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

在台灣如果你要買賣股票,只要持個人證件到證券經紀商開戶,便可享有交易的權利。如果你要買賣基金,只要到銀行或是投信公司開戶,便可立即交易,一切就是那麼的簡單。

但是投資人往往忽略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當所屬證券經紀商發生財務困難甚至倒閉時,投資人的資產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當投資人參與市場時,會面臨到的風險很多,例如市場風險、利率風險、公司倒閉的風險等等。這些都是跟投資人息息相關的,也許你認為不會發生,但是這就是風險。面對風險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作好準備,並且想好如何因應,而不是一味的認為不會發生。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保護中心,是依據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成立的一個保護機構,主要的功能是保護投資人的權益,並且在證券經紀商發生財務困難或倒閉時,給予投資人適當的保障。

依據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及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基金償付作業辦法規定,投資人保護中心應設置保護基金,並且規定證券經紀商、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及櫃檯買賣中心等等機構提撥一定比例的資金到保護基金內,以便償付投資人之用。

償付金額的部分,以現金償付為主,規定在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基金償付作業辦法第七條,對每家證券商或期貨商之每一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一次之償付金額,以新臺幣壹佰萬元為限。

也就是說,只要投資人在單一證券經紀商的有價證券價值超過100萬元的部分,可能就會面臨到無法受償的風險。

另外,對於保護基金償付的範圍,主要包括上市有價證券及上櫃有價證券。這邊比較特別的是,與證券商議價的興櫃股票及債券,並不在保護基金償付的範圍內,請投資人特別注意。

免責聲明 : 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作者應自行判斷風險的存在,本文作者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讀後感


這本書的作者Bill Schultheis,也是在金融業服務的一位人士,在退休後,他利用了一種超簡單的投資方法來管理他的退休金,這種方法,就是咖啡館投資哲學,也就是本書。

在部落格內我曾經提過這本書,對於它的中文書名我並不是那麼的認同,因為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不太一樣,但是如果這樣的書名,能吸引更多投資人去看它,也許某種程度而言,並不算是一件壞事。

作者所奉行的咖啡館投資哲學,其實很簡單,只有三個原則,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及努力儲蓄有備無患。在這三個原則的運作之下,能帶給投資人的,將是一輩子受用無窮的觀念。

例如以第一個原則為例,當中就包含了風險的概念,也就是資產配置。

在投資裡面,資產配置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它代表著風險的分散,並且廣泛投資,投資人之所以要資產配置,前提是無法預測將來表現良好的資產類別,所以將資產分配至各個類別,以取得合理的報酬。

如果今天,你知道未來表現良好的資產,那麼是不需要資產配置的,你該做的,就是把全部的身家壓在這類資產上,並且取得超越大盤的報酬,但很可惜的,長期下來這種能力是不存在的。

作者也很直接的指出,長期下來投資人的績效只要追平大盤,就夠了。

對於試圖想要打敗大盤的投資人,作者也說了一句重話,他說「環顧這個世界,你會發現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著人們去完成,居然有那麼多人把精力浪費在努力打敗大盤上,真是一場悲劇。」

如果今天,你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做了相當多你自以為有用的功課,得到的卻是不如大盤的報酬,那麼我建議你,買進指數型商品吧,這種簡單卻強大的投資工具,長期下來,帶給你的,不只是市場報酬,最重要的,是安心。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2011年底回顧檢討

回想當初,我一開始接觸到財經投資這個領域的時候,是個連基金是什麼都不知道的菜鳥。一直到現在,兩年多過去了,雖然這中間斷斷續續的,雖然還不是非常的了解,但是已經對自己以後的投資之路,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目前雖然還是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但是我相信這兩年多來的學習,對我之後的幫助相當的大。而我也在今年的三月,正式踏出我的海外投資之路,這條路,我會持續走下去,因為這兩年多來的心得告訴我,這才是正確的。

在這當中,我經由許多財經部落格及網路上的資訊,得到相當多的幫助,所以我在今年的三月,成立了這個部落格,一方面,是為了記錄我一路走過來,所學到的東西,這對我來說相當的重要。另外也期許讀者的回應與討論能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寫下去。

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面,我寫了六十五篇文章,當中光是書籍讀後感的分享,就佔了三分之一左右,這是因為我覺得,一方面可以更加深我對這方面的了解,再來是我覺得花個幾百塊錢,就可以閱讀到作者花了許多心力所創作出來的書籍,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

我很開心的是,現在平均每天的瀏覽量已經有四十到五十人次了,我沒有很多管道可以宣傳,只是希望自己的心得可以讓更多人看到,瀏覽人次的穩定與增加,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鼓勵了。

之後我還是會繼續分享一些書籍讀後感,或是財經的相關資訊給讀者朋友們,希望藉由這樣的分享,讓我或是其它讀者朋友們能夠更明白自己的投資方向。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黑心投資客炒房告白:搞懂中古屋坑錢陷阱的17堂課讀後感


這本書的作者是SWAY,之前也曾經分享過他的作品,這位在不動產相關行業工作了許多年後,以自身的經驗,將一些買賣房子之間,應該注意的小細節及技巧,毫不吝嗇的揭露出來,讓大家知道,原來買房子這件事,存在著那麼多的爭議以及值得討論的空間。

這本書可以算是第一本書的續集,與第一本不同的是,這本以投資客為主軸,向讀者朋友們分享這當中的內幕。

你有想要買房子嗎?你想要成為包租公或包租婆嗎?恭喜你,這本書將會為你省下荷包,並且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當你找房仲去看房子時,你首先會注意到的是什麼呢?是美麗的外觀、聳動的廣告、抑或是生活機能呢?當你看完這本書後,你將會感覺到,從你一開始踏進住宅的大門時,你所注意到的重點,就跟作者所關注的,完全不一樣。

當你經過大廳時,你會去注意警衛的服裝儀容嗎?你會停下來,好好觀察進進出出的人嗎?你會注意信箱郵件的狀況嗎?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會,但是你知道嗎?這些都是作者會好好觀察的地方,因為連這些小地方都沒注意、管理不良的房子,你還能期待當你發生問題時,有人可以幫你嗎?

