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自提勞工退休金之相關探討--是否有節稅的空間續

如果勞工選擇提繳的話,等於從提繳開始,到領取的這段期間,把資金鎖在2%的收益率上(當然這只是最保守的估計),簡單的來說,等於你把錢借給政府,而政府保證給你兩年定存利率的報酬。

如果是這樣的話,對於平均所得人而言,這筆資金可能長達20年以上,換得的卻是如此低的報酬,客觀的來說,是不值得的。

但是如果今天你是一位高所得者,情況可能就不一樣。

譬如今天你的課稅級距是最高的40%,今天你不提繳退休金的話,你可能馬上必須為這筆所得繳納所得稅;但是如果提繳退休金,把部分所得轉移,"有可能"使你的級距從40%降到30%,而等到真正實現時,再透過較高的退職所得扣除額,進而達到免稅的效果。

如此做的用意,是把所得遞延,再透過扣除額的減除,進而使稅負降低,但是有其限制,就是法定的6%。

意思是說,就算你是高所得者,可運用的空間也只有6%,雖然法定沒有自提的上限,但是如果超過6%,依規定還是要計入薪資所得當中課徵所得稅,如此一來,勞工不但沒有分散所得,而須立即繳稅之外,還得承擔最低收益率2%機會成本的風險。

反之,針對一般所得的民眾而言,選擇不提繳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合理的推論,在如此長的期間內,投資人只獲得2%左右的報酬,實在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比較好的選擇是,同樣這筆資金,投資人可以自由運用,多冒一點風險,進而獲得比2%更高的回饋。

譬如你可以透過購買台灣的指數型商品,或是直接開立海外券商,都是一個比較值得的選擇。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自提勞工退休金之相關探討--是否有節稅的空間

上一篇當中,主要是針對自提退休金的部分,在會計學上如何做表達所做的一個簡單介紹,接下來我們來思考一下現實面,針對不同的族群,在自提退休金上面,是否有可以運用的空間。

在介紹之前,先提及對於自提退休金,在稅法上的規定,可見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4條,它說:"勞工得在其每月工資百分之六範圍內,自願另行提繳退休金。勞工自願提繳部分,得自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

從這條文上可以知道,在規定的範圍(也就是6%)內,勞工自提之退休金,可不計入當年度綜合所得總額當中,而是於領取(也就是實現時)計入退職所得當中。

就結果而言,這筆退休金都是所得人的所得,也必須為這筆所得課徵所得稅,只是計入的時間點不同,計入類別也不同,一個為薪資所得,一個為退職所得。

就所得稅法的規定,薪資所得的扣除額為每人104,000元(自102年度起,因應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漲,調整為108,000元。)

退職所得的扣除額,則依領取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可分為一次領取及分期領取,相關規定我列在下面,投資人可自行參考(圖片可點擊放大):


再來,這筆提繳的退休金,將會由政府自由運用,期間所產生之收益,在勞工退休金條例施行細則第32條當中,有明確規定收益的下限,它說:"勞工退休金運用收益,不得低於當地銀行二年定期存款利率,由開始提繳之日起至依法領取退休金之日止期間之平均每年之年收益率,不得低於此一期間當地銀行二年定期存款利率之平均數。"

這個時候,到底有沒有提繳退休金的必要,就取決於,投資人是否可以獲得,超越運用收益的績效。

這時,我們可以從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俗稱監理會)的網站上,找到相關資訊,以下為歷年來,退休基金的運用收益狀況(圖片可點擊放大):


這時候,可以分為兩種情況,提繳與不提繳。


待續...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到底什麼是台灣50(What's The 0050)續

再來,買進的方式可能會有下面兩種,第一,直接透過證券經紀商在集中交易市場買進台股代號0050的"台灣50ETF";第二,透過代銷機構(通常為銀行)買進"寶來台灣卓越50"。


投資人不管透過哪種方式買進,買到的東西都是台灣50,並不會因為購買的對象不同而不同,就好像今天你想吃乖乖,你可以選擇在全聯或是頂好等超級市場購買,而不管透過哪種管道購買,買到的東西都是乖乖,是一樣的東西。

唯一不同的是,中間所產生的費用,簡單的來說就是投資人的購買成本。


透過第一種方式在集中交易市場買進台灣50,投資人的持有成本可能包括ETF本身的內扣費用,證券經紀商所收取的買賣手續費(目前法定費率為0.1425%,部分券商有提供折扣優惠),及賣出時所代徵的證券交易稅(目前為0.1%)。

