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自提勞工退休金之相關探討--是否有節稅的空間續

如果勞工選擇提繳的話,等於從提繳開始,到領取的這段期間,把資金鎖在2%的收益率上(當然這只是最保守的估計),簡單的來說,等於你把錢借給政府,而政府保證給你兩年定存利率的報酬。

如果是這樣的話,對於平均所得人而言,這筆資金可能長達20年以上,換得的卻是如此低的報酬,客觀的來說,是不值得的。

但是如果今天你是一位高所得者,情況可能就不一樣。

譬如今天你的課稅級距是最高的40%,今天你不提繳退休金的話,你可能馬上必須為這筆所得繳納所得稅;但是如果提繳退休金,把部分所得轉移,"有可能"使你的級距從40%降到30%,而等到真正實現時,再透過較高的退職所得扣除額,進而達到免稅的效果。

如此做的用意,是把所得遞延,再透過扣除額的減除,進而使稅負降低,但是有其限制,就是法定的6%。

意思是說,就算你是高所得者,可運用的空間也只有6%,雖然法定沒有自提的上限,但是如果超過6%,依規定還是要計入薪資所得當中課徵所得稅,如此一來,勞工不但沒有分散所得,而須立即繳稅之外,還得承擔最低收益率2%機會成本的風險。

反之,針對一般所得的民眾而言,選擇不提繳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合理的推論,在如此長的期間內,投資人只獲得2%左右的報酬,實在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比較好的選擇是,同樣這筆資金,投資人可以自由運用,多冒一點風險,進而獲得比2%更高的回饋。

譬如你可以透過購買台灣的指數型商品,或是直接開立海外券商,都是一個比較值得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