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投資概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投資概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關於網路上流傳之強制責任險減費一事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過一篇在網路上轉載的訊息,標題為"你知道投保汽機車強制責任險一年沒出事有什麼好處?!",相關連結在此

內容大概是說,符合一定條件之投保對象,可以享有法定的減費優惠,但部分保險公司並未提供該等優惠,致損及保戶之權利。

在保險法及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裡面,皆有明文規定,主管機關為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為此,金管會在9月3日發布了一篇新聞稿澄清,完整新聞稿連結在此

內容提及,所謂的減費優惠,僅限於汽車部分,並不包括機車,因新聞稿裡面,已經有很詳細的說明,在不同的狀況之下,保戶所享有的優惠措施,故在此就不多加贅述。

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金管會會特地出一篇新聞稿來澄清,一定是有許多保戶因為看到這篇訊息,於是打電話去保險公司詢問,為何沒有主動告知此等優惠,導致保戶溢繳保費,損及權利。

其實從這個事件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在連結當中,僅是以文字敘述,並沒有援引相關的法律條文或是官方所出具的新聞稿,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篇文章是完全沒有公信力的。

一篇完全沒有公信力的文章,卻能夠讓主管機關發布新聞稿澄清,我相信類似的個案並不在少數,很多問題,都是因為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的。

套用在投資上面,如果今天你也是聽從專家的建議進行投資,那麼我想問題應該會更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理財專員四個字,已經快要與獲利保證劃上等號。

沒錯,他們所擁有的資訊,會比一般民眾要多,但是這並不代表什麼,他們也是受僱者,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幫客戶獲利固然重要,但幫公司賺錢才是真正的目的。

如果他們真心為你好,就不會頻繁的叫你轉換持股,費用率與週轉率越高,對績效越不利這件事,也許他們知道,也許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的獲利會隨這兩項因素而成正比例的成長。

新興市場交易正熱絡的時候,他們叫你轉換,理由是這些國家的發展潛力較佳;自然資源上漲的時候,他們叫你轉換,理由是資源就這麼多,價格一定會上漲。

也許每個賭徒都有他們的藉口,當他們叫你買進的時候,可以找到一百個甚至一千個理由說服你(同時也說服他們自己)接受他們的建議,反之亦然。

當投資人因為聽從這些專家建議而蒙受虧損的時候,到底是誰的錯?

理專嗎? 也許是吧,因為他們害你賠錢了。

但是投資人更應該思考的是,自己是否有做足功課,還是只是人云亦云的盲目投資呢?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2013年度台股回顧

這篇文章來回顧一下台灣股市在2013年度的表現如何。

首先我們來看看大盤指數部份(圖片可點擊放大):


在這一年當中,大盤指數總共上漲了10.7%,加計股息的報酬指數則有13.96%的漲幅,對於大部份的投資人來說,今年可說是相當不錯的一年。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我所持有的指數化商品表現如何,首先是寶來台灣50(圖片可點擊放大):


這邊我列示了四個基準,分別是ETF本身(以收盤價為基準)、台灣50指數、台灣50報酬指數及我個人對帳單頁面所顯示的報酬。

最後是寶來台灣高股息(圖片可點擊放大):


這邊跟寶來台灣50一樣,列示了四個基準。

這邊可以先跟各位讀者朋友們說明一下,針對台股的部份,我是採每月以零股買進的方式參與市場,之所以會以每月投入而不是每季或每半年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證券經紀商的選擇

之前我曾經使用過其他的券商,發現大部份知名的券商,都有手續費下限的問題,譬如今天你買進持股,按照法定的手續費率0.1425%加上券商提供的折扣後,可能只需要繳納10塊錢的買進手續費,但是因為下限的關係,導致投資人須付出原本不屬於成本的費用。

如此一來,將會把投資人的持有成本墊高,這個影響也許短期內看不出來,但是長期下來,對投資人績效的殺傷力也是蠻大的。

在這部份,我使用的券商是鑫豐證券,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的低手續費,讓我雖然是以每月買進,但是負擔卻遠比使用其他券商低。

、投資人該堅守的紀律

這個部份我覺得相當重要,之前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就是買進的頻率與報酬之間的關係,那時候就發現,其實每季買進的績效,並不會遜於每月買進,而且若把買進頻率減少,投入金額拉高,其實就有效的減少上述的第一個問題。

但是我最後還是決定採每月買進的方式投入市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先把錢存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有些人可能因為種種因素而決定每季買進,但是通常這筆錢,可能會因為留著,而在不知不覺當中,被拿去當做其他用途,如此一來,投資人既沒有參與到這段期間的市場,也沒有把這筆錢拿去做有效的運用。

所以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就把這筆每月的買進動作,當作一筆固定的支出,就好像每個月繳交手機費一樣,時間到了就執行,然後什麼都不用想,等著市場帶給我們的回饋,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好好的享受人生,然後一年過後,再來做適當的調整。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論主動與被動投資--受限制的人生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曾經在咖啡店,或是一般的公共空間,看到以下這樣的場景。

一台電腦,幾張紙與一本書,就這樣開始認真做起他的功課,是學校的功課嗎?不是。是工作上的功課嗎?也不是。

是這些投資人腦筋裡面所認知的功課。

功課,對他們來說,就是研讀一些投資的資訊,看一些分析師或是專家的研究報告,而且認真的態度,可能大過於在面對工作時候的態度。

一支筆,一本書,就開始照著書本裡頭教的教戰守策,開始畫起技術線圖,試圖在這些線裡面,找出一點點趨勢。

這裡我並不是認為仿間所販售,針對一些基本分析或是技術分析的方法不可行,而是,這樣做,長期下來真的能夠獲利嗎?就算可以,代價又會是多少?