你會說,我是買房子又不是買大廳,當然是房子好看比較重要阿,但是你知道嗎?這些小細節,可是跟你之後的生活息息相關喔。在進到房子裡面後,真正厲害的人,反而不會去注意房間的大小、裝潢的好壞等等可以改變的事實,取而代之的是,天花板的處理、磁磚有沒有貼好貼齊、垃圾有沒有分類、鄰居品質如何等等瑣碎的事情。

在很多行業裡面,例如基金業、保險業或是房仲業,雖然一般來說,他們所受到的專業訓練,是有助於民眾來選擇基金、保險及房屋的,但是大家可千萬不要忘記了,今天這幾份工作,都存在著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利益衝突。

只要有利益衝突存在,民眾的利益就有可能受到侵害,就算他們是服務業也一樣。

作者說「投資的重點在於好脫手,自住的重點在於好住。」這短短的一句話,也許就能夠讓你釐清,今天你在這裡,你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想買到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就應該不怕麻煩。

沒有一百分的建商,只有六十分的建商,相信這一系列的書籍,能夠提供給短期內想要購屋的民眾,一個正確合理的方向。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買對基金賺大錢讀後感-簡單的最好


指數型基金這種東西其實很簡單,它有著廣泛投資及成本低廉等優點,藉著持有整個大盤,讓投資人能夠被動的獲得市場的報酬。

分散投資,能夠避免投資人選到表現不佳的股票,成本低廉,則有利於投資人績效的提升,就是這樣簡單的方法,卻能夠贏過大多數的專家。

但是大多數投資人選擇的,卻往往是一般積極管理型的基金,賭經理人在經過研究之後,能夠選到好的個股,賭經理人能夠在上漲之前買進,下跌之前賣出,但是這些賭注,往往是不值得的。

柏格認為,對一般投資人來說,使用被動投資,才是比較好的選擇。

一直以來,柏格都建議投資人以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作為主要的投資標的,這是因為他知道成本對投資績效的殺傷力,所以低成本的投資工具,在某些程度上,絕對有利於績效的提升。

有趣的是作者對ETF這種新興的指數型商品,卻抱持著不樂觀的態度。主要原因是他認為這種可以隨時交易的投資工具,可能會使得指數型基金的基本優勢喪失,另外,也因為這種新興的投資工具可供投資人隨時買進賣出,這樣的特性,可能會淪為有心人士作為短期投機的工具。

歐肯的威廉爵士曾經說過,「當問題有很多種解決方法時,要選擇最簡單的方法。」當市面上充斥著數百檔投資商品,使得投資人眼光撩亂時,這時候投資人應該盡量選簡單的,應該選擇費用低的,長期下來對投資人才是比較有利的。

這本書應該算是指數化投資的福音書,雖然書名翻得並不是很好,但是並不影響閱讀,相當推薦。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買對基金賺大錢讀後感-看似合理的,往往不可行


如果你有翻過市面上的理財雜誌,你一定對停利停損這個名詞不陌生,如果你看過電視上的財經節目,你一定對某某人在短時間內發大財不陌生,但是你曾經想過,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嗎?

停利停損這個投資策略,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合常理,但是實際上,卻是疑點重重。

我曾經說過,這個表面上看似合理的策略,實際上存在著諸多限制。那些投資專家只會告訴你,如果你沒有適時的停損,你的損失將會越來越大,反之,如果你沒有適時的停利,等到市場再次反轉下跌時,就來不及了,聽起來似乎有幾分的道理。

但是他們沒有告訴你的是,如果停損之後,市場反而上漲,那你就錯過了這段攤平的機會,如果停利之後,才是真正上漲的開始,那麼你損失的金額,將會更龐大。

作者也在某些章節中,討論這些由金融界人士所創造出來,看似可行,卻毫無根據的投資方法。例如以過去的績效來預測未來的四四三三法則,或是以基金的評等好壞,來決定是否投資等等,這些方法,都是以過去來預測未來,但是事實證明,這些方法,的確不可行,還很愚蠢。

一直以來,投資人與資產管理業者之間,都存在著利益衝突,只要這個關係存在,投資人的利益,就會受到侵害。

書中明白的講出一句話,他說這些資產管理業者的任務是「向客戶收取高昂的費用,取得為客戶虧錢的權利。」聽起來很諷刺,但是有時候事實就是如此。

為什麼要告訴你一些看似合理卻往往不可行的投資策略呢?因為他們希望你頻繁交易,只要你有交易產生,他們就有收入。就是這麼的簡單。

如果今天有一個人跟你說,有一種投資方法很笨、毫無技術可言,你只要買進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然後緊抱,什麼事情都不用做。相信我,他可能是來幫你的。

待續...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買對基金賺大錢讀後感-不可思議的投資環境


這本書的作者是約翰柏格,他是美國Vanguad集團的創辦人,在指數化投資界相當有名,他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檔指數型基金,帶起了指數化投資的風潮。

你知道嗎?在當時這檔指數型基金,並不被投資人看好,那時,還是個致力於打敗大盤的時代,直到最近,指數型商品才漸漸被人們所關注。

在談論這本書籍的內容之前,我想先問各位投資朋友們一個問題,當你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你的感覺是什麼?如果是我,我一定會覺得,這應該又是一本教人如何致富的書籍,裡面教導著讀者,只要你跟我這樣做,就會獲到想不到的財富。

但是,當你知道作者是約翰柏格之後,或許你心中會覺得氣憤,為什麼這麼好的一本書,經過翻譯後,卻是這樣的一個書名。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一些美國的翻譯書籍,經過翻譯後都完全變了樣,或許內容沒變,但是書名卻往往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例如這本買對基金賺大錢,其實它的原文書名叫做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傑克,真是太神奇了,完全不一樣耶。還有一本我稍後會分享的,叫做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原文書名是The New Coffeehouse Investor。

以後者為例,比較理想的書名應該是咖啡館投資哲學,但是為什麼來到台灣,就會變成那樣聳動的標題呢?我想原因很簡單,因為投資人需要的是一個夢,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美夢。

一直以來,不管是資產管理業者或是市面上的理財雜誌,都給了投資人一個美夢,他們告訴你一個觀念,不懂沒關係,只要每個月定期投入資金,剩下的,就交給我們專業的操盤團隊煩惱就好了。

或是你看你看,當初就是我們推薦給他這檔基金,現在他報酬率有100%喔,相信我們準沒錯啦。但是他們沒有告訴你的是,「還好你不懂,不然我們的收入哪裡來阿?」或是「想不到當初隨便推薦的基金也會大漲,又多了一個可以吹噓的功績了,相信這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收入。」