透過第二種方式,也就是銀行等代銷機構買進台灣50,投資人的持有成本,除了上述的成本之外,可能還要加上銀行端所收取的手續費,也就是銀行提供一個管道,讓投資人可以在銀行買進該ETF,所產生的費用(通常為買進金額的1.5%,部分銀行有提供折扣)。

以我為例,我是選擇前者,選擇的券商為鑫豐證券。

這兩者各有優缺點,前者的優點是,少了代銷機構端的費用,缺點可能是,如果投資人的資金不夠買進1張0050的話,可能必須以零股方式買進,逐漸累積持股部分。

後者的優點是,投資人可自行選擇,每月投入的金額,也就是一般俗稱的定期定額,投資人只要跟銀行約定好金額及買進頻率,銀行端就會自動在買進日期幫你買進所指定的持股,缺點是,投資人必須為此服務付出費用(譬如上述的買進手續費)。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到底什麼是台灣50(What's The 0050)

最近跟朋友聊到投資這件事,我問他說,在看了我的文章之後,關於台灣50的介紹,是否有更清楚的架構了呢?


結果發現,如果本身不是商科畢業或是對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朋友們,我所寫的文章還是不夠白話,所以在我撰寫文章的時候,總會想,到底怎樣的敘述,才是最適合表達給一些比較沒有概念的朋友們,進而讓他們"知道"我在講什麼。

以台灣50為例,如果你在看了我對於台灣50的概述之後,還是不太清楚這個到底是什麼東西的朋友,以下我以另一種例子,也許會讓投資人比較有想像空間,也比較能夠體會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家一定都去過大賣場買過東西,如果今天你想要買餅乾,選擇的方式可能有兩種,第一種,"直接選擇你所想要的",譬如今天你想要吃乖乖,你大可以直接選擇走到放置乖乖的區域,隨手拿起一包,放入購物車內,然後結帳。

這種情況下,就好像是,今天你想要買進特定個股,譬如你看好台積電,你可以直接透過券商,買進台股代號2330的台積電股票。

另一種方式是,如果今天你不知道該如何挑選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商場所推出的"綜合包",裡面可能有乖乖、有可樂果及其他不同口味的餅乾。

在這種情況下,就好像是買進囊括台灣前50大企業的台灣50ETF一樣,只要你持有台灣50,你就持有前50大企業的股票,你,就是他們的股東。

買進台灣50ETF,就好像把整個台灣買下來一樣。


待續...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寶來公告旗下指數系列第三季審核通知

最近在寶來投信的官網上面,公告了旗下幾個指數型商品,當中對於指數成分股的審核調整

當初在撰寫寶來台灣50概述時,就知道有這個機制,簡單的來說,指數會定期對其成分股,進行篩選的動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將不符合的成分股從指數當中移除,另外再加入符合的成分股。

這樣的動作有汰弱留強的效果存在,只要指數成分股不符合納入指數的條件時,就會被刪除。以台灣50為例,在這次的調整名單裡面,被刪除的成分股為2353的宏碁,同時補上2887的台新金,除此之外,還有五支個股在候補名單當中。

台灣股票市場的加權股價指數,是以市值加權為準,如此檢視的結果,可以確保績效與大盤不至於有太大的差距(通常我們稱之為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市值越高,其變動對指數影響就越大,進而影響指數型商品的表現。

關於追蹤誤差,寶來網頁上也有提供統計的資料可供投資人參考,以台灣50為例,可參考以下的資料(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從前一年度,也就是2012年到今日為止,追蹤誤差累計為2.61%,代表基金勝過指數的部分,比較的基準為台灣50指數。

當投資人在比較績效表現時,基準很重要,譬如如果以股息再投入的基金績效的話,基準就應該是加入股息的報酬指數,以台灣50為例,就是台灣50報酬指數。

同時我們順便查一下,這一年裡面,基金的總開銷比例,投資人可從投信投顧公會查詢到此資訊,以下我直接列出統計資料(圖片可點擊放大):


圖中所列示的,是截至8月底前,該基金的總開銷比例(Expense Ratio),可以看到是0.32%。假設以上的基金表現與所比較的基準,皆為未加計股息前的報酬,那代表,在扣除費用之前,基金勝過指數的部分是2.93%。