有時候人生最大的代價不是輸錢,而是輸掉了時間。

今天你花了很多很多時間,在這些分析上面,倘若真的能夠帶來超越大盤的成績,那麼相較起來,也許還說的過去,至少付出有了回饋。

但是今天我看到的情況,大多是花了很多時間,但是結果卻遠遠不如預期,這樣,值得嗎?

常常講投資投資,其實投資有很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我都不反對,也不排斥,畢竟每個人的個性不同,風險承受度不同,我不能強迫每個人都接受指數化投資,但是以我為例,我會認為在沒有多餘的時間,或是你認為還有更值得做的事情的時候,指數化投資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以我為例,今天我不確定我多投入一點時間在努力研究未來市場走向的情況下,會使我的投資績效顯得好看一點,但是我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我多投入一點心力在工作上面,對我之後,不管是專業知識或是個人價值上面,一定會有明顯的幫助。

所以,我選擇一個中庸之道,那就是指數化投資。


"有時候,你會以為你控制了投資這件事,認為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但是殊不知,你的人生已經被投資所控制住了。"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論主動與被動投資--投資思維的差異

在投資界裡面,有所謂的主動與被動投資,在這兩者之間,各自有各自的追隨者,而這兩群追隨者,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卻產生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當他們面對市場變動時,思考邏輯不同、態度不同強調的重點也不同,但是他們卻面臨同樣的一件事,投資;他們卻想要擁有一樣的結果,賺錢。

當主動型投資人花了很多時間埋首於各種投資分析或聽信專家報告,試圖想要找出打敗市場的SOP時,你會發現被動型投資人這時很從容的拿起一本他們認為值得閱讀的投資書籍,並且細細的品嚐這當中的美好。

這就好像是,一個平常就有讀書習慣的學生,與一個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學生,在面對考試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前者是越到考前越放鬆,反覆複習的,只是再基本不過的觀念;而後者,試圖想要在短時間裡面,死背書中的公式或算法,試圖拿到好的分數,遺憾的是,題目並非一成不變的。

主動型投資人在挑選投資商品時,往往第一個目光,是集中在投資報酬率上面,在他們的眼中,只要報酬率高,讓他多收一點手續費又如何?別忘了他們可是專業基金經理人;反之,被動型投資人,在挑選投資商品時,會將目光集中在低週轉率、低費用率的商品上面,因為他們知道,市場會怎樣變化,往往無法掌握,那何不先從自身可以控制的地方做起?

這就好像今天你不小心感冒了,來到醫院掛號,A醫生跟你說,我開的這個藥,保證你吃完馬上就痊癒了;但是這時,B醫生卻跟你說,你要不要先試著多喝水多休息,不要太勞累,讓身體自動修復。

如果你是一位主動型投資人,你可能會選擇A醫生,但是這時通常會有一位被動型投資人跳出來跟你說,我覺得B醫生比較好,他會站在病人的立場,不會強迫你一定要吃藥,畢竟藥吃多了真的對身體不好。

這時候,主動型投資人通常會很消極的跟你說,"現在什麼東西沒毒,病能夠治好最重要啦!"

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當中,醫生就跟律師會計師一樣,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及技術的,但是套用在基金經理人身上,好像就不是那麼的適合。


待續...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及之資訊,僅是作者舉例說明之用,內容純屬虛構,並沒有任何冒犯及職業歧視的意味存在,請不要多加解釋與聯想,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到底什麼是台灣50(What's The 0050)續

再來,買進的方式可能會有下面兩種,第一,直接透過證券經紀商在集中交易市場買進台股代號0050的"台灣50ETF";第二,透過代銷機構(通常為銀行)買進"寶來台灣卓越50"。


投資人不管透過哪種方式買進,買到的東西都是台灣50,並不會因為購買的對象不同而不同,就好像今天你想吃乖乖,你可以選擇在全聯或是頂好等超級市場購買,而不管透過哪種管道購買,買到的東西都是乖乖,是一樣的東西。

唯一不同的是,中間所產生的費用,簡單的來說就是投資人的購買成本。


透過第一種方式在集中交易市場買進台灣50,投資人的持有成本可能包括ETF本身的內扣費用,證券經紀商所收取的買賣手續費(目前法定費率為0.1425%,部分券商有提供折扣優惠),及賣出時所代徵的證券交易稅(目前為0.1%)。

透過第二種方式,也就是銀行等代銷機構買進台灣50,投資人的持有成本,除了上述的成本之外,可能還要加上銀行端所收取的手續費,也就是銀行提供一個管道,讓投資人可以在銀行買進該ETF,所產生的費用(通常為買進金額的1.5%,部分銀行有提供折扣)。

