在扣除費用之前,基金勝過指數的部分是2.93%。

投資人在比較基金表現到底是好是壞時,必須特別注意,比較的基準是否適當,否則可能會出現偏差的狀況,譬如該基金績效為10%,此已包含股息再投入部分;同時指數與報酬指數分別為9%及12%,若投資人是拿加計股息後的基金報酬10%與指數9%比較,乍看之下是勝過指數1%,但實際上,卻是落後指數2%。


免責聲明:本文係依據寶來投信所提供之資料,加以吸收後,進而撰寫完成,不涉及任何推介及個人利益之行為,作者與寶來投信間亦無任何利益往來,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華爾街金錢萬歲觀後感(Money Never Sleeps)續


接著想來談談"Money Never Sleeps"這句話,以字面上來看,就是,金錢是不必休息的。

如果要說的比較完整一點,應該是說,人再怎麼利害,也是需要休息;但是,錢,是不用休息的,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幫你創造價值,只要你用對方法。

曾經問過自己,為什麼想學投資,很簡單,因為對我來說,這是一項基本技能,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也應該學習的一堂課,可惜的是,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很少有老師會灌輸學生這個層面的東西。

學習投資,會很難嗎?一點都不會,你不需要是財金相關科系與背景出身,不需要很複雜的計算,但是你必須很清楚的知道,你,是為了什麼而去投資?

再來,在投資之前,是否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清楚的知道自己將會面臨到的風險與報酬,基本觀念夠了嗎?抑或是只是人云亦云,不要別人買什麼你就買什麼,到時再來怪罪投資本身,這是很本末倒置的。

對我來說,我擁有的最大優勢,是時間。

尤其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更是如此,只要時間拉的夠長,投資產生的威力與效果就會更大,當然前提是,投資人必須堅持自己的投資計劃,不受市場短期波動所左右,這句話說的很簡單,但是實際執行起來,並不是那麼的容易。

以我為例,由於進入市場的時間還不夠久,沒有實際體會過那種感覺,所以可能要等到下一次的金融風暴,才得以驗證,我能否通過市場的考驗,不受影響,照著原有的計劃持續買進並持有。

畢竟,模擬跟實際發生時,所做出的決定往往不一樣,就好像我常常提到的飛機失事的例子一樣。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華爾街金錢萬歲觀後感(Money Never Sleeps)


這部電影的前身是在1980年代上映的華爾街,之前曾經分享過它的觀後感,而續集,是在相隔了10幾年之後,這部金錢萬歲,是接續前一集的後段,Gekko因涉嫌內線交易,因而入獄,10幾年後,他,出獄了。

開頭的第一幕,是在2000年,當時正值網路泡沫,接著直接跳到8年後,當時美國正值經濟動盪之際,也就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次級房貸風暴。

這部續集,一樣由Gekko擔任主線,整部主要聚焦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

如果投資人有曾經經歷過那段時光,想必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感觸會相當的強烈,版主當時還未接觸投資理財這塊,所以對於那時的次級房貸,感受並不是那麼的深刻。

在這部金錢萬歲裡面,對於親情的部分,著墨比較多,尤其是最後一個片段,Gekko雖然成功取回屬於他的地位與榮耀,但是面對親生女兒的不諒解,還是感覺少了些什麼。

再來,由於主要著墨在金融海嘯的部分,所以電影中出現蠻多專有名詞,譬如CMO、CDO及信用違約交換等等,簡單的來說,就是俗稱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所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顧名思義,它是由一般金融商品所衍生出來的商品,但是卻透過包裝,使它變得複雜,風險更大。

巴菲特曾經說過,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一種大規模的毀滅武器,甚至,根本不該被發明。

它的風險之高、槓桿之大,足以讓你一夜致富,也可能讓你一無所有。

除此之外,當中也提到了歷史上著名的鬱金香泡沫及1929年的華爾街崩盤,這些都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值得注意的是,當投資人聽到這些事時,不應該認為它們都是歷史,不會再次發生,而是應該想說,如果真的發生了,該怎麼因應。

整體來說,是一部相當值得花時間欣賞的好片,最後補上當中的一句台詞:

"瘋狂是什麼?是重複做同一件事情,卻期待出現不同結果。"

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某些投資人的愚蠢行為吧,是嗎?