投資人在比較基金表現到底是好是壞時,必須特別注意,比較的基準是否適當,否則可能會出現偏差的狀況,譬如該基金績效為10%,此已包含股息再投入部分;同時指數與報酬指數分別為9%及12%,若投資人是拿加計股息後的基金報酬10%與指數9%比較,乍看之下是勝過指數1%,但實際上,卻是落後指數2%。


免責聲明:本文係依據寶來投信所提供之資料,加以吸收後,進而撰寫完成,不涉及任何推介及個人利益之行為,作者與寶來投信間亦無任何利益往來,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華爾街金錢萬歲觀後感(Money Never Sleeps)續


接著想來談談"Money Never Sleeps"這句話,以字面上來看,就是,金錢是不必休息的。

如果要說的比較完整一點,應該是說,人再怎麼利害,也是需要休息;但是,錢,是不用休息的,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幫你創造價值,只要你用對方法。

曾經問過自己,為什麼想學投資,很簡單,因為對我來說,這是一項基本技能,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也應該學習的一堂課,可惜的是,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很少有老師會灌輸學生這個層面的東西。

學習投資,會很難嗎?一點都不會,你不需要是財金相關科系與背景出身,不需要很複雜的計算,但是你必須很清楚的知道,你,是為了什麼而去投資?

再來,在投資之前,是否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清楚的知道自己將會面臨到的風險與報酬,基本觀念夠了嗎?抑或是只是人云亦云,不要別人買什麼你就買什麼,到時再來怪罪投資本身,這是很本末倒置的。

對我來說,我擁有的最大優勢,是時間。

尤其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更是如此,只要時間拉的夠長,投資產生的威力與效果就會更大,當然前提是,投資人必須堅持自己的投資計劃,不受市場短期波動所左右,這句話說的很簡單,但是實際執行起來,並不是那麼的容易。

以我為例,由於進入市場的時間還不夠久,沒有實際體會過那種感覺,所以可能要等到下一次的金融風暴,才得以驗證,我能否通過市場的考驗,不受影響,照著原有的計劃持續買進並持有。

畢竟,模擬跟實際發生時,所做出的決定往往不一樣,就好像我常常提到的飛機失事的例子一樣。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華爾街金錢萬歲觀後感(Money Never Sleeps)


這部電影的前身是在1980年代上映的華爾街,之前曾經分享過它的觀後感,而續集,是在相隔了10幾年之後,這部金錢萬歲,是接續前一集的後段,Gekko因涉嫌內線交易,因而入獄,10幾年後,他,出獄了。

開頭的第一幕,是在2000年,當時正值網路泡沫,接著直接跳到8年後,當時美國正值經濟動盪之際,也就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次級房貸風暴。

這部續集,一樣由Gekko擔任主線,整部主要聚焦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

如果投資人有曾經經歷過那段時光,想必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感觸會相當的強烈,版主當時還未接觸投資理財這塊,所以對於那時的次級房貸,感受並不是那麼的深刻。

在這部金錢萬歲裡面,對於親情的部分,著墨比較多,尤其是最後一個片段,Gekko雖然成功取回屬於他的地位與榮耀,但是面對親生女兒的不諒解,還是感覺少了些什麼。

再來,由於主要著墨在金融海嘯的部分,所以電影中出現蠻多專有名詞,譬如CMO、CDO及信用違約交換等等,簡單的來說,就是俗稱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所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顧名思義,它是由一般金融商品所衍生出來的商品,但是卻透過包裝,使它變得複雜,風險更大。

巴菲特曾經說過,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一種大規模的毀滅武器,甚至,根本不該被發明。

它的風險之高、槓桿之大,足以讓你一夜致富,也可能讓你一無所有。

除此之外,當中也提到了歷史上著名的鬱金香泡沫及1929年的華爾街崩盤,這些都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值得注意的是,當投資人聽到這些事時,不應該認為它們都是歷史,不會再次發生,而是應該想說,如果真的發生了,該怎麼因應。

整體來說,是一部相當值得花時間欣賞的好片,最後補上當中的一句台詞:

"瘋狂是什麼?是重複做同一件事情,卻期待出現不同結果。"

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某些投資人的愚蠢行為吧,是嗎?