以我為例,我是選擇前者,選擇的券商為鑫豐證券。

這兩者各有優缺點,前者的優點是,少了代銷機構端的費用,缺點可能是,如果投資人的資金不夠買進1張0050的話,可能必須以零股方式買進,逐漸累積持股部分。

後者的優點是,投資人可自行選擇,每月投入的金額,也就是一般俗稱的定期定額,投資人只要跟銀行約定好金額及買進頻率,銀行端就會自動在買進日期幫你買進所指定的持股,缺點是,投資人必須為此服務付出費用(譬如上述的買進手續費)。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到底什麼是台灣50(What's The 0050)

最近跟朋友聊到投資這件事,我問他說,在看了我的文章之後,關於台灣50的介紹,是否有更清楚的架構了呢?


結果發現,如果本身不是商科畢業或是對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朋友們,我所寫的文章還是不夠白話,所以在我撰寫文章的時候,總會想,到底怎樣的敘述,才是最適合表達給一些比較沒有概念的朋友們,進而讓他們"知道"我在講什麼。

以台灣50為例,如果你在看了我對於台灣50的概述之後,還是不太清楚這個到底是什麼東西的朋友,以下我以另一種例子,也許會讓投資人比較有想像空間,也比較能夠體會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家一定都去過大賣場買過東西,如果今天你想要買餅乾,選擇的方式可能有兩種,第一種,"直接選擇你所想要的",譬如今天你想要吃乖乖,你大可以直接選擇走到放置乖乖的區域,隨手拿起一包,放入購物車內,然後結帳。

這種情況下,就好像是,今天你想要買進特定個股,譬如你看好台積電,你可以直接透過券商,買進台股代號2330的台積電股票。

另一種方式是,如果今天你不知道該如何挑選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商場所推出的"綜合包",裡面可能有乖乖、有可樂果及其他不同口味的餅乾。

在這種情況下,就好像是買進囊括台灣前50大企業的台灣50ETF一樣,只要你持有台灣50,你就持有前50大企業的股票,你,就是他們的股東。

買進台灣50ETF,就好像把整個台灣買下來一樣。


待續...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何謂指數化投資(What's the Indexing Investment)

在元大寶來投信的這個頁面,有針對指數化投資的各個層面,進行一些簡單的探討,如果投資人想要對於指數化投資進行初步瞭解的話,是一個蠻不錯的管道。

指數化投資,是版主目前所採用的投資方式,最早出現在美國,由一間資產管理公司先鋒集團(Vanguard)的創辦人約翰柏格(John Bogle)所發行,叫做Vanguard 500 Index Fund,目前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共同基金。


但是大家一定沒想到,當初這檔基金,非常的不被看好,柏格先生還曾因為這樣被質疑過,主要原因在於,指數型基金非常的簡單,只追蹤指數的表現,盡可能把相關成本(譬如經理費、管理費、會計師簽證費等等)降到最低,試圖取得與指數相同的表現,讓投資人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拿到接近指數的報酬。

"拿到與指數相近的報酬",這個在一般投資人的眼裡,並不是一個吸引的口號,大家腦筋裡面想的是,透過各種投資方法與技術,試圖在市場裡面進出,進而打敗指數。

譬如大盤漲2%,我應該拿到的,是3%、5%甚至更高,這才能顯現我的投資功力,為了這個,投資人花了很多時間,想盡各種方法,但是到頭來,結果往往不盡理想。

我認為,投資不該如此複雜。

除了指數型基金之外,目前投資人也有另外一種選擇,叫做ETF。它是Exchange Trade Fund的簡寫,顧名思義,它是基金,只是在交易所買賣,方式與買賣一般股票一樣。

在台灣,寶來投信是指數化投資商品的主要發行公司,目前規模最大的,是在2003年發行的寶來台灣50ETF,投資人可以選擇向投信公司或是銀行買進,或是直接向所屬證券經紀商買進台股代號0050的寶來台灣50,不管你是利用哪種方式買進,買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為管道不同,東西就不同。

如果你想要利用證券經紀商買進的話,可參考這份文件,譬如如果你跟大可一樣,是小額投資人,以每月買進零股的方式持有的話,有零股的交易時間,同時可參考這篇文章

一般的投資人,買進的大都是主動型基金,相較於指數化投資人而言,這類投資人付出較高的成本,試圖贏過指數的表現,但是長期下來,大都是不甚理想,可參考這份寶來投信整理的資料(圖片可點擊放大):


身旁週遭的朋友們,對於指數化投資,接受度並不是那麼的高,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低。對於這樣的結果,我並不感到意外。

畢竟大家身旁充斥的訊息,是報章雜誌的造神文,彷彿只要依循它的邏輯,就可以不用工作,靠投資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是那些穿著光鮮亮麗,拿出一大堆圖表數字,跟你介紹現在最流行基金的理財專員,殊不知他們關心的,只是佣金的多寡,並不是投資人你的績效。

但是總還是希望,把自己能夠認同的投資理念,慢慢的傳達給身邊的人,利益衝突?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個認同。