在投資這條路上,很多自稱為專家的人,其實跟平凡人並沒有兩樣。

待續...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投資才有希望讀後感


這本書的作者是村上龍,他是日本的知名作家,專職文學創作,這本書算是他的著作中少數以投資理財為主題的作品。內容其實相當的簡單,作者引用一些知名的童話故事,如桃太郎、竹取物語及白鶴報恩等等,加以改編,並加入一些心得及看法,算是一本可歸類在財經類的童話故事書。

在閱讀過程中,就好比在看一則則童話故事般,相當的輕鬆流暢,卻能夠從中獲得一些作者對投資的看法。

在這本書中,作者利用每一個故事,向讀者朋友們分享一些他對投資的看法,其中包括最基本的風險概念,說明其與報酬之間是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投資人之所以能夠獲利,正是因為冒著虧損的可能,這就是風險的定義。

在每個投資人決定進行投資前,一定要先搞清楚,風險與報酬之間的關係,才不會因為市場的短期波動,導致投資人作出一些不合常理的判斷與動作。

接下來,作者也強調了成本的重要性,他認為成本是一個確實的損失」,投資人應該把焦點放在可以掌握的因素上面,例如我們明明知道,費用的增加,將會對投資人的整體績效造成不利的影響,那我們就應該把焦點放在如何降低費用上面,而不是本末倒置的去關心如何獲得超額的報酬。

當你還在傻傻的期待你的基金經理人能夠為你帶來超越大盤的績效而付出高額的經理費,但是結果往往不如預期時,不仿轉移焦點,把焦點放在應該注意的地方上,或許對你會比較好。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SPDR Barclays Capital Intl Treasury Bond ETF(BWX, 2011年版)概述

這支ETF是State Street2007年10月2日所發行的,美股代號BWX主要投資於美國除外的國際公債市場追蹤指數為Barclays Capital Global Treasury Ex-US Capped Index。

這支ETF截至今年的12月2日止,共持有307檔的國際公債。另外其總開銷比例為0.5%,指數追蹤方式是採樣,採月配息,其資產配置如下表所示 : 

Asset
Percentage
International Bonds
96.72%
Cash
1.90%
Other
1.37%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支ETF所持有的國際公債部分,截至今年的11月3日止,這支ETF的前十大持股,總計占淨資產比例12.92%,其持股主要集中在日本(22.86%)、英國(11.51%)及法國(9.99%)等三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台灣(3.62%)也是其中之一

再來,這支ETF主要持有的,是BBB級以上的國際公債,也就是投資級公債,其中AAA級就占了超過一半的比例。算是相對來說比較安全的比重。平均到期期間為8.89年,到期殖利率為2.58%。

免責聲明 : 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作者與SPDR之間無任何利益上之往來,亦不作為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定期定額買進-頻率比較

有購買基金的投資人,一定都聽過定期定額這個名詞,你去銀行申購基金的時候,理專會跟你說,買基金其實不難,只要選定一個市場,並且定期定額投入,長期下來,都會有不錯的獲利。

但是在定期定額這個投資方法下,其實隱含著兩個迷思。

第一個是,定期定額一定會賺錢。為什麼呢?因為從來沒有人說過,定期定額長期下來一定賺錢,定期定額只是一個成本分攤的簡單道理。

第二個是,投資人對定期定額的定義,是每個月投入固定的金額。事實上是,只要是定期投入固定的金額,都叫定期定額,並不是只有每個月投入才叫定期定額。

那到底投入頻率的改變,對投資績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是否真的每個月投入會比每季投入或是每半年投入好呢?這邊我以台灣五十為例作了一個統計,如下圖所示 : 

投入方式
每月
每季
每半年
交易日數
60
20
10
平均成本
53.504
53.946
53.703
報酬率
14.76%
13.82%
14.33%

 : 樣本為民國95年到99年這五年間的資料,擷取所計算期間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為準,不考慮股息再投入所造成的影響。

在這張表中,統計期間為民國95年到99年,台灣五十每日收盤價。分別統計每月、每季及每半年買進該標的所造成的成果。

我們可以看到,表現最好的是每月買進,最差的是每季買進,這代表著什麼呢?代表著,並不是買進頻率越高,績效表現就越良好。績效的好壞,同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以定期定額方式投入市場,可以保證的,只是成本的分攤效果,而不是績效表現的結果。"

整體來說,投入的頻率跟績效的表現,是沒有關係的。投資人往往認為,投入頻率越高,績效表現越良好,但是事實上,應該是說投入頻率越高,分攤效果越顯著,但是績效表現如何,還要看所在市場來決定。

定期定額不能保證績效的好壞,但是它可以保證你投入的頻率越高,成本就越高,績效相對來說,就會越不好。

免責聲明 : 本文以台灣五十為例舉例說明,並無任何推介之意思,作者與元大投信之間無任何利益上之往來,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一個有趣的現象-上漲天數遠大於下跌天數

當投資人在面對市場波動時,常常會想說現在到底是高點還是低點,我到底該做些什麼動作來因應呢?

如果是高點,那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進場,在這段時間裡面,這筆資金要放在什麼地方才能保有一定的購買力呢?

如果是低點,那會不會有更低呢?如果現在不投入,會不會損失機會成本等等疑問。

這邊我做了一個統計,樣本是取自於民國89年到99年這十年之間,指數的報酬及漲跌天數的統計,如下圖所示 : 

年度
指數報酬
上漲天數
下跌天數
漲跌比率
89
-45.88%
217
148
59.45%
90
12.48%
240
125
65.75%
91
-20.49%
225
140
61.64%
92
30.18%
246
119
67.40%
93
1.62%
247
118
67.67%
94
6.59%
242
123
66.30%
95
21.07%
254
111
69.59%
96
7.39%
259
106
70.96%
97
-44.84%
229
136
62.74%
98
74.28%
271
94
74.25%
99
9.32%
251
114
68.77%

 : (指數報酬以每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及最後一個交易日為樣本所計算,不包括股息再投入的部分)

結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上漲天數遠遠大於下跌天數。」我們可以看到,在89及97這兩個年度,都有超過四成的跌幅,剛好這兩年是2000年的網路泡沫及2008年的次級房貸風暴,但是其上漲比率都還有六成左右的水準。

意思是說就算是身處金融風暴的當下,每十天的交易日中,也只會遇到四天下跌,但是整體的報酬卻是如此的難看,這代表著什麼意義?