待續...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向鑫豐證券申請電子對帳單

在之前,鑫豐證券沒有電子對帳單的服務,投資人收到的,都是紙本對帳單,不過在鑫豐的官網上,已經公告投資人可以申請電子對帳單這樣的服務。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節省紙張的浪費,投資人也比較好保存,並適當的作成紀錄。

首先,先來到鑫豐證券的首頁,接著點選左邊的網路下單Web1.0(圖片可點擊放大):

進去之後,會看到一個欄位,投資人必須輸入帳號、身分證字號跟密碼,輸入完畢點選確定送出。



再來會有一個同意書,投資人閱讀完之後直接拉到最下面,確認你要收取的電子信箱,最後點選申請即可完成整個申請的流程。

在這邊提醒一下,因為平常大可買進持股是以新的下單介面Web2.0,並且以身分證字號登入,但是在Web1.0,投資人必須多填寫一個帳號的欄位,這時如果忘了,投資人可以先到2.0的介面上,把帳號記下來之後,再進去1.0的介面登入。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電影華爾街觀後感--比投資更重要的事


在電影的後段,Bud驚覺被Gekko利用,淪為內線交易工具的時候,突然意識到,原來代價是如此的龐大,加上得知父親病倒的消息,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所有的一切,都回到了原點。

這段我也是感觸蠻深的,當投資人花了很多時間,努力研究,翻遍任何理財雜誌與書籍,目的就是為了找出那打敗指數的方法時,投資人失去的是什麼?是生活、是時間、是與家人的相處。

結果投資人得到的是什麼呢?往往不是打敗指數,而是被指數打敗。

當然我不否認還是會有人能夠打敗指數,但是畢竟那是少數,你如何能確定你就是那少數當中的一個,這就好像請100個人來擲骰子,總會有那幾個人,連續10次都是正面或反面。

大家都很清楚,這是運氣,而不是能力,原因在於,當它擲第11次的時候,正面與反面的機率一樣是一半一半,並不會因為前面的運氣,導致後面機率的變化。對投資人來說,試圖擇時進出市場,進而獲得超越指數的成績,註定是一個贏少輸多的遊戲。

曾經聽過那麼一段笑話,它說,那些自稱能預測市場或個股走勢的專家,常會這樣對投資人說,這支個股目前基本面良好,投資人可以少量買進分批佈局,但是因為市場最近不太穩定,不排除會有反轉的可能。

結論就是,有說等於沒說,這段話對投資人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乍聽起來很專業,但是說穿了,就是一句廢話。

很多事情,不是複雜,是有人使它變得很複雜,投資人應該思考,當初投資的目的,對於想要打敗指數,獲得了不起的成績,這個我可以理解,因為這是人性,但是很多事情,比這個更有意義,更值得花時間去體驗,不是嗎?投資人應該自己去權衡這當中的平衡點。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電影華爾街觀後感--成本,很重要


"你有沒有想過,為何基金經理人打不過S&P500指數?"Gekko對著Bud如此說道。

如果連Gekko都知道這個道理,為何那麼多投資人,還是堅信著基金經理人那莫名的能力?

市場的報酬是由所有參與者所共同享有的,如果今天市場上有100位投資人,報酬10%,代表在這當中,一定有人高於10%,有人低於10%,如此才構成那10%的平均報酬,這是平均數的概念,沒有複雜的計算,只有加減乘除簡單的數學原理。

但是重點是,那是在扣除任何交易成本之前。

巴菲特曾經這麼說過"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準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乍聽之下這句話好像是廢話,但是當中所隱含的意義其實是,虧損對績效所帶來的殺傷力遠大於獲利。

今天假設有一支基金,淨值為100元,某日下跌了50%,故淨值變成了50元100*(1-50%);在這種狀況下,如果要重新回到100元的淨值,該基金必須上漲一倍,也就是100%,這代表什麼,代表如果投資人能夠控制虧損,在某種層面上,就等於實現獲利。

在現實狀況中,我們很難去預測市場未來的走向,但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就是投資成本,降低投資成本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買進指數型基金,一個追蹤狀況良好的指數型基金,交易成本極低,以追蹤全美國股票市場的VTI為例,總開銷比例只有0.05%,也就是萬分之五。

投資人可以獲得與市場幾乎一樣的指數報酬,只要買進並持有,就這麼簡單。

曾經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多數的散戶總是在賠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位居食物鏈的最底層,就好比電影裡面形容基金經理人的一樣。

散戶是綿羊,註定是被宰的一群,除非你可以在事前得知其他人不知道的消息,在市場裡面賺到錢?也許你只是幸運,比別人早一點下車而已。

"你還在執著找出打敗指數的方法嗎?不如投入指數型基金的懷抱吧。"