免責聲明:本文係依據寶來投信所提供之資料,加以吸收後,進而撰寫完成,不涉及任何推介及個人利益之行為,作者與寶來投信間亦無任何利益往來,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不要再合理化投資藉口了

有時候,投資人無法在市場裡面賺到錢,並不是因為缺乏某種技術與能力,而是心態的問題,尤其當市場大跌時,更是明顯。

每位投資人都知道,要在低點買進,高點賣出,這對投資人來說,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可以拿出來說嘴的事情,但是實際上,能夠達到的人卻是相當的稀少。

當市場上漲的時候,幾乎不會有人去問,"這時候該怎麼辦?"但是當市場無情的下跌,或者只是短期內有較大幅度的回檔時,網路上不時會有人問,"這時候該怎麼辦?"

對於前者,投資人看著標的一直上漲,這個時候通常會有兩種做法,第一是實現獲利,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停利。

在這種狀況下,倘若日後標的物的確如預期的下跌,那麼投資人做出的,就是一個正確的決策。相反的,倘若在實現獲利後,標的物上漲,這時投資人做出的,就是一個錯誤的決策,可惜的是,這時通常會安慰自己說,"有賺就好,其他的留給別人賺。"但是現實是,你的的確確錯過這段漲幅。

正因為不知道市場之後會是如何,所以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繼續持有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當然前提要是,你是投資整個市場,也就是指數,在這種狀況下,已經把個別公司的風險排除掉了。

再來是後者,也就是最能夠看出,投資人面對市場無情的考驗時,是否有辦法堅守自己擬定的投資策略,持續執行下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只要市場持續下跌個幾天,就會有人在網路上詢問,是否該出脫手中的持股的問題,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停損。

講好聽點是停損,其實根本只是投資人無法忍受那種,標的物下跌所帶來的痛苦感。之前曾經分享過漫步華爾街這本書,裡面有提到,所謂的損失趨避,意思就是說「投資人在面對盈虧時,損失所帶來的痛苦往往遠大於獲利所帶來的快樂。」

面對這種投資人,通常會問他說,你覺得讓你當初想要買進的原因還存不存在,如果存在,投資人就應該繼續持有,不應該為了短期的波動,而影響最一開始所做的決定。可惜的是,通常你得到的答案會是,因為某某因素,所以我認為後勢不看好。而這個因素,通常說服力並不高,彷彿只是為了停損而產生的。

有時候,在市場裡面,最大的敵人不是其他投資人,而是投資人自己。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投資人獲配的股息該如何處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存股的概念,意思大概是說,投資人從收入當中,固定提撥一筆資金,這筆資金可能是3,000元或5,000元,以自己設定的頻率(視投資人自身的狀況決定,可以是每月每半年或甚至每年都可),買進所看好的標的。

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投資的朋友們,通常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想要在固定的生活開銷之外,撥出一筆資金進行投資。

這個時候,投資人可能會收到基金公司所配發的股息,譬如以台灣50為例,去年的配息狀況可參考這篇文章

當投資人收到這筆盈餘分配時,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將股息再投入,大部分的美國券商皆有為投資人提供股息再投資計劃,當投資人收到基金公司所配發的股息時,會自動以當時的價格買進持股,投資人不需負擔任何費用,以Firstrade為例,可參考這篇文章

台灣方面,如果你是透過證券經紀商買進的話,通常必須手動將帳戶內的股息在市場裡面進行再投入的動作,這個時候,投資人必須負擔買進的手續費,目前法定是0.1425%。

也許很多人會想說,如果今天將獲配的股息拿去做其他用途,跟將股息再投入,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其實就是單利跟複利的區別,簡單的來說,計算的基礎不同。

舉例來說,銀行目前有提供所謂的存本取息跟整存整付的服務,前者的意思是,存戶一開始存入一定金額,約定存款期間,在期間內,投資人按期領取利息,到期領取本金,從頭到尾,計算利息的基礎都是一開始的本金,這就是單利的概念。

後者的意思是存戶一開始存入一定金額,約定存款期間,期間當中存戶不領取利息,而是到期一次領回本金跟利息,這個時候,計算利息的基礎將會加計利息,這是複利的概念。

譬如存戶今天存入10萬元,約定期間10年,利率3%,在上述兩種狀況下,將會呈現以下的差異(圖片可點擊放大):


投資之所以恐怖,就是在於複利的威力,而且期間拉越長,效果越明顯。已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複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它的威力,甚至遠大於原子彈。」

前提是,您必須長期投資,不受情緒或市場起伏影響你的判斷選對投資工具並且抱緊它,就可以了。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資產配置指南--投資組合的選擇

常常聽到別人說,如果要投資,就要做好資產配置,才能有效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程度,進而控制風險,並且取得合理的報酬。

但是你知道嗎?並不是每一位投資人都適合資產配置,如果今天你知道未來哪個市場或甚至哪個標的會上漲,那麼你應該做的,是重押單一市場或個股,進而取得極大化的報酬,而不是透過資產配置來降低你的報酬。