之前曾經說過,投資人常常自以為能夠預測市場的走向,好讓自己在低點買進,高點賣出。在投資人真的在買低賣高嗎一文中,我以實際的數據,再次證明投資人在做的,是追高殺低,而不是買低賣高。
  
接下來再回到這個例子,為什麼在上漲比率高達六成的交易年度內,會存在如此難看的報酬呢?很簡單,因為下跌往往集中於某些交易日,在這段期間裡面,投資人往往因為過於緊張,擔心帳面上的損失,進而離開市場。

有時候,當你還在猶豫要不要投入的時候,其實市場已悄悄上漲一段時間了。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投資人真的在買低賣高嗎

如何查詢基金的定期定額人數一文內,曾經教導投資人如何上投信投顧公會的網站查詢定期定額人數的統計資料,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在想,假如將定期定額人數跟加權股價指數相互比較,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呢?於是在這邊我做了一個統計,如下圖所示 : 


這張圖表是統計從民國95年到99年的資料,以月為間隔,定期定額人數以投信投顧公會發佈的資料為準,加權股價指數則是以每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資料為樣本,所做出來的一個統計圖表。

從這張表中,投資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兩個資料的走勢大致上呈現同向的變動關係,這代表著什麼呢?

代表的是,投資人確實在作追高殺低的動作。

大家可以看到95年到96年這段期間,台股指數呈現小幅上漲的走勢,而同一時間,定期定額人數也慢慢的增加。接下來是97年一整年,也就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在這一年內,台股指數從8,000多點下殺到4,000點左右,定期定額人數也大幅的下降。最後,由於指數從底部反彈,隨著指數上漲,投資人的信心也恢復,扣款人數也上升。

投資人往往花費很多的時間,想要試圖預測未來的走勢,或是適時的從低點買進,高點賣出,但是由上面的統計圖表,我們可以再次證明,想要準確並且持續的預測市場走勢是不可能的,投資人往往想要買低賣高,但是等著他們的,卻是不如指數的報酬。

因為投資人往往在上漲一段時間後才買進,這叫追高。最後,在下跌的時候賣出持股,損失了降低成本的機會,這叫殺低。

另一方面,投資人往往自以為能夠預測市場走勢,以最近為例,雖然跌破7,000點,但是有些人還是認為低點還沒到,現在投入還太早等等想法。但是這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如果投資人可以知道高低點在哪裡,那麼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時,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損失慘重了。

指數的高低、市場的走向,往往都是事後才看的出來,那些自以為能夠預測走向的投資人,所做出的判斷,就跟上面的圖表一樣,在上漲期間拚命的買進,在下跌時瘋狂的賣出,還自稱是執行停損的策略。

投資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但是有時候簡單反而比較好。透過買進並持有,為投資人帶來的,也許不是大富大貴,但是卻可以讓投資人睡得心安理得,只要獲得指數的報酬,你就贏過超過一半的投資人,你覺得呢?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北濱100追風挑戰賽參賽心得

大可接觸單車是在今年的九月,當時,由於一位朋友的單車要升級有意要出售,於是接手了他的車。這台車是VENZO的RX-1,入手之後,加入了學校的單車社,如果有活動的話就跟著出去練車,先前沒有接觸過公路車,但是當我一騎上去之後,就發現,那是我要的感覺。


在今年的11月27日,有一場北濱100的追風挑戰賽,想以這個比賽當作自己的第一個參賽經驗。於是報名了這場賽事。但是直到比賽當天,才發現已經好久沒有練車了,體力也下降的蠻厲害的。但是這將是自己的第一個里程碑,必當全力以赴。

到了比賽會場,發現好多經驗老道的選手,有些是車隊團體報名,而我則是報名個人部分。但是另一方面又覺得,一兩千名選手一起騎單車,那種感覺實在是很棒。這場比賽是有時間限制的,中間有三個補給站,在早上的七點準時出發,在11點30分之前,要通過檢錄站,否則便喪失參賽資格。全程101.2公里,以北海岸為主軸,對大可來講是一個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比賽。


直到最後的20公里左右,體力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只能以意志力騎車,撐完全程。在賽前我對自己的估計,大約會在6-7小時內到達終點,但是一方面對路線不熟悉,另一方面,大可還沒有嘗試過這個長的騎乘距離,幸好,大會規定最晚抵達時間是八小時內就可以了,也讓我鬆了一口氣。

最後,大可的完賽時間是5小時又53分,算是出乎意料之外。這次的經驗很寶貴,是我的第一次單車比賽,相信經過這次之後,在體力的調配及速度的掌握上,能有更佳的水準。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黑心建商的告白:買屋前不看會哭的17堂課讀後感


這本書的作者是SWAY,曾經在房仲、建築等等不動產相關的行業服務過,對於一些行規非常的瞭解,目前是智邦不動產的版主。(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點選這裡連結)

這一系列的書籍,已經出到第三本了,之前對房地產這一塊領域並沒有多加涉獵,當看完這本書之後,發覺不管做任何事,自己還是要多做些功課,才不會被一些自稱是專家的人佔便宜。

這一系列的書籍共分為三個主題,分別是買屋前不看會哭的17堂課、搞懂中古屋坑錢陷阱的17堂課及買屋簽約前最後救命的17堂課。目前只閱讀到第一本著作,但是卻已經讓我有那種想馬上把其餘兩本著作看完的衝動,內容非常的輕鬆有趣,並沒有提到太多的艱澀的專業用語,就算像我這種什麼都不懂的人,也可以輕鬆的閱讀。

以一般上班族來說,買房子這件事,一輩子可能遇不到幾次,所以事前的了解絕對是必要的。作者在裡面有提到一句話,他說「一般民眾在生活上或是購物時,就算是幾百元的東西,也會想辦法殺價,或是到處去比價,為的就是要用最少的錢,買到相同品質的東西。但是在面對買房子這種動輒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事情時,卻毫不考慮的下手。

讓我想到,國內的基金業跟保險業也有相同的狀況存在。其實這些事情,只要稍微用一點心,做一下功課,就能避開很多不必要的支出。

這本書的主題是環繞在買房子前,必須注意的一些事項。內容簡單可以輕鬆的閱讀,並且學到很多東西。

讓你知道,當行家在看房子時,會注意到的事情有哪些,一些必須堅持的事情有哪些,當你看完你將會發現,原來一般人眼裡所謂的重點,在行家眼裡,根本是不重要的,焦點放錯,就會導致日後許多不必要的糾紛產生。