待續...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向鑫豐證券申請電子對帳單

在之前,鑫豐證券沒有電子對帳單的服務,投資人收到的,都是紙本對帳單,不過在鑫豐的官網上,已經公告投資人可以申請電子對帳單這樣的服務。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節省紙張的浪費,投資人也比較好保存,並適當的作成紀錄。

首先,先來到鑫豐證券的首頁,接著點選左邊的網路下單Web1.0(圖片可點擊放大):

進去之後,會看到一個欄位,投資人必須輸入帳號、身分證字號跟密碼,輸入完畢點選確定送出。



再來會有一個同意書,投資人閱讀完之後直接拉到最下面,確認你要收取的電子信箱,最後點選申請即可完成整個申請的流程。

在這邊提醒一下,因為平常大可買進持股是以新的下單介面Web2.0,並且以身分證字號登入,但是在Web1.0,投資人必須多填寫一個帳號的欄位,這時如果忘了,投資人可以先到2.0的介面上,把帳號記下來之後,再進去1.0的介面登入。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電影華爾街觀後感--比投資更重要的事


在電影的後段,Bud驚覺被Gekko利用,淪為內線交易工具的時候,突然意識到,原來代價是如此的龐大,加上得知父親病倒的消息,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所有的一切,都回到了原點。

這段我也是感觸蠻深的,當投資人花了很多時間,努力研究,翻遍任何理財雜誌與書籍,目的就是為了找出那打敗指數的方法時,投資人失去的是什麼?是生活、是時間、是與家人的相處。

結果投資人得到的是什麼呢?往往不是打敗指數,而是被指數打敗。

當然我不否認還是會有人能夠打敗指數,但是畢竟那是少數,你如何能確定你就是那少數當中的一個,這就好像請100個人來擲骰子,總會有那幾個人,連續10次都是正面或反面。

大家都很清楚,這是運氣,而不是能力,原因在於,當它擲第11次的時候,正面與反面的機率一樣是一半一半,並不會因為前面的運氣,導致後面機率的變化。對投資人來說,試圖擇時進出市場,進而獲得超越指數的成績,註定是一個贏少輸多的遊戲。

曾經聽過那麼一段笑話,它說,那些自稱能預測市場或個股走勢的專家,常會這樣對投資人說,這支個股目前基本面良好,投資人可以少量買進分批佈局,但是因為市場最近不太穩定,不排除會有反轉的可能。

結論就是,有說等於沒說,這段話對投資人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乍聽起來很專業,但是說穿了,就是一句廢話。

很多事情,不是複雜,是有人使它變得很複雜,投資人應該思考,當初投資的目的,對於想要打敗指數,獲得了不起的成績,這個我可以理解,因為這是人性,但是很多事情,比這個更有意義,更值得花時間去體驗,不是嗎?投資人應該自己去權衡這當中的平衡點。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電影華爾街觀後感--成本,很重要


"你有沒有想過,為何基金經理人打不過S&P500指數?"Gekko對著Bud如此說道。

如果連Gekko都知道這個道理,為何那麼多投資人,還是堅信著基金經理人那莫名的能力?

市場的報酬是由所有參與者所共同享有的,如果今天市場上有100位投資人,報酬10%,代表在這當中,一定有人高於10%,有人低於10%,如此才構成那10%的平均報酬,這是平均數的概念,沒有複雜的計算,只有加減乘除簡單的數學原理。

但是重點是,那是在扣除任何交易成本之前。

巴菲特曾經這麼說過"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準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乍聽之下這句話好像是廢話,但是當中所隱含的意義其實是,虧損對績效所帶來的殺傷力遠大於獲利。

今天假設有一支基金,淨值為100元,某日下跌了50%,故淨值變成了50元100*(1-50%);在這種狀況下,如果要重新回到100元的淨值,該基金必須上漲一倍,也就是100%,這代表什麼,代表如果投資人能夠控制虧損,在某種層面上,就等於實現獲利。