進行資產配置的前提,是你不知道未來哪個市場的表現會比較好,所以你針對你的風險承受度,選擇了一組符合你投資需求的投資組合,在這個組合的運作下,你將承擔一定的風險,並且取得合理的報酬。

那麼到底投資人如何去決定資產配置的內容呢?首先,投資人必須選擇一組投資組合,也就是說,你必須針對所想要投資的區域,選出合適的投資標的,針對指數化投資人來說,選擇的標的,通常會是廣泛分散、費用率低,並且投資整個市場的指數型基金或ETF。

一般來說,最簡單的投資組合就是股票跟債券,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通常是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當股票上漲的時候,債券通常會下跌,藉由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來降低整個投資組合的波動程度。

以美國市場為例,我們以SPY及BND分別代表美股及美債,來看看這兩者之間,到底呈現怎樣的關係。

首先是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圖片可點擊放大):


從這張圖片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兩者之間是呈現一個典型的負相關,其相關程度介於-0.17到-0.69之間,只有彼此呈現負相關的投資標的,兩者之間才有抵銷的效果。

接下來是績效表現(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這兩支ETF,在這三年內的表現都是呈現成長的趨勢,代表美股的SPY,績效為41.2%,代表美債的BND,績效為18%,在波動程度方面,BND的3.4%就明顯的低於SPY的18.2%。

最後,為了更凸顯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我們以2008年金融海嘯為代表,來看看這樣一個簡單的股債組合相較於持有單一個股而言,將會為投資人帶來怎樣的表現,假設股債持有各半(圖片可點擊放大):


在2008這年,對於投資人來說,可能是個慘淡的一年,可以看到在這一年當中,SPY下跌了36.8%,意思是說,如果你在年初投資100美元,經過一年之後,可能只剩下64美元,這樣的虧損,你能接受嗎?

但是如果加入了BND,整個情況可能就會不一樣,可以看到經過配置後的投資組合,將使虧損降低到只有15%,而波動程度也從原本的41.3%,降到只剩18.1%。

所以進行資產配置的第一步,投資人應該要瞭解,唯有相互之間呈現負相關性的投資工具,才有抵銷的效果出來,而這個才是投資人進行資產配置的目的。

待續...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投資人,您賺錢了嗎?

如果你本身有在進行投資,不管是透過基金、股票或是其他的投資工具,一定會常常聽到朋友問你說,最近的績效表現,是賺錢還是賠錢的問題。這,很重要嗎?

或許對有些投資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攸關到面子,你賺錢代表你的投資功力不錯,反之如果賠錢,在別人的心裡可能就會把你歸類為不會投資的人。

面對這種問題,角度不同感受就會不同,譬如對一個經常短進短出的投資人,績效的好壞對他來說就是重要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代表著他能夠在市場當中,得到某些訊息,而藉由這些訊息讓他可以在適當的時機買進及賣出,別人也會投以羨慕的眼光,並且讚賞他。

但是如果今天,換成是一位指數化投資者,或是長期投資人來說,這個問題就不具攸關性了,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重要的不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而是是否有持續買進持股,並且不受價格起伏的影響,而作出不適當的決策。

如果不明白的話,我舉個例子,如果今天你買房子是為了將來供家人居住,而不是為了轉手賣出以獲得中間的價差的話,那麼房價是漲是跌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你關心的只是居住的品質、鄰居的好壞,是否符合你心中的那個標準。

所以同樣的,現在的我還沒有要離開市場,所以績效的好壞對我來說就不具有攸關性,我現在應該做的是持續的買進,並且開始慢慢的累積資產,同時在工作上努力的學習,以擴大未來的收入,這樣對我來說,才是應該注意的焦點。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何謂內部報酬率(What's the IRR)

在企業裡面,管理階層常常需要評估一件投資方案是否值得進行,同樣地,投資人在進行投資之前,一定也會比較各種不同方案的報酬水準,是否符合自身的要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計算一個投資方案的報酬率,就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以下為各位介紹一個常用的衡量指標,叫做內部報酬率,它的概念及一些簡單的運用,相信對投資人來說,會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首先,先來釐清什麼是內部報酬率,其實它的概念很簡單,內部報酬率又稱為調整時間後的報酬率,也就是說,它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以及整個投資期間的現金流量,它所代表的,就是這個投資方案的報酬率。

例如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投資人在每年期初投入100元的現金,共投入五年,在第五年底可拿回550元,請問這樣的投資報酬率是多少?