看完後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如果今天,社會上多幾個像作者這樣的人,那麼我們這些消費者一定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及支出,其實這些人都存在著,譬如研究指數化投資的綠角版主,或是提倡低費用高保障保險的劉鳳和先生。

後記 : 這是作者的臉書專頁,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以自行點選觀看。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如何查詢基金的定期定額人數

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是以定期定額的方式來參與市場,但是大家曾經注意過定期定額人數的變化嗎?大多數投資人都想要買低賣高,但是事實上是,投資人往往在做追高殺低的蠢事而不自知。

我國的投信投顧公會會定期發表定期定額人數的統計及各類型基金的變動情形,首先進入公會的網站首頁,接著點選新聞發佈及基金統計及評論,如下圖所示 : 


接下來可以看到各年度月份的統計資料,以境內基金為主,將檔案打開後,就能看到定期定額人數的統計資料。但是經過測試,有些檔案無法開啟或是重複,若要知道較完整的資訊可能要親自打電話去公會詢問。


另外,到底定額定額人數與台股指數之間存在著什麼有趣的關係呢?投資人是否真的在買低賣高?還是這一切都是錯覺,導因於投資人的過度自信呢?之後會另外寫一篇文章來討論這個有趣的主題。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讀後感


如果今天有一個大學生跟你說,他從幼稚園就開始學會計,到現在已經10幾年了,但是卻連資產增加在借方都不知道時,你會不會覺得他在開玩笑?

你心裡會想著,這種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在現實世界中呢。但是很遺憾的,作者莫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在華爾街工作超過25年,卻連資產配置這個最基本的投資概念都沒有聽過,無非讓人懷疑,金融界專業人士的程度,是否跟一般路人差不多。

這本書的作者是莫瑞,他曾經在華爾街工作超過25年,在離開華爾街後,他進入了一間名叫DFA的投資機構,在那邊他認識了高迪,從那時開始,他才第一次接觸到資產配置的概念。

他說我在一年之中向高迪學到的事,比在華爾街25年學到的還要多。」在那裡面,他領悟到了金融業人士為了獲利不惜犧牲投資人的利益以及向投資人推薦不適合的投資商品及提供不適合的投資建議等等特性

他決定開始擔任財富顧問,並且宣揚被動投資等等理念,但是不幸的是,他被告知罹患了癌症,並且已嚴重惡化,所剩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時,他決定用這最後的一段時間,將他所學到的,想要告訴投資人的事情,寫成一本書,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於是這本書誕生了,作者也於今年過世。

這本書篇幅很短,主軸架構就是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當然包括再平衡的觀念,算是簡單扼要。其實指數化投資,在美國很普遍,但是在台灣,總是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因為投資人自認為能夠選對時機,在最低點時買進,最高點時賣出,取得價差的報酬。

但是事實證明,投資人作的往往是追高殺低,而不是買低賣高。自以為能打敗大盤,卻不知道被打敗的常常是自己。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投資從思考資產配置開始

對於投資人來說,如何以簡單的投資工具,組成一個能夠廣泛分散的投資組合呢?這也是我踏入海外投資之路以來,一直在思考的課題。

對於以美國券商進行投資的朋友們,主要的投入工具有兩個,共同基金跟ETF,這兩個工具各有其優缺點。以共同基金來說,其手續費便宜,且系統可以自動進行投入的動作,而ETF,其總開銷比例較低,在公開市場上可以隨時交易,缺點是進行買賣時,皆須付出手續費。

那投資人到底要以哪種工具進行投入會比較好呢?其實這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是目前來說,會建議投資人以ETF為主要的投入工具。

原因是因為去年發生了一件對投資人來說還蠻重大的事件,那就是美國Vanguard集團停止販售旗下的共同基金給海外投資人這件事,當時對持有其共同基金的投資人來說,造成了蠻大的影響。

每個人的資產配置可能大不相同,有些人會將原物料或貴金屬等等標的納入投資組合裡面,有些人則僅持有最簡單的股票與債券,這時,如何去找尋資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投資人宣言讀後感


這本書是由綠角版主所翻譯的,作者為威廉伯恩斯坦,很巧的是,他跟綠角版主一樣,也是一位醫師。

作者一開始就明確的說明,這本書的內容將著重在風險與報酬的部分,並且作者在書中也一再的強調,想要獲得風險溢酬,就得承擔相對應的風險。風險與報酬常常是一體的兩面,並不可能單獨存在。如果你只想要獲得穩定的報酬,我想定存或國庫劵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在股票市場裡面,運氣成份往往大於技巧,我曾經提過這個概念,而這本書裡面以一個例子來說明,投資人往往存在著過度自信。他說人類是一種會找尋模式的靈長類動物,具有在不存在任何規則的現象中,找到規則的傾向。

這是多麼的諷刺,但是如果你曾經看過有人專注在一條沒有規則的線圖裡面,試圖以一些專有名詞來解釋過去的市場走向時,你就會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種人。況且這都是試圖去解釋過去的歷史現象,是一種看後照鏡投資的方式。

那麼對投資人來說,什麼才是比較適合的投資方式呢?其實很簡單,只要買進並持有廣泛分散的指數,就能打敗大多數的基金經理人。也許這種方式,帶給投資人的是平庸的成績,但是長期下來,卻能得到相當不錯的報酬。

投資這兩個字,雖然常常聽到,但是每個人對它的定義往往大不相同,有人會認為,投資就是要賺大錢,但是如果你去翻閱投資學的教科書,你將會發現,其實投資的本意,只是延後當下的消費,並且希望能夠在未來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罷了。

投資,其實不需要搞得那麼複雜。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如何進行零股買賣

對於想建立台股投資部位卻又沒有足夠現金的朋友們,可以嘗試以零股方式進行投入的動作。以台股指數化投資工具為例,目前流通性最大且較適合的是寶來台灣五十(現已改名為元大台灣五十),這裡分享進行零股買賣時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

首先零股的交易時間跟一般的證券市場不一樣,它是在下午1點40分到2點30分這段時間裡面掛單,於2點30分時進行撮合成交。

至於投資人該以多少價格掛單呢?這邊我分享一個我常用的方式,首先參考這個頁面,點選零股揭示、零股揭示行情 : 


再來就看你要查詢哪個投資標的,它有很多類別可以選擇,以台灣五十為例,就是ETF : 