在現實狀況中,我們很難去預測市場未來的走向,但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就是投資成本,降低投資成本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買進指數型基金,一個追蹤狀況良好的指數型基金,交易成本極低,以追蹤全美國股票市場的VTI為例,總開銷比例只有0.05%,也就是萬分之五。

投資人可以獲得與市場幾乎一樣的指數報酬,只要買進並持有,就這麼簡單。

曾經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多數的散戶總是在賠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位居食物鏈的最底層,就好比電影裡面形容基金經理人的一樣。

散戶是綿羊,註定是被宰的一群,除非你可以在事前得知其他人不知道的消息,在市場裡面賺到錢?也許你只是幸運,比別人早一點下車而已。

"你還在執著找出打敗指數的方法嗎?不如投入指數型基金的懷抱吧。"


待續...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電影華爾街觀後感--永遠的贏家


印象中,這部片其實已經蠻久了,在讀書的時候看過一遍,那時還沒有接觸基金,只是一個平凡的學生,當時就已經對這部片蠻有好感,直到最近,大可又花了時間看了一遍,果然有不同的感觸。

相信如果你曾經看過這部電影的話,一定對裡面的主角Gekko所講的"Greed is Good"印象深刻。

這部電影主要是述說一位平凡的證券營業員Bud,為了擺脫營業員的生活,於是花了很多心力,想辦法去認識一位股市大亨Gekko,在一次的內線交易後,Bud如願的取得Gekko的信任,從他身上得到了難以想像的財富,卻從此淪落為被利用的工具。最後,Bud體會到,原來一夕致富的代價如此沉重,最終還是回到了原點。

裡面有幾句台詞,讓我感觸蠻深的,當中有一幕,Bud以要研究股票走勢為由,拒絕了同事的邀請,同事說的一句話,他說"我們只是一個證券營業員,不管客戶是賺是賠,我們還是坐擁龐大的手續費收入。"

讓我想起國內的資產管理業者,所發行的主動型基金商品,為了吸引投資人,便以熱門、趨勢或者圖表等等,吸引投資人買入,我相信大多數的投資人,根本未曾對該商品進行瞭解,只因為聽信朋友或業者的建議,便草率買進,甚至連自己持有的商品是什麼都不知道。

而在交易的另一端,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不管商品是漲是跌,資產管理業者還是持續坐擁手續費收入,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比較表(圖片可點擊放大):



資料取自投信投顧公會網站,樣本為去年2012年整年度,共同基金的總開銷比例(Expense Ratio),比較基準為寶來台灣50,可以看到兩者之間的費用,相差了將近12倍,意思是說,當投資人每投資1萬元在這兩支基金裡面的時候,寶來每年收你46元,但是凱基卻收你542元,對投資人來說,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是,可以藉由這多付出的成本,來獲取更高的報酬。

當然這樣的比較不是很恰當,因為一個是投資於台灣股票市場,一個是新興市場,兩者風險報酬屬性不同,但是我要強調的是,為什麼同樣一件投資商品,投資人付出的費用卻可以相差如此之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就這一點而言,資產管理業者永遠是贏家。

有人說股票市場是零合遊戲,也就是對於交易的雙方而言,一方獲利一方就虧損,今天你要成功賣出持股,實現獲利,代表在交易的另一方,有人願意用較高的價格,來承接股票,但是那是扣除交易成本前的狀況,那,把交易成本納進來之後呢?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唯不保證其正確性,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待續...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何謂指數化投資(What's the Indexing Investment)

在元大寶來投信的這個頁面,有針對指數化投資的各個層面,進行一些簡單的探討,如果投資人想要對於指數化投資進行初步瞭解的話,是一個蠻不錯的管道。

指數化投資,是版主目前所採用的投資方式,最早出現在美國,由一間資產管理公司先鋒集團(Vanguard)的創辦人約翰柏格(John Bogle)所發行,叫做Vanguard 500 Index Fund,目前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共同基金。