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直覺想到的就是直接以投入收回數計算,譬如在這個例子當中,投資人總共投入500元的現金,最後拿回550元,那麼累積報酬率就是10%,平均年報酬率就是2%,但是這只是一個很粗略的估計,如果想要得到比較正確的答案,應該要把貨幣的時間價值考慮進去,這個時候就必須用到內部報酬率的概念。

內部報酬率的計算方式很簡單,就是把所有的現金流量折成現值,讓現值的合計數等於0,這個時候的折現率,就是所謂的內部報酬率,也就是這個投資方案的報酬率,譬如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用以下這張圖來表示現金流量的情形:

在這張圖當中,負號代表現金流出,正號代表現金流入,所以如果要計算內部報酬率,只要把這些數字折成現值,讓現值的合計數等於0,此時的折現率就是它的內部報酬率。

一般而言,對於比較不熟悉現值概念的朋友們,建議直接以Excel的IRR函數計算即可,這個函數相當的好用,舉凡任何牽涉到現金流量的投資方案,都可以使用它,來計算投資方案的報酬率。


首先,投資人必須把投資方案當中的現金流量抓出來,並且列示出它的時點及方向,然後表達在Excel當中,接下來只要透過內建的IRR函數,就能夠算出內部報酬率,可以看到大約是3.19%左右,跟粗略估算的2%之間其實差距還蠻大的。

在平常的時候,你可能會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或是親人跟你說,現在有一個投資方案,每個月繳多少錢,幾年後可以拿回多少錢之類的話,如果今天你學會了IRR的計算,那麼你就可以自己評估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只要掌握住幾個邏輯與重點,就可以讓你避開許多的投資陷阱,重點是它並不難理解,但是卻非常好用。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從定存思考起--我要的生活

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短天期定存的運用,也許很多人會不認同,但是我只是發表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不一樣的資金要有不一樣的運用方式,也許是符合我的特性吧。

我曾經提過,有一位台大經濟學教授,在節目上被問及理財的方式時,他說,他不碰金融商品,唯一的投資方式就是定存,你能說他錯嗎?不能,因為定存也是一種投資方式。

大家知道央行總裁彭淮南先生,這位曾經多次榮獲A級評等的央行總裁,想必大家對他的理財方式很好奇,你知道嗎?他的主要理財方式也是定存,你能說他錯嗎?不能,因為這是屬於他自己的理財方式。

很多人在一開始投資時,就想要嘗試一些高風險的投資工具,因為他們認為東西越複雜,就越能顯示他們的實力,投資人你覺得呢?

每個人選擇的投資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就是不碰定存以外的投資工具,有些人從一開始就嘗試一些衍生性商品的操作,你怎麼說呢?

再來我們談談工作吧,對某些人來說,他要的工作一定要具有挑戰性,再怎麼辛苦都沒關係,但是我要拿到我應該拿到的報酬;反之,對某些人來說,穩定反而比什麼都重要,他寧願賺少一點,但是要準時下班,有自己的時間跟空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對我來說,定存帶給我的就是安心,我不必每天去擔心這筆資金會不會因為市場的波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說過,投資只是手段,投資不是人生的全部。

如果今天你因為投資,整天擔心這擔心那,連正經事都不作,那麼請問你,投資對你來說,真的有意義嗎?

雖然我是無意中,踏進指數化投資的世界,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很多事都是無法解釋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指數化投資是適合我的。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買進所選擇的標的,然後繼續做我自己的事,今天台股又大跌,誰誰誰又出來喊話怎樣的,Who care?

所以投資人,只要選定你認為可行的投資方式,就堅持下去吧,別人怎麼想不關你的事,因為,這是你自己的錢。

定存很笨?也許吧,但是我買到的是安心,那你呢?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從定存思考起--談短期資金運用

在如此低利率的環境下,定存就好像失寵了一般,投資人的資金不再往定存流動,而是試圖找尋比定存更高報酬(或風險)的投資工具。

目前很多銀行因應這股趨勢,紛紛推出許多方案,例如之前提過的階梯定存,或是高利活儲等等,這些都是銀行標榜能夠為投資人帶來比定存更高利率的投資工具,但是缺點是,這些工具幾乎都存有某些限制,例如資金額度的需求等等。

之前曾經探討過定存的必要性,我也一再的強調,雖然在目前的環境下,定存也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具有不可取代性。

每筆資金的用途不同,適用的工具就不一樣,例如今天你想要在三年內存到一筆房屋的頭期款,這個時候,定存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今天你是想要為了退休做準備,開始存你的退休金,那麼股票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定存,是我一直以來都有在使用的投資工具,主要是著重在運用帳戶內的短期資金上面,這個我在短期資金的好去處--短天期定期存款當中有說明過。

以國泰世華銀行為例,一般活儲帳戶的利率為0.29%,一個月的短天期定存利率為0.88%,假設今天我投入100萬元,一個存在活儲不動,一個利用短天期定存進行資金的運用,以下是試算結果(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面,投資人如果把資金全數放在活儲裡面,會有2,902元的利息,反之,如果投資人以短天期定存的方式去運用這筆資金,將會有8,835元的利息,比活儲增加5,933元,增幅高達204%。

如果你是一個注重成本的投資人,你就應該知道,當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少。同樣的道理,今天你可供運用的資金越多,將會為你帶來更大的效益。

下一篇文章將探討投資人使用定存的意義。

待續...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猜對就獲利,猜錯就套牢

對於投資,我採被動的方式,隨著市場的波動,以輕鬆的態度面對,買進指數化投資工具,被動的獲取接近市場的報酬。

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投資方式太無聊,他們想要進行瞭解,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大量的資訊,以便在其中找出致勝的密碼,但是結果往往不理想。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聽過以下這段話,"我就說這支股票會漲吧,可惜當初沒有買進,不然已經獲利幾成了",或是"我就覺得他會繼續下跌,如果當初有賣掉,就不會虧那麼多了。"