待續...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電影華爾街觀後感--永遠的贏家


印象中,這部片其實已經蠻久了,在讀書的時候看過一遍,那時還沒有接觸基金,只是一個平凡的學生,當時就已經對這部片蠻有好感,直到最近,大可又花了時間看了一遍,果然有不同的感觸。

相信如果你曾經看過這部電影的話,一定對裡面的主角Gekko所講的"Greed is Good"印象深刻。

這部電影主要是述說一位平凡的證券營業員Bud,為了擺脫營業員的生活,於是花了很多心力,想辦法去認識一位股市大亨Gekko,在一次的內線交易後,Bud如願的取得Gekko的信任,從他身上得到了難以想像的財富,卻從此淪落為被利用的工具。最後,Bud體會到,原來一夕致富的代價如此沉重,最終還是回到了原點。

裡面有幾句台詞,讓我感觸蠻深的,當中有一幕,Bud以要研究股票走勢為由,拒絕了同事的邀請,同事說的一句話,他說"我們只是一個證券營業員,不管客戶是賺是賠,我們還是坐擁龐大的手續費收入。"

讓我想起國內的資產管理業者,所發行的主動型基金商品,為了吸引投資人,便以熱門、趨勢或者圖表等等,吸引投資人買入,我相信大多數的投資人,根本未曾對該商品進行瞭解,只因為聽信朋友或業者的建議,便草率買進,甚至連自己持有的商品是什麼都不知道。

而在交易的另一端,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不管商品是漲是跌,資產管理業者還是持續坐擁手續費收入,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比較表(圖片可點擊放大):



資料取自投信投顧公會網站,樣本為去年2012年整年度,共同基金的總開銷比例(Expense Ratio),比較基準為寶來台灣50,可以看到兩者之間的費用,相差了將近12倍,意思是說,當投資人每投資1萬元在這兩支基金裡面的時候,寶來每年收你46元,但是凱基卻收你542元,對投資人來說,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是,可以藉由這多付出的成本,來獲取更高的報酬。

當然這樣的比較不是很恰當,因為一個是投資於台灣股票市場,一個是新興市場,兩者風險報酬屬性不同,但是我要強調的是,為什麼同樣一件投資商品,投資人付出的費用卻可以相差如此之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就這一點而言,資產管理業者永遠是贏家。

有人說股票市場是零合遊戲,也就是對於交易的雙方而言,一方獲利一方就虧損,今天你要成功賣出持股,實現獲利,代表在交易的另一方,有人願意用較高的價格,來承接股票,但是那是扣除交易成本前的狀況,那,把交易成本納進來之後呢?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唯不保證其正確性,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待續...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何謂指數化投資(What's the Indexing Investment)

在元大寶來投信的這個頁面,有針對指數化投資的各個層面,進行一些簡單的探討,如果投資人想要對於指數化投資進行初步瞭解的話,是一個蠻不錯的管道。

指數化投資,是版主目前所採用的投資方式,最早出現在美國,由一間資產管理公司先鋒集團(Vanguard)的創辦人約翰柏格(John Bogle)所發行,叫做Vanguard 500 Index Fund,目前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共同基金。


但是大家一定沒想到,當初這檔基金,非常的不被看好,柏格先生還曾因為這樣被質疑過,主要原因在於,指數型基金非常的簡單,只追蹤指數的表現,盡可能把相關成本(譬如經理費、管理費、會計師簽證費等等)降到最低,試圖取得與指數相同的表現,讓投資人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拿到接近指數的報酬。

"拿到與指數相近的報酬",這個在一般投資人的眼裡,並不是一個吸引的口號,大家腦筋裡面想的是,透過各種投資方法與技術,試圖在市場裡面進出,進而打敗指數。

譬如大盤漲2%,我應該拿到的,是3%、5%甚至更高,這才能顯現我的投資功力,為了這個,投資人花了很多時間,想盡各種方法,但是到頭來,結果往往不盡理想。

我認為,投資不該如此複雜。

除了指數型基金之外,目前投資人也有另外一種選擇,叫做ETF。它是Exchange Trade Fund的簡寫,顧名思義,它是基金,只是在交易所買賣,方式與買賣一般股票一樣。

在台灣,寶來投信是指數化投資商品的主要發行公司,目前規模最大的,是在2003年發行的寶來台灣50ETF,投資人可以選擇向投信公司或是銀行買進,或是直接向所屬證券經紀商買進台股代號0050的寶來台灣50,不管你是利用哪種方式買進,買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為管道不同,東西就不同。