但是大家一定沒想到,當初這檔基金,非常的不被看好,柏格先生還曾因為這樣被質疑過,主要原因在於,指數型基金非常的簡單,只追蹤指數的表現,盡可能把相關成本(譬如經理費、管理費、會計師簽證費等等)降到最低,試圖取得與指數相同的表現,讓投資人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拿到接近指數的報酬。

"拿到與指數相近的報酬",這個在一般投資人的眼裡,並不是一個吸引的口號,大家腦筋裡面想的是,透過各種投資方法與技術,試圖在市場裡面進出,進而打敗指數。

譬如大盤漲2%,我應該拿到的,是3%、5%甚至更高,這才能顯現我的投資功力,為了這個,投資人花了很多時間,想盡各種方法,但是到頭來,結果往往不盡理想。

我認為,投資不該如此複雜。

除了指數型基金之外,目前投資人也有另外一種選擇,叫做ETF。它是Exchange Trade Fund的簡寫,顧名思義,它是基金,只是在交易所買賣,方式與買賣一般股票一樣。

在台灣,寶來投信是指數化投資商品的主要發行公司,目前規模最大的,是在2003年發行的寶來台灣50ETF,投資人可以選擇向投信公司或是銀行買進,或是直接向所屬證券經紀商買進台股代號0050的寶來台灣50,不管你是利用哪種方式買進,買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為管道不同,東西就不同。

如果你想要利用證券經紀商買進的話,可參考這份文件,譬如如果你跟大可一樣,是小額投資人,以每月買進零股的方式持有的話,有零股的交易時間,同時可參考這篇文章

一般的投資人,買進的大都是主動型基金,相較於指數化投資人而言,這類投資人付出較高的成本,試圖贏過指數的表現,但是長期下來,大都是不甚理想,可參考這份寶來投信整理的資料(圖片可點擊放大):


身旁週遭的朋友們,對於指數化投資,接受度並不是那麼的高,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低。對於這樣的結果,我並不感到意外。

畢竟大家身旁充斥的訊息,是報章雜誌的造神文,彷彿只要依循它的邏輯,就可以不用工作,靠投資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是那些穿著光鮮亮麗,拿出一大堆圖表數字,跟你介紹現在最流行基金的理財專員,殊不知他們關心的,只是佣金的多寡,並不是投資人你的績效。

但是總還是希望,把自己能夠認同的投資理念,慢慢的傳達給身邊的人,利益衝突?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個認同。


免責聲明:本文係依據寶來投信所提供之資料,加以吸收後,進而撰寫完成,不涉及任何推介及個人利益之行為,作者與寶來投信間亦無任何利益往來,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不要再合理化投資藉口了

有時候,投資人無法在市場裡面賺到錢,並不是因為缺乏某種技術與能力,而是心態的問題,尤其當市場大跌時,更是明顯。

每位投資人都知道,要在低點買進,高點賣出,這對投資人來說,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可以拿出來說嘴的事情,但是實際上,能夠達到的人卻是相當的稀少。

當市場上漲的時候,幾乎不會有人去問,"這時候該怎麼辦?"但是當市場無情的下跌,或者只是短期內有較大幅度的回檔時,網路上不時會有人問,"這時候該怎麼辦?"

對於前者,投資人看著標的一直上漲,這個時候通常會有兩種做法,第一是實現獲利,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停利。

在這種狀況下,倘若日後標的物的確如預期的下跌,那麼投資人做出的,就是一個正確的決策。相反的,倘若在實現獲利後,標的物上漲,這時投資人做出的,就是一個錯誤的決策,可惜的是,這時通常會安慰自己說,"有賺就好,其他的留給別人賺。"但是現實是,你的的確確錯過這段漲幅。

正因為不知道市場之後會是如何,所以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繼續持有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當然前提要是,你是投資整個市場,也就是指數,在這種狀況下,已經把個別公司的風險排除掉了。

再來是後者,也就是最能夠看出,投資人面對市場無情的考驗時,是否有辦法堅守自己擬定的投資策略,持續執行下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只要市場持續下跌個幾天,就會有人在網路上詢問,是否該出脫手中的持股的問題,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停損。