在這個頁面中,它會列示當日的收盤價格及揭示的買賣價,通常我都是掛賣價買進,雖然價格會比較高,但是基本上都可以成交,可以當作投資人下單的參考依據。

對於每個月只能投入幾千元的小額投資人來說,以零股方式參與市場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但是須注意幾個問題,首先是券商的選擇,對小額投資人來說,券商多收你一塊錢的手續費,你能夠投入市場的,就相對的少了一塊錢,所以在券商方面,我選擇手續費折扣最多的券商-鑫豐證券。

再來是選擇投資標的時,一定要注意這檔個股的流通量,因為近年來,公司都是以配發現金股利的方式將盈餘發給投資人,而不是以股票股利的方式,這將造成市面上流通的股票,大都是以張為單位,而這項資訊將會顯示在上圖中的最右邊,零股成交股數一欄上。

免責聲明 : 文中所提及之證券經紀商,為作者自行比較後之結果,僅作為投資人選擇券商時之參考,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漫步華爾街讀後感-選擇最簡單可行的,別當專家的提款機


上一篇讀後感裡面,曾經提過損失趨避的概念,這個意思是說,投資人在面對盈虧時,損失所帶來的痛苦往往遠大於獲利所帶來的快樂。」而這樣的心理作用,往往會讓投資人做出錯誤的決策,導致不良的後果。

就是因為害怕虧損,導致投資人在面對虧損時,往往視而不見,或是不想去面對,心裡想著,只要沒有賣出,就不算虧。這是一種逃避的心理。如果你仍然對你手中的持股有信心的話,你應該賣出一部分的獲利,因為隨著股價越來越高,風險也會越來越高,你必須賣出一些持股來控制你的風險。

至於虧損的部分,你應該繼續投入,不應該放棄任何能夠攤低成本的機會,當然這些假設的前提是,你並不打算現在退出市場。

我曾經舉例總開銷比例的高低對投資績效的影響程度,基本上市場的報酬就是這樣,別人拿走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少,尤其是被那些自以為是專家,卻無法打敗大盤的人拿走。

大家應該都知道巴菲特這個人,他所信奉的價值投資,為他創造了驚人的財富。但是大家知道嗎?巴菲特曾經在數次的公開場合裡提到,他認為投資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才是最適合投資大眾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個特例。

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懶惰是最佳的投資模式,股票正確的持有期間是永遠。

其實有時候我一直在想,既然這個方法簡單可行,為什麼大多數的投資人反而去選擇高費用的主動型基金呢?也許跟台灣的投資環境有關係吧,為什麼同樣一支基金,台灣的投資人就要多付出一層的費用?

在台灣,投資人往往是被金融機構剝削的一群人,這可能就是我選擇海外投資的主要原因吧。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漫步華爾街讀後感-停利及停損的可行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基金界開始有了停利停損的說法出現,有些人把它認為是一種投資策略,到底這樣的說法,在實際操作上,有沒有用處呢?

先來討論這兩個動作所代表的意思吧。停利,是因為要鎖住獲利,落袋為安。而停損則是為了不讓損失繼續擴大,所執行的一個動作。

在前一陣子,台股因為歐債的關係,普遍瀰漫著一股悲觀的氣氛,當時網路上,關於停損的詢問文章越來越多,為什麼會這樣呢?那通常是因為,投資人在進行投資前,並沒有想清楚,以至於面對虧損時,會有想逃避的想法。

這本書的內容有那麼一句話,「投資人在面對盈虧時,損失所帶來的痛苦往往遠大於獲利所帶來的快樂。」這也就是損失趨避的心理作用。因為投資人害怕,市場會繼續往下跌,使得損失更加的嚴重。

停利也是一樣,投資人害怕市場的反轉,使得帳上獲利變成名副其實的紙上獲利,所以往往採取停利的動作,先拿到真正的現金再說。

到底停利跟停損,在實際操作上可不可行呢?大家可以先想想看,如果這兩個方法確實可行,那代表著什麼?

以停利來說,有用的前提就必須是,在你執行停利這個動作後,市場的確如你所願,下跌了。這樣你所做的這個動作,才有意義。停損也是一樣的道理,停損之所以有意義,前提必須是在你執行這個動作之後,市場仍然繼續下跌,這樣一來,你的動作才有意義,因為你把損失控制住了。

如果你是打算長期投資的人,那麼我想,停利跟停損這兩個動作,對你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你並沒有要離開市場,執行這個動作會讓你賠了夫人又折兵,一來,你產生了額外的交易成本,這個成本會對你的投資績效產生影響,二來,你可能會錯過下一次攤低成本的機會。

如果今天你是個短線投機者,你希望在達成特定獲利後,就落袋為安,退出市場,等待下一次的進場,或是怕損失你無法承受,而設立一個停損點。這時,這兩種方法是否有效可能就取決於,你是否能夠預測接下來的市場走向,很可惜,你並不是上帝。

從各方面來看,停損停利也許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那麼對投資人來說,到底怎樣的方法,才是最適合投資大眾的呢?很簡單,你只要買進並持有廣泛分散的指數,就能夠打敗大多數的專業經理人。

待續...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漫步華爾街讀後感-是運氣還是能力


你曾經聽說過猴子矇眼選股的故事嗎?意思是說,一個矇著眼的猴子,對著華爾街日報投擲飛鏢,所決定出來的投資標的,其日後的表現會跟專業經理人所選出來的一樣。這句話對那些專業經理人來說,想必是莫大的恥辱阿。

他們心裡想著,我可是專家耶,我居然會不如一隻猴子?不要開玩笑了好不好。但是許多研究卻指出,這並不是在開玩笑,因為事實,就是如此。

這其實牽扯到運氣跟能力的問題,你覺得那些檯面上發光發熱的基金經理人,是專家嗎?還是他們只是"剛好"今年績效特別好,所以有機會浮上檯面跟大眾宣揚他的投資心法?許多研究都指出,近年來表現良好的基金,在日後的表現往往不如大盤,甚至更差。

為什麼他們不是專家,卻有機會在理財節目上大談股票經呢?因為要創造話題性,因為要讓投資人認為,只要你也這樣做,你也可以變成專家。

你曾經看過一張紙,上面標明了每一期的樂透號碼,並且依照開出的順序排列下來,成為一張充滿數字的表嗎?你相信有人會特地去買那張紙,然後期望從那些亂數裡面,找出下一期的樂透號碼嗎?這時你心裡應該會想說,不要浪費時間了,這純粹是運氣的問題,還不如多賺點錢多買幾張搞不好還比較有希望呢。

事實上投資人往往在做這樣的蠢事。技術派的投資人,試圖從那些歷史線圖裡面,找出一些規則,來預測未來的股市走向。這不就跟上面講的完全一樣嗎?差別只在於,他們深信那是能力的表現。

運氣跟能力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持續性。例如職棒選手,雖然打球的時候,也會面臨低潮的時期,但是長期來看,表現應該還是具有一定的水準。但是今天,一個名牌上別著證券分析師的人,跟你說他可以預測市場未來的走向時,你覺得可信度高嗎?