投資不該是事後諸葛,投資不該是猜猜看。

雖然投資人口口聲聲說當初當初,但是投資是結果論,事實上你就是做了錯誤的決策,沒有任何理由,也不該找任何藉口。

為什麼你當初看漲卻沒有買進?為什麼預期會下跌卻不肯賣出?很簡單,因為連你自己都不確定,這樣做到底是對還是不對。

很多人會說,這是學習投資必經的過程,這是經驗,等經驗累積到一個程度之後,自然就會了,它們把這個叫作學費。(遺憾的是,很多人的學費付的很不值得,也很莫名其妙。)

對於這樣的說法,我還是抱持著質疑的態度,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投資決策,投資人有哪一次是真正確定自己的決策是對的?

如果今天你預期市場會上漲,但是卻遲遲不敢買進,這代表什麼?代表你在"猜",猜對了就獲利,猜錯了就套牢,就這個簡單。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市場真的如你預期的上漲了,你也不該高興,因為你只是猜對了,而不是真的對了。

為什麼投資要這樣辛苦,它只是一項工具,它只是協助你在一定的風險報酬下,達成你的財務目標罷了。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複利的概念--72法則

相信一般的投資人都有聽過複利這個概念,複利很重要,但投資人卻往往忽略了他的重要性。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複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在短期間內,也許看不出他的效果,但是長期下來,威力是相當恐怖的。

可是有些人可能比較沒有商學的底子,不太懂得如何去判斷複利的計算,這時出現了一個跟複利有關的法則,我們都把他叫做72法則。他可以讓投資人簡單的去估算在一定的年報酬率下,資產翻倍需要的時間,雖然不是非常的準確,但是能讓投資人心裡有個明確的概念。


例如投資人要估算在年報酬率為8%的情況下資產翻倍需要的時間,以這個法則來看,就是9年。意思是在8%的年報酬率下,資產每9年就會成長一倍。

在投資這個領域裡面,充滿著太多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常常讓投資人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取捨。這時候,會讓投資人思考說,是否應該尋求專家的協助,聽聽專家們的建議呢?

對於這樣的疑問,我會建議投資人先自行摸索一段時間,等有了基本概念之後,再去尋求專家的意見會比較適合。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如果連你自己都完全沒有概念的話,你如何去判斷專家的意見是不是可信的呢?

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兩年前,我是連基金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的人,現在我很清楚怎樣的投資方是對我自己來說,是比較適合的。記住一個重點,投資不是人生的全部,他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而已。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定期定額買進-頻率比較

有購買基金的投資人,一定都聽過定期定額這個名詞,你去銀行申購基金的時候,理專會跟你說,買基金其實不難,只要選定一個市場,並且定期定額投入,長期下來,都會有不錯的獲利。

但是在定期定額這個投資方法下,其實隱含著兩個迷思。

第一個是,定期定額一定會賺錢。為什麼呢?因為從來沒有人說過,定期定額長期下來一定賺錢,定期定額只是一個成本分攤的簡單道理。

第二個是,投資人對定期定額的定義,是每個月投入固定的金額。事實上是,只要是定期投入固定的金額,都叫定期定額,並不是只有每個月投入才叫定期定額。

那到底投入頻率的改變,對投資績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是否真的每個月投入會比每季投入或是每半年投入好呢?這邊我以台灣五十為例作了一個統計,如下圖所示 : 

投入方式
每月
每季
每半年
交易日數
60
20
10
平均成本
53.504
53.946
53.703
報酬率
14.76%
13.82%
14.33%

 : 樣本為民國95年到99年這五年間的資料,擷取所計算期間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為準,不考慮股息再投入所造成的影響。

在這張表中,統計期間為民國95年到99年,台灣五十每日收盤價。分別統計每月、每季及每半年買進該標的所造成的成果。

我們可以看到,表現最好的是每月買進,最差的是每季買進,這代表著什麼呢?代表著,並不是買進頻率越高,績效表現就越良好。績效的好壞,同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以定期定額方式投入市場,可以保證的,只是成本的分攤效果,而不是績效表現的結果。"

整體來說,投入的頻率跟績效的表現,是沒有關係的。投資人往往認為,投入頻率越高,績效表現越良好,但是事實上,應該是說投入頻率越高,分攤效果越顯著,但是績效表現如何,還要看所在市場來決定。

定期定額不能保證績效的好壞,但是它可以保證你投入的頻率越高,成本就越高,績效相對來說,就會越不好。

免責聲明 : 本文以台灣五十為例舉例說明,並無任何推介之意思,作者與元大投信之間無任何利益上之往來,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一個有趣的現象-上漲天數遠大於下跌天數

當投資人在面對市場波動時,常常會想說現在到底是高點還是低點,我到底該做些什麼動作來因應呢?

如果是高點,那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進場,在這段時間裡面,這筆資金要放在什麼地方才能保有一定的購買力呢?