講好聽點是停損,其實根本只是投資人無法忍受那種,標的物下跌所帶來的痛苦感。之前曾經分享過漫步華爾街這本書,裡面有提到,所謂的損失趨避,意思就是說「投資人在面對盈虧時,損失所帶來的痛苦往往遠大於獲利所帶來的快樂。」

面對這種投資人,通常會問他說,你覺得讓你當初想要買進的原因還存不存在,如果存在,投資人就應該繼續持有,不應該為了短期的波動,而影響最一開始所做的決定。可惜的是,通常你得到的答案會是,因為某某因素,所以我認為後勢不看好。而這個因素,通常說服力並不高,彷彿只是為了停損而產生的。

有時候,在市場裡面,最大的敵人不是其他投資人,而是投資人自己。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如何閱讀一份經會計師查核簽證過的財務報表-構成內容


一份經會計師查核簽證過的財務報表,通常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分別為抬頭、查核報告書、財務報表及相關的附註。

這份報告為例,首先看到它的抬頭,知道這是一份針對102年度上半年所出具的查核簽證報告,由於我國的商業會計法有規定,除新成立之商業外,必須出具比較財務報表,所以投資人看到的,會是兩年度的比較報表。

接下來是查核報告書,代表會計師針對這份查核過的財務報表所出具的意見,對於查核報告書,我國有規定的格式,有興趣的朋友們可自行搜尋相關資料。

再來,才是對投資人與債權人來說比較攸關的資訊,也就是公司的財務報表及相關的附註。通常會建議投資人在閱讀時,兩者搭配著一起看,這樣比較能夠有整體的概念。

譬如我們以費用為例,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就經理費、保管費及指數授權費部分,我們可以搭配後面的附註一起閱讀。譬如指數授權費,我們就可以去找附註五,得知該指數(也就是台灣50指數)是由富時公司與台灣證交所共同編製的,授權給寶來使用,就每年的淨資產當中,收取0.04%的指數授權費,其他的部份投資人也可以比照辦理。

如果投資人想要更瞭解這間公司或是這支基金,可能必須搭配額外的資訊,譬如公開說明書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投資人可以善加利用。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來源為寶來投信網站,唯不保證其正確性,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投資人獲配的股息該如何處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存股的概念,意思大概是說,投資人從收入當中,固定提撥一筆資金,這筆資金可能是3,000元或5,000元,以自己設定的頻率(視投資人自身的狀況決定,可以是每月每半年或甚至每年都可),買進所看好的標的。

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投資的朋友們,通常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想要在固定的生活開銷之外,撥出一筆資金進行投資。

這個時候,投資人可能會收到基金公司所配發的股息,譬如以台灣50為例,去年的配息狀況可參考這篇文章

當投資人收到這筆盈餘分配時,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將股息再投入,大部分的美國券商皆有為投資人提供股息再投資計劃,當投資人收到基金公司所配發的股息時,會自動以當時的價格買進持股,投資人不需負擔任何費用,以Firstrade為例,可參考這篇文章

台灣方面,如果你是透過證券經紀商買進的話,通常必須手動將帳戶內的股息在市場裡面進行再投入的動作,這個時候,投資人必須負擔買進的手續費,目前法定是0.1425%。

也許很多人會想說,如果今天將獲配的股息拿去做其他用途,跟將股息再投入,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其實就是單利跟複利的區別,簡單的來說,計算的基礎不同。

舉例來說,銀行目前有提供所謂的存本取息跟整存整付的服務,前者的意思是,存戶一開始存入一定金額,約定存款期間,在期間內,投資人按期領取利息,到期領取本金,從頭到尾,計算利息的基礎都是一開始的本金,這就是單利的概念。

後者的意思是存戶一開始存入一定金額,約定存款期間,期間當中存戶不領取利息,而是到期一次領回本金跟利息,這個時候,計算利息的基礎將會加計利息,這是複利的概念。

譬如存戶今天存入10萬元,約定期間10年,利率3%,在上述兩種狀況下,將會呈現以下的差異(圖片可點擊放大):