如果你想要利用證券經紀商買進的話,可參考這份文件,譬如如果你跟大可一樣,是小額投資人,以每月買進零股的方式持有的話,有零股的交易時間,同時可參考這篇文章

一般的投資人,買進的大都是主動型基金,相較於指數化投資人而言,這類投資人付出較高的成本,試圖贏過指數的表現,但是長期下來,大都是不甚理想,可參考這份寶來投信整理的資料(圖片可點擊放大):


身旁週遭的朋友們,對於指數化投資,接受度並不是那麼的高,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低。對於這樣的結果,我並不感到意外。

畢竟大家身旁充斥的訊息,是報章雜誌的造神文,彷彿只要依循它的邏輯,就可以不用工作,靠投資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是那些穿著光鮮亮麗,拿出一大堆圖表數字,跟你介紹現在最流行基金的理財專員,殊不知他們關心的,只是佣金的多寡,並不是投資人你的績效。

但是總還是希望,把自己能夠認同的投資理念,慢慢的傳達給身邊的人,利益衝突?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個認同。


免責聲明:本文係依據寶來投信所提供之資料,加以吸收後,進而撰寫完成,不涉及任何推介及個人利益之行為,作者與寶來投信間亦無任何利益往來,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不要再合理化投資藉口了

有時候,投資人無法在市場裡面賺到錢,並不是因為缺乏某種技術與能力,而是心態的問題,尤其當市場大跌時,更是明顯。

每位投資人都知道,要在低點買進,高點賣出,這對投資人來說,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可以拿出來說嘴的事情,但是實際上,能夠達到的人卻是相當的稀少。

當市場上漲的時候,幾乎不會有人去問,"這時候該怎麼辦?"但是當市場無情的下跌,或者只是短期內有較大幅度的回檔時,網路上不時會有人問,"這時候該怎麼辦?"

對於前者,投資人看著標的一直上漲,這個時候通常會有兩種做法,第一是實現獲利,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停利。

在這種狀況下,倘若日後標的物的確如預期的下跌,那麼投資人做出的,就是一個正確的決策。相反的,倘若在實現獲利後,標的物上漲,這時投資人做出的,就是一個錯誤的決策,可惜的是,這時通常會安慰自己說,"有賺就好,其他的留給別人賺。"但是現實是,你的的確確錯過這段漲幅。

正因為不知道市場之後會是如何,所以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繼續持有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當然前提要是,你是投資整個市場,也就是指數,在這種狀況下,已經把個別公司的風險排除掉了。

再來是後者,也就是最能夠看出,投資人面對市場無情的考驗時,是否有辦法堅守自己擬定的投資策略,持續執行下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只要市場持續下跌個幾天,就會有人在網路上詢問,是否該出脫手中的持股的問題,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停損。

講好聽點是停損,其實根本只是投資人無法忍受那種,標的物下跌所帶來的痛苦感。之前曾經分享過漫步華爾街這本書,裡面有提到,所謂的損失趨避,意思就是說「投資人在面對盈虧時,損失所帶來的痛苦往往遠大於獲利所帶來的快樂。」

面對這種投資人,通常會問他說,你覺得讓你當初想要買進的原因還存不存在,如果存在,投資人就應該繼續持有,不應該為了短期的波動,而影響最一開始所做的決定。可惜的是,通常你得到的答案會是,因為某某因素,所以我認為後勢不看好。而這個因素,通常說服力並不高,彷彿只是為了停損而產生的。

有時候,在市場裡面,最大的敵人不是其他投資人,而是投資人自己。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如何閱讀一份經會計師查核簽證過的財務報表-構成內容


一份經會計師查核簽證過的財務報表,通常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分別為抬頭、查核報告書、財務報表及相關的附註。

這份報告為例,首先看到它的抬頭,知道這是一份針對102年度上半年所出具的查核簽證報告,由於我國的商業會計法有規定,除新成立之商業外,必須出具比較財務報表,所以投資人看到的,會是兩年度的比較報表。

接下來是查核報告書,代表會計師針對這份查核過的財務報表所出具的意見,對於查核報告書,我國有規定的格式,有興趣的朋友們可自行搜尋相關資料。

再來,才是對投資人與債權人來說比較攸關的資訊,也就是公司的財務報表及相關的附註。通常會建議投資人在閱讀時,兩者搭配著一起看,這樣比較能夠有整體的概念。

譬如我們以費用為例,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就經理費、保管費及指數授權費部分,我們可以搭配後面的附註一起閱讀。譬如指數授權費,我們就可以去找附註五,得知該指數(也就是台灣50指數)是由富時公司與台灣證交所共同編製的,授權給寶來使用,就每年的淨資產當中,收取0.04%的指數授權費,其他的部份投資人也可以比照辦理。

