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資產配置投資策略讀後感--正確的投資觀

在這本書的最後面,作者提到了行為財務學這個源自於1960年代的一門學科,專門探討的是投資人的心理因素對決策程序所造成的影響。這邊舉出了很多例子,例如投資人的過度自信、過分追求短期績效等等。有時候,不是投資人的資產配置計劃不適當,而是投資人的種種不理性行為打亂了計劃本身的運作。

例如對一個理性的投資人來說,應該持續的買進並且定期的調整投資組合的比率,執行再平衡的動作,以達到買低賣高的效果,並且適時的降低風險提高報酬。這看似容易的計劃,要確實的執行反而是困難的。

書中也特別強調,對一般投資人來說,最大的敵人莫過於情緒跟費用。多餘的情緒,會讓投資人作出不理性的決策;過高的費用,會侵蝕投資人的報酬。今天你適時的降低投資成本,必然會反應在績效表現上面。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當投資人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就會越少。

當你想要把辛辛苦苦賺到的錢,交給一個名牌上面掛著專家頭銜的人士管理時,你應該先想想,這位專家到底能為你帶來多少效益,如果他只是每年跟你收取高額的經理費,卻為你帶來不怎麼樣的報酬時,你覺得你付出的這筆錢,值得嗎?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不要小看任何一塊錢。也許定存為投資人帶來的,是不怎麼樣的利息收入,但是另一方面,卻讓投資人多了安心。

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學到最多也最實用的,反而不是那些操作技巧,而是那紮紮實實的投資觀念。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漸漸的讓我建立起面對金錢正確的態度。

對我來說,我不會看不起任何一塊錢,我不會看不起定存帶來的那少少的利息,因為我知道,今天我省下一塊錢,在未來一定能為我帶來更大的效益;相反的,今天我少了這一塊錢,就失去了這一塊錢未來幫我創造增值的機會。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複利的概念--72法則

相信一般的投資人都有聽過複利這個概念,複利很重要,但投資人卻往往忽略了他的重要性。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複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在短期間內,也許看不出他的效果,但是長期下來,威力是相當恐怖的。

可是有些人可能比較沒有商學的底子,不太懂得如何去判斷複利的計算,這時出現了一個跟複利有關的法則,我們都把他叫做72法則。他可以讓投資人簡單的去估算在一定的年報酬率下,資產翻倍需要的時間,雖然不是非常的準確,但是能讓投資人心裡有個明確的概念。


例如投資人要估算在年報酬率為8%的情況下資產翻倍需要的時間,以這個法則來看,就是9年。意思是在8%的年報酬率下,資產每9年就會成長一倍。

在投資這個領域裡面,充滿著太多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常常讓投資人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取捨。這時候,會讓投資人思考說,是否應該尋求專家的協助,聽聽專家們的建議呢?

對於這樣的疑問,我會建議投資人先自行摸索一段時間,等有了基本概念之後,再去尋求專家的意見會比較適合。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如果連你自己都完全沒有概念的話,你如何去判斷專家的意見是不是可信的呢?

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兩年前,我是連基金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的人,現在我很清楚怎樣的投資方是對我自己來說,是比較適合的。記住一個重點,投資不是人生的全部,他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而已。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資產配置投資策略讀後感--沒有完美的資產配置計劃

這本書主要的部分都圍繞在資產配置這個基礎的投資概念上面,一開始先講述資產配置的基本概念,例如為什麼要做資產配置,當中也說明了風險與報酬之間最基本的關連性。

接下來作者以蠻大的篇幅對各類資產作了簡單的說明與解釋,例如最常被拿來當作資產配置組合的股票及債券、商品、REIT及一些另類投資。最後一個部份以行為財務學來解釋投資面的行為,例如投資人的過度自信、過分追求短期報酬等等行為。

對於資產配置這個概念,我曾經寫過幾篇文章說明過,例如這是我的投資哲學--做好資產配置,定期檢視投資從思考資產配置開始等等,當然少不了資產配置裡面的經典書籍,William Bernstein的智慧型資產配置

在本書的一開始,作者曾經提過一句話,他說「如果金融市場存在著一項必然事件,那就是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即使是最棒的投資計畫也有可能發生虧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資產配置,資產配置的成功與否,不在於金融市場的如何波動,而在於投資人是否謹慎的規劃,並且切實遵守。

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投資人之所以建立資產配置,不就是因為對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嗎?資產配置最主要的精神是藉由持有低相關或甚至負相關的資產類別,達到降低整體資產組合波動性的風險,而不是獲利的保證。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撰文頻率的降低

距離上一篇文章,已經隔了將近三個禮拜的時間,為什麼會隔那麼久呢?主要是因為目前在準備本科系的考試,所以比較沒有時間關心與吸收投資方面的訊息,但是如果有空閒的時間,還是會持續的經營這個部落格與發表新文章。

針對投資,我曾經說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持續的買進並持有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隨著大盤的漲跌,利用該投資工具,獲得一個合理的指數報酬。當然,這也是我目前選擇的投資模式,相關的理由可參考之前所寫的這是我的投資哲學系列文章。

在這三個禮拜以來,我沒有花任何時間在看盤這件事情上面,我把我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專注本業的進修上面,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認為最適合一般散戶的投資模式。至於我什麼時候會注意到大盤的數字呢?答案就是我買進的那一天。

由於我是小額投資人,以零股方式建立我的投資部位,所以我每個月投入的那一天,都會花個5到10分鐘的時間,進行零股的交易,相關的資訊可參考如何進行零股買賣一文。

對於投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有些人認為投資就該買低賣高,試圖預測市場走勢,賺取資本利得,有些人認為投資就是借錢給公司,成為公司的股東,合理的享有盈餘分配的權利。今天,如果你有預測市場走勢的能力,我想前者比較適合你,反之,如果你只想要藉由投資這項行為讓資產有合理增值的空間,那麼我想,後者比較適合你。

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必須考量一項重要的因素,就是時間成本。前者為了買低賣高,可能投入很多時間去研究,那麼就算績效比買進持有良好(雖然通常不可能),但這並不表示是值得的,因為這並沒有把時間成本考慮進來。所以,我選擇了買進並持有,把剩餘的時間專注在我認為更重要的事情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