投資之所以恐怖,就是在於複利的威力,而且期間拉越長,效果越明顯。已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複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它的威力,甚至遠大於原子彈。」

前提是,您必須長期投資,不受情緒或市場起伏影響你的判斷選對投資工具並且抱緊它,就可以了。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如何閱讀一份經會計師查核簽證過的財務報表-要件

在今年的八月初,寶來投信網頁上,公告了旗下ETF(台灣50,0050)102上半年經會計師查核簽證過的財務報表,接下來我將簡單介紹,當投資人有意要瞭解這份文件時,該如何去閱讀它。

首先投資人可能要稍微瞭解一下,在什麼情況下,公司所出具的財務報表,必須經過會計師查核簽證,才可以對外公告。

這種通常在實務上,我們稱為財務簽證,簡稱財簽,簡單的來說,就是針對公司所出具的財務報表,由會計師進行審核的動作,以確保無重大的誤述,來保障投資人或債權人的權益。

在台灣,主要有三種情況,公司必須委請會計師查核簽證其所編製的財務報表,分別說明如下:

a.當一般公司的實收資本額超過新台幣三千萬元的時候,依據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二項規定,其財務報表必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相關法令整理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b.公開發行公司依證券交易法規定所編製的財務報表,此係依據證券交易法第三十六條,相關法令整理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c.當公司向金融機構借款達一定金額以上,銀行會要求公司出具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的財務報表,目前規定亦為新台幣三千萬元。


待續...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海外所得所會面臨到的稅負問題

當投資人透過美國券商,利用不同的投資工具(ex:股票,基金,ETF...)建構自身的投資組合的時候,這些擺放在中華民國境外的資產,將會面臨到不同稅負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投資人如果將這筆資產匯回台灣,將面臨怎樣的稅負;另外如果持續放在美國,後續會面臨到的問題。

以大可為例,目前投資的目的是以累積退休金為主,並不是為了賺取短期價差或是資本利得,所以當我實現這筆所得,將資金匯回台灣的時候,已經是幾十年後的事了(當然前提是假設能夠按照現有計劃執行並且嚴守紀律,且期間當中無發生任何重大事件。)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持有期間會受到美國稅法的規定之外,就台灣部分,是不會有任何影響的,唯一的例外,就是假如在這段期間當中,帳戶所有人不幸死亡,這個時候,才會有遺產稅的問題。

依據我國遺產及贈與稅法第一條規定,若是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的國民(大部分台灣居民都屬於這種),在死亡時,應就其境內及境外的財產,課徵遺產稅。


但是對大多數的投資人來說,這個影響是非常小的,甚至不會有任何影響。

因為在稅法裡面,針對這筆遺產,國家有給予一定減免的金額,讓民眾以扣除後之淨額依規定稅率(目前遺產稅率為10%)計算並繳納遺產稅。

相關免稅額及扣除額規定在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7條及第18條,如下:



所以除非投資人本身資產非常雄厚,且無透過其他方式規避遺產,才有可能有遺產稅的問題。

再來,如果投資人將此筆資金匯回台灣,這個時候,馬上就會面臨到所得稅的問題。

依據我國所得稅法規定,原則上綜合所得稅(也就是個人所得稅)是以屬地主義為主,意思就是,只要是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民眾就必須針對這筆所得,繳納所得稅,相關綜合所得稅的探討,可參考這篇文章

另外,我們國家針對民眾的海外所得,及一些未納入所得額計算的所得,訂定了所得基本稅額條例,就海外所得的部分,只要每一個申報戶在一個課稅年度內,合計達新台幣100萬元,就必須列入計算,當然會不會對投資人造成影響,得視每位投資人而定。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假如超過,就必須列入計算,這個時候,投資人就可能為了這筆海外所得,多繳納所得稅。

為什麼說可能呢?因為針對這些額外的所得,國家也給予一定程度的減免金額,目前規定如下:


可以看到,只要這些所得加起來不超過新台幣600萬元,就不會對投資人造成任何影響。(其實只要計算出來的基本稅額低於依照所得稅法計算的所得稅,就不會有適用基本稅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