如果投資人想要更瞭解這間公司或是這支基金,可能必須搭配額外的資訊,譬如公開說明書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投資人可以善加利用。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來源為寶來投信網站,唯不保證其正確性,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投資人獲配的股息該如何處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存股的概念,意思大概是說,投資人從收入當中,固定提撥一筆資金,這筆資金可能是3,000元或5,000元,以自己設定的頻率(視投資人自身的狀況決定,可以是每月每半年或甚至每年都可),買進所看好的標的。

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投資的朋友們,通常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想要在固定的生活開銷之外,撥出一筆資金進行投資。

這個時候,投資人可能會收到基金公司所配發的股息,譬如以台灣50為例,去年的配息狀況可參考這篇文章

當投資人收到這筆盈餘分配時,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將股息再投入,大部分的美國券商皆有為投資人提供股息再投資計劃,當投資人收到基金公司所配發的股息時,會自動以當時的價格買進持股,投資人不需負擔任何費用,以Firstrade為例,可參考這篇文章

台灣方面,如果你是透過證券經紀商買進的話,通常必須手動將帳戶內的股息在市場裡面進行再投入的動作,這個時候,投資人必須負擔買進的手續費,目前法定是0.1425%。

也許很多人會想說,如果今天將獲配的股息拿去做其他用途,跟將股息再投入,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其實就是單利跟複利的區別,簡單的來說,計算的基礎不同。

舉例來說,銀行目前有提供所謂的存本取息跟整存整付的服務,前者的意思是,存戶一開始存入一定金額,約定存款期間,在期間內,投資人按期領取利息,到期領取本金,從頭到尾,計算利息的基礎都是一開始的本金,這就是單利的概念。

後者的意思是存戶一開始存入一定金額,約定存款期間,期間當中存戶不領取利息,而是到期一次領回本金跟利息,這個時候,計算利息的基礎將會加計利息,這是複利的概念。

譬如存戶今天存入10萬元,約定期間10年,利率3%,在上述兩種狀況下,將會呈現以下的差異(圖片可點擊放大):


投資之所以恐怖,就是在於複利的威力,而且期間拉越長,效果越明顯。已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複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它的威力,甚至遠大於原子彈。」

前提是,您必須長期投資,不受情緒或市場起伏影響你的判斷選對投資工具並且抱緊它,就可以了。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如何閱讀一份經會計師查核簽證過的財務報表-要件

在今年的八月初,寶來投信網頁上,公告了旗下ETF(台灣50,0050)102上半年經會計師查核簽證過的財務報表,接下來我將簡單介紹,當投資人有意要瞭解這份文件時,該如何去閱讀它。

首先投資人可能要稍微瞭解一下,在什麼情況下,公司所出具的財務報表,必須經過會計師查核簽證,才可以對外公告。

這種通常在實務上,我們稱為財務簽證,簡稱財簽,簡單的來說,就是針對公司所出具的財務報表,由會計師進行審核的動作,以確保無重大的誤述,來保障投資人或債權人的權益。

在台灣,主要有三種情況,公司必須委請會計師查核簽證其所編製的財務報表,分別說明如下:

a.當一般公司的實收資本額超過新台幣三千萬元的時候,依據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二項規定,其財務報表必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相關法令整理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b.公開發行公司依證券交易法規定所編製的財務報表,此係依據證券交易法第三十六條,相關法令整理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c.當公司向金融機構借款達一定金額以上,銀行會要求公司出具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的財務報表,目前規定亦為新台幣三千萬元。


待續...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海外所得所會面臨到的稅負問題

當投資人透過美國券商,利用不同的投資工具(ex:股票,基金,ETF...)建構自身的投資組合的時候,這些擺放在中華民國境外的資產,將會面臨到不同稅負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投資人如果將這筆資產匯回台灣,將面臨怎樣的稅負;另外如果持續放在美國,後續會面臨到的問題。