書裡面曾經提過這段話,「證券分析師真正注重的,不是他們的預測是否正確,而是是否能讓投資人進出市場,進而成就他們的財富。」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今天他如果真的有能力,為什麼還要工作呢?他只要在股市開盤時,買進個股,賺幾根漲停板,不就好了嗎?

股票市場裡永遠是運氣成分大於能力,一位表現亮眼的基金經理人,並不代表在未來的10年後,一樣擁有這樣的表現。連基金的公開說明書都會寫「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投資人應自行對盈虧負責」了,為什麼總是有那些自以為能夠找出未來市場走向的"大師"呢?

待續...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漫步華爾街讀後感-導讀


這本書在投資界裡面,幾乎是一本必讀的經典書籍,它的第一版是在1996年出版的,直到現在,已經有10幾年的時間了,但是在投資界依然有著一定的地位。

作者是墨基爾教授,他曾經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也在華爾街工作過,所以裡面的一些見解及看法,絕對有它參考的價值。(我曾經撰寫過另一本他的著作-投資的奧義讀後感)

其實很久以前,就已經把這本書列入我的購書清單裡面,但是一直以來,卻都沒有機會讀他。最近花了三天的時間,好好的細讀了這本書,發現裡面有一些很有趣的東西值得探討,所以接下來我會一些有趣且值得討論的主題,慢慢介紹給大家作為參考。

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包含了很多的面向,例如書裡一開始介紹歷史上的一些大泡沫,包含荷蘭的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網際網路泡沫及華爾街的大崩盤。

為什麼作者要介紹這些已經發生的事呢?其實在進行投資之前,適度的了解以前的歷史是怎樣的,有助於投資人在思考投資決策時,有一個判斷的依據。

"當我們在看這些歷史事件時,並不能認為它們不會再發生,而是要想,如果真的發生了,你該怎麼因應。"

對於技術分析跟基本分析,這些專家賺錢的工具,對於獲取高於市場平均報酬是否有用?你想知道為什麼當所有研究都指出,沒有人能夠持續的預測市場的走向時,這些所謂的專家還是能在金融市場上生存嗎?

什麼是風險,你知道你的風險承受度嗎?投資人在進行投資時,會有什麼不理性的行為出現?什麼樣的投資方式及工具對你才是最好的?這些重要的投資概念,在本書裡面全部有專章介紹,當我讀完後,我才明白,這本書果然是有它的價值。

待續...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投資有必要那麼累嗎

在一般投資人的眼裡,也許投資就是要賺大錢。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能如此的肯定,認為你能夠靠著投資賺大錢?面對這個問題,一般的通則性答案則是,"廢話,當然要研究阿,沒有花時間去研究,怎麼會懂?"面對這個迷思,其實只要肯花時間好好想一下,就會知道這句話有多自我感覺良好。

今天,就算你是財經相關科系出身的,就算你看遍了所有股票分析的書籍,在這個世界上,比你專業的人多的是,但是,他們有獲得他們想要的結果嗎? 也許有,但是,能保證在10年甚至20年後,他們一樣擁有這樣的"能力"嗎?

很多股市分析師真正賺錢的地方是在於,他們靠著一張嘴,上遍各大財經節目,說著似是而非的理論,所賺進來的,也就是所謂的"本業收入"。而不是靠著他們所說的"選股能力"

接下來,通常會出現這個問題,「好,但如果今天,你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但是事實並不是你所想要見到的,也就是你虧損了,你該怎麼辦?」面對這樣的問題,通常的答案是「那就當作繳學費阿,又不是神,第一次就能夠成功的,要慢慢的吸取經驗阿。」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誰規定投資一定要繳學費的?加上這個學費,真的有用對地方嗎?你都知道你不是神了,為什麼還要花寶貴的時間,去做一件毫無回報的事情。加上這件事,損失的是你辛苦工作換到的金錢。如果今天這筆錢,拿去買你想要的東西,那種感覺不是很美好嗎?

我一直覺得,凡事,都要力求簡單,但不能夠過於簡化。在你決定進入市場之前,你是否已經做好該做好的事情。知不知道什麼叫風險,還是你覺得只要把錢丟下去,市場就會給你一個滿意的回報。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定存還贏過你。

投資人通常會頻繁的關心自己手中的持股,深怕一秒鐘沒注意到,就又虧損了多少錢。這樣不會很累嗎?

假設今天你跟你朋友在聊天的時候,你說了一堆利多利空消息,然後作出你覺得該買進或賣出的結論時,只見你朋友用一種很茫然的表情望著你,搖搖頭的對著你說

「對不起,我除了定期的買進之外,其他時間都在專心的工作、和家人相處、做自己喜歡作的事,所以我自己也不知道現在市場狀況如何,因為我還沒有要退出市場,所以市場的波動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聽到這番話後的你,心裡作何感想呢?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讀後感


作者亞歷山大葛林,曾經在華爾街工作過多年,目前是某俱樂部的投資指導。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吸引我的第一個點,是它的書名,取得相當有趣。

一閱讀下去,才發現這本書,跟我的投資理念不謀而合,簡單的來講,就是指數化投資。由於相關的概念我大多都已經建立起來了,所以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顯得格外的輕鬆,甚至可以說,我是在複習以前的東西。

書的封面上明明白白的寫著,「真正的投資策略,就是要簡單。」當時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這本書的內容,應該脫離不了指數化投資,接下來它說「每年只需花你20分鐘的時間操作,讓你重新調整投資標的。」這時我的第二個念頭想到的是資產配置裡面的再平衡。

其實這本書的架構相當的清楚,就是一直圍繞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當中提到相當多的概念,例如一開始,作者談儲蓄的重要性,沒有儲蓄就沒有投資。接下來則是告訴你,這項投資組合,是經過時間的考驗,並且確實可行。