如果是低點,那會不會有更低呢?如果現在不投入,會不會損失機會成本等等疑問。

這邊我做了一個統計,樣本是取自於民國89年到99年這十年之間,指數的報酬及漲跌天數的統計,如下圖所示 : 

年度
指數報酬
上漲天數
下跌天數
漲跌比率
89
-45.88%
217
148
59.45%
90
12.48%
240
125
65.75%
91
-20.49%
225
140
61.64%
92
30.18%
246
119
67.40%
93
1.62%
247
118
67.67%
94
6.59%
242
123
66.30%
95
21.07%
254
111
69.59%
96
7.39%
259
106
70.96%
97
-44.84%
229
136
62.74%
98
74.28%
271
94
74.25%
99
9.32%
251
114
68.77%

 : (指數報酬以每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及最後一個交易日為樣本所計算,不包括股息再投入的部分)

結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上漲天數遠遠大於下跌天數。」我們可以看到,在89及97這兩個年度,都有超過四成的跌幅,剛好這兩年是2000年的網路泡沫及2008年的次級房貸風暴,但是其上漲比率都還有六成左右的水準。

意思是說就算是身處金融風暴的當下,每十天的交易日中,也只會遇到四天下跌,但是整體的報酬卻是如此的難看,這代表著什麼意義?

之前曾經說過,投資人常常自以為能夠預測市場的走向,好讓自己在低點買進,高點賣出。在投資人真的在買低賣高嗎一文中,我以實際的數據,再次證明投資人在做的,是追高殺低,而不是買低賣高。
  
接下來再回到這個例子,為什麼在上漲比率高達六成的交易年度內,會存在如此難看的報酬呢?很簡單,因為下跌往往集中於某些交易日,在這段期間裡面,投資人往往因為過於緊張,擔心帳面上的損失,進而離開市場。

有時候,當你還在猶豫要不要投入的時候,其實市場已悄悄上漲一段時間了。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投資人真的在買低賣高嗎

如何查詢基金的定期定額人數一文內,曾經教導投資人如何上投信投顧公會的網站查詢定期定額人數的統計資料,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在想,假如將定期定額人數跟加權股價指數相互比較,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呢?於是在這邊我做了一個統計,如下圖所示 : 


這張圖表是統計從民國95年到99年的資料,以月為間隔,定期定額人數以投信投顧公會發佈的資料為準,加權股價指數則是以每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資料為樣本,所做出來的一個統計圖表。

從這張表中,投資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兩個資料的走勢大致上呈現同向的變動關係,這代表著什麼呢?

代表的是,投資人確實在作追高殺低的動作。

大家可以看到95年到96年這段期間,台股指數呈現小幅上漲的走勢,而同一時間,定期定額人數也慢慢的增加。接下來是97年一整年,也就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在這一年內,台股指數從8,000多點下殺到4,000點左右,定期定額人數也大幅的下降。最後,由於指數從底部反彈,隨著指數上漲,投資人的信心也恢復,扣款人數也上升。

投資人往往花費很多的時間,想要試圖預測未來的走勢,或是適時的從低點買進,高點賣出,但是由上面的統計圖表,我們可以再次證明,想要準確並且持續的預測市場走勢是不可能的,投資人往往想要買低賣高,但是等著他們的,卻是不如指數的報酬。

因為投資人往往在上漲一段時間後才買進,這叫追高。最後,在下跌的時候賣出持股,損失了降低成本的機會,這叫殺低。

另一方面,投資人往往自以為能夠預測市場走勢,以最近為例,雖然跌破7,000點,但是有些人還是認為低點還沒到,現在投入還太早等等想法。但是這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如果投資人可以知道高低點在哪裡,那麼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時,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損失慘重了。

指數的高低、市場的走向,往往都是事後才看的出來,那些自以為能夠預測走向的投資人,所做出的判斷,就跟上面的圖表一樣,在上漲期間拚命的買進,在下跌時瘋狂的賣出,還自稱是執行停損的策略。

投資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但是有時候簡單反而比較好。透過買進並持有,為投資人帶來的,也許不是大富大貴,但是卻可以讓投資人睡得心安理得,只要獲得指數的報酬,你就贏過超過一半的投資人,你覺得呢?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投資從思考資產配置開始

對於投資人來說,如何以簡單的投資工具,組成一個能夠廣泛分散的投資組合呢?這也是我踏入海外投資之路以來,一直在思考的課題。

對於以美國券商進行投資的朋友們,主要的投入工具有兩個,共同基金跟ETF,這兩個工具各有其優缺點。以共同基金來說,其手續費便宜,且系統可以自動進行投入的動作,而ETF,其總開銷比例較低,在公開市場上可以隨時交易,缺點是進行買賣時,皆須付出手續費。

那投資人到底要以哪種工具進行投入會比較好呢?其實這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是目前來說,會建議投資人以ETF為主要的投入工具。

原因是因為去年發生了一件對投資人來說還蠻重大的事件,那就是美國Vanguard集團停止販售旗下的共同基金給海外投資人這件事,當時對持有其共同基金的投資人來說,造成了蠻大的影響。

每個人的資產配置可能大不相同,有些人會將原物料或貴金屬等等標的納入投資組合裡面,有些人則僅持有最簡單的股票與債券,這時,如何去找尋資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