以大可為例,目前投資的目的是以累積退休金為主,並不是為了賺取短期價差或是資本利得,所以當我實現這筆所得,將資金匯回台灣的時候,已經是幾十年後的事了(當然前提是假設能夠按照現有計劃執行並且嚴守紀律,且期間當中無發生任何重大事件。)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持有期間會受到美國稅法的規定之外,就台灣部分,是不會有任何影響的,唯一的例外,就是假如在這段期間當中,帳戶所有人不幸死亡,這個時候,才會有遺產稅的問題。

依據我國遺產及贈與稅法第一條規定,若是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的國民(大部分台灣居民都屬於這種),在死亡時,應就其境內及境外的財產,課徵遺產稅。


但是對大多數的投資人來說,這個影響是非常小的,甚至不會有任何影響。

因為在稅法裡面,針對這筆遺產,國家有給予一定減免的金額,讓民眾以扣除後之淨額依規定稅率(目前遺產稅率為10%)計算並繳納遺產稅。

相關免稅額及扣除額規定在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7條及第18條,如下:



所以除非投資人本身資產非常雄厚,且無透過其他方式規避遺產,才有可能有遺產稅的問題。

再來,如果投資人將此筆資金匯回台灣,這個時候,馬上就會面臨到所得稅的問題。

依據我國所得稅法規定,原則上綜合所得稅(也就是個人所得稅)是以屬地主義為主,意思就是,只要是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民眾就必須針對這筆所得,繳納所得稅,相關綜合所得稅的探討,可參考這篇文章

另外,我們國家針對民眾的海外所得,及一些未納入所得額計算的所得,訂定了所得基本稅額條例,就海外所得的部分,只要每一個申報戶在一個課稅年度內,合計達新台幣100萬元,就必須列入計算,當然會不會對投資人造成影響,得視每位投資人而定。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假如超過,就必須列入計算,這個時候,投資人就可能為了這筆海外所得,多繳納所得稅。

為什麼說可能呢?因為針對這些額外的所得,國家也給予一定程度的減免金額,目前規定如下:


可以看到,只要這些所得加起來不超過新台幣600萬元,就不會對投資人造成任何影響。(其實只要計算出來的基本稅額低於依照所得稅法計算的所得稅,就不會有適用基本稅額的問題。)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只買一支股,勝過18%讀後感


看到標題,也許很多人直覺會想到,該不會又是一本造神的書吧,拿過往人士成功的經驗,來告訴一般的投資人說,只要你也這麼做,你也可以獲得如此高的績效。可惜他沒說的是,這個人成功的方式,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也不代表這個方式,永遠可以被市場所接受。

書中所講的一支股,其實就是我常常在文章裡面提到的ETF,台灣50(0050)。

這支ETF在台灣算是蠻有規模的,指數追蹤的成績也相當不錯,所以除了海外券商之外,如果投資人想要針對台灣進行投資,台灣50是一個蠻值得考慮的標的。

對於台股指數化投資部位,我是以每月買進台灣50(0050)台灣高股息(0056)的方式累積我的投資部位,雖然書中也有提及高股息這支ETF,但是若單純以指數化投資的角度而言,前者應該比較符合指數化投資的精神。

原因在於高股息涉及人為的判斷,在某種程度上,雖然也是追蹤指數的表現,但是相較來說,台灣50就是單純持有整個市場,對於資金比較不充足,無法同時投入兩支ETF的投資人來說,只持有台灣50,就夠了。

常常很多人會說,如果你不會投資,就買台灣50就好,不需要專業知識,也不需要看懂財務報表,簡單的來說,就是另一種傻瓜投資。

這句話其實只是對一半,怎麼說呢?

通常買進主動型基金的投資人,付出比較高額的成本,給基金經理人,給投信公司,投資人期待的,就是藉由這些專家,能夠為投資人帶來高於指數的表現,但是大家都知道,長期下來,大部分的主動型基金績效,都是不如被動型ETF或指數型基金的。

再來,這句"如果你不會投資,就買台灣50就好。"會讓投資人覺得,好像買台灣50是一種很笨的方法,代表你不會投資,不得已才去買台灣50。可是現實狀況是,那些投入主動型基金的投資人,付出高額的成本,帶來的卻是低於指數的表現,在這種狀況下,投入指數型基金,穩穩的獲得指數的表現,對投資人來說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況且一支好的指數型商品,規模要大,流動性要強,最重要的是指數追蹤的效果要好,這些對發行指數化投資商品的公司來說,也是一個蠻大的挑戰。

其實只要你願意花一點時間,在網路上搜尋一些資訊,你就不難發現,其實國外很多投資界的人士,已經開始推崇指數型基金,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是帶來的效果是很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