當中談到相當多的投資概念,例如金融業者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投資人過度自信等等的毛病,最後以美國先鋒集團旗下的指數型商品,建構出作者所講的「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

這本書有兩個主軸概念,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當然也有提到風險與報酬的觀念,這些對於投資人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

作者提到一個好的投資,不外乎慎選投資工具,建構投資組合及適當的資產配置。當中,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對於投資人來說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夠持續準確的預測市場走勢。

適當的資產配置,能夠有效的降低風險提高報酬,當中最重要的,則是一年一次的再平衡,經由這個動作,將使投資組合的波動度降低,報酬提高,並且經由這個動作,無形中也實現了買低賣高。

整體上來講,這本書所要傳達的概念,就是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內容相當的淺顯易懂,沒有艱澀的專業用語,相信對於初次接觸投資的朋友們,會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書。

最後附上這個網站,裡面會以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為例,說明在這個投資組合的運作下,每年的投資績效為何,並且與美國標普500指數作比較,有興趣的投資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定存梯的概念

之前曾經講過,資產配置是進行投資時,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為什麼要資產配置?因為要避開單一公司倒閉破產的風險,同時透過再平衡的策略,有效的降低風險提高報酬。相關的資產配置概念,可參考智慧型資產配置一書或綠角財經筆記上關於資產配置的主題。

接下來,相信各位投資人都會持有適當的現金部位,以避免市場上突然出現重大事件需要加碼或執行其它動作時,手邊卻沒有可以立即變現的資產以供使用。

但是最近,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這些放在金融機構的現金,以現在的利率環境來講,其實跟放在手邊是差不了多少的。但是若要另外拿出來投資,感覺好像又違反了當初設立現金部位的目的。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在兼顧變現性的同時,提高資產成長的速度呢?

談到這裡,通常各位投資人都會想到定存這個方法,沒錯,就是定存。但是問題出現了,定存如果提前解約的話,會被打折扣耶,這樣不太好吧。那如果今天把定存依時間序列切割成好幾個間隔的話呢?

舉例來說吧,如果以一年定存來說,我們可以把它拆成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等四筆交易,等每筆定存到期之後,再考慮要不要續存。相較於一年定存來說,是不是變現性跟利率同時增加了。雖然以目前的利率來說,並不會多到哪裡去,但是至少比放在那邊不動會來的好。

其實很久以前,就有銀行推出類似的優惠方案,但是因為利率比較高,相對來講,限制也比較多,例如要求單筆金額要多少以上才可以參加等等。之後我會尋找目前還存有的類似方案,提供給各位投資朋友作比較。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什麼是龐氏騙局

在介紹龐氏騙局之前,想先問各位投資朋友們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有一個沒沒無聞、毫無知名度的人,跑過來跟你說現在有一個投資計劃,"90天到期的商業本票,利息50%",也就是當你投資1,000美元,到期後就可以拿到1,500美元的本利和。

對於這個投資計劃,一開始聽到的人可能會覺得是個無稽之談,但是終究逃不了人性的貪婪,而龐氏騙局這個事件,就是建築在這樣的基礎之下的。

主角查爾斯龐西是個義大利移民,在1903年移民到美國之後,他做過相當多的工作,但是並不順利,最後他體會到,如果想要快速的累積財富,就只有金融一途。在1920年的某一天,龐西向大眾宣稱,他有一個投資計劃,可以讓你在短時間裡面,得到高額的報酬。

他發現,在歐洲某些國家可以用相當於1美分的價格去買進郵政回覆明信片,而這張明信片,在美國則可以換到價值6美分的郵票,如果將郵票出售,將可以得到鉅額的獲利,於是他邀請大家一同參與這個投資計劃。為此,龐西還自己成立的一間證券交換公司,來配合這個計劃的運作。

一開始,民眾對於這個投資計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心裡想說,這個毫無知名度又沒有背景的義大利移民,怎麼有這個能力,能夠應付如此龐大的利息支出。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性是貪婪的,再加上一開始投資的民眾,的的確確都有拿到應有的利息,如此一來,投資的民眾越來越多,流入的現金也越來越龐大,甚至有達到一天100萬美金的鉅額現金流入。

可惜的是,好景不常,最後這個計劃破局了,龐西也因此入獄。而最後調查的結果指出,龐西根本沒有買進明信片來進行交換的動作,"他只是把新投資人的錢,當作利息付給舊投資人,如此循環下去。"

直到最後,現金流量實在太龐大,無法因應巨額的利息支出,這個事件才得以結束。大家也許沒有聽過龐氏騙局,但一定聽過老鼠會這個名稱,而這兩個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指將新投資人的錢,當作利息付給舊投資人,這樣持續下去,只要有一天,沒有新加入的投資人,這個計劃終將破局。

資料來源: 金融心理學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總開銷比例對績效的影響

在部落格中我曾經提過,基金的內扣費用,往往是決定投資績效的重要因素,而這篇文章主要是舉例說明在不同的內扣費用下,長期下來會對投資績效產生多大的影響。

首先我們先假設好狀況,市面上有AB兩支基金,內扣費用分別為2%1%,在此假設內扣費用皆於年底扣除,年化報酬率為8%,持有期間10年,不考慮任何配息或贖回等情況,以最簡單的情況來計算。

下表列出各年底兩支基金的資產規模狀況,假設期初淨值為100,(以下計算至小數點第二位四捨五入) : 


年度
A基金
B基金
0
100
100
1
105.84
106.92
2
112.02
114.32
3
118.56
122.23
4
125.48
130.69
5
132.81
139.73
6
140.57
149.40
7
148.78
159.74
8
157.47
170.79
9
166.67
182.61
10
176.40
195.25
累積報酬率
76.4%
95.25%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內扣費用僅僅相差1%的情況下,在經過10年之後,竟然使得累積報酬率相差將近20%,而且這個差距將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越來越明顯。

許多投資人在進行投資時,常常會忽略到這個數字的重要性。有些投資人可能只著重在申購時所付出的手續費,因為他們有"親手"拿錢出來,對於內扣費用,往往是視而不見,心裡想著,反正我看不到,也不痛不癢的,殊不知,這些錢,一樣是從投資人的口袋裡拿出來的。

而且不同於手續費的是,它是持續性的費用,也就是不管基金的績效如何,基金公司一樣會拿走這筆錢。所以與其在那邊比較過去的績效,還不如把焦點放在我們可以掌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