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基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基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元大寶來台灣50ETF歷年可扣抵稅額比率資料

前一陣子在撰寫兩稅合一的文章時,在網路上想要找尋關於台灣50ETF的可扣抵稅額比率資料,但是並未找到。

於是去信元大寶來尋求協助,很幸運的得到了回應,在此感謝元大寶來的熱心解答。

其實答案就在該投信公司網頁,我不知道為什麼當初怎麼找都找不到,只有找到網友整理的,但是身為撰寫者,我還是希望以最原始的來源,作為素材。

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參考這個網址,裡面有所有關於元大寶來系列ETF的歷年收益分配資料,當中不僅僅有可扣抵稅額比率,尚包括殖利率、填息期間等等,相當的詳細。

以下針對探討的對象,也就是台灣50ETF做整理如下 :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平均
現金股利()
2.20
1.95
1.85
1.35
1.55
1.78
殖利率(%)
3.85
3.64
3.50
2.30
2.38
3.13
可扣抵稅率(%)
12.79
12.55
12.85
12.97
12.91
12.81
填息天數()
10
102
37
68
8
45
(資料來源 : 元大寶來投信 , 這邊以過去五年來的資料作為樣本,並以股利所得為主說明,先行排除非常態性配發的租賃所得或利息所得。)

由表中我們可以發現,每年幾乎都有穩定的配息,殖利率約落在3%。

但是在填息天數的部分,有一年特別突出,也就是2012年,以平均45天來說,相當於兩倍多,造成如此差異的原因,我想是因為當年市場表現不佳所致。

根據之前整理的資料,該年基金的績效表現是虧損約19%。

最後,在可扣抵稅率的部分,歷年來其實相當的穩定,大約都落在13%左右,而這樣的狀況,在今年度實施兩稅合一新制後,其實對稅率為5%以下的投資人來說,還是存在著節稅空間,但如果你是適用稅率12%以上的投資人,就會比較不利。

不過還是同樣那句話,在試圖規避股利所得稅之前,應該先想想,當初投資的理由為何? 這樣做是否會因小失大。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作者與元大寶來投信之間並無任何利益上之往來,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如何評斷勞退基金的表現

會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看到這則新聞

其實前一陣子在整理相關專區文章時,就有在臉書專頁提到這件事情,現在看到這則報導,更是覺得無奈。

內容提到,去年勞退基金大賺,年度報酬率高達百分之六點三八。


月份
最近月份收益率
10312月份
6.3814%
10311月份
6.1181%
10310月份
4.5924%
1039月份
3.8422%
1038月份
5.8214%
1037月份
4.7782%
1036月份
4.7262%
1035月份
3.6287%
1034月份
2.4499%
1033月份
2.2510%
1032月份
1.1718%
1031月份
-0.7079%




























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嗎? 不,更正確的說,這是一個差勁的成績。

怎麼說呢?

首先,大家一定對勞退基金不陌生,如果你是勞工,受僱於企業,你的僱主在支付給你報酬時,就有義務按照一定比例,提撥一筆退休金到屬於你的專戶裡面,而這筆錢,不會因為你離職或換工作而消失。

依據法令規定,政府在運用這筆錢的時候,有一個收益的下限,不得低於當地銀行兩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關規定可參考這篇文章

然而這是否代表,政府的投資收益只要高於這個水準,就足以對人民交代了? 當然不對,這只是最低標準,這個規定的主要目的,在於保障勞工,就算投資產生虧損,也不應當將該等虧損轉嫁予勞工負擔,於是有了這個規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衡量,勞退基金的績效優劣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與大盤比較。

這邊我整理了去年度最能夠代表大盤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ETF及其對應指數的績效表現:

指數
2014年報酬率
台灣50指數
14.48%
台灣50報酬指數
17.61%
資料來源 : 台灣證券交易所

基金
2014年報酬率
台灣50 (未含息)
14.18%
台灣50 (含股息再投入)
16.94%
資料來源 : 公開資訊觀測站

從這些表格當中,我們可以知道,不管比較基準是誰,勞退基金的績效都只能用慘淡來形容,何來大賺之有?

標準的誤導民眾。

一個專業的操盤團隊,利用了那麼多的資源,結果卻帶來落後大盤的表現,這代表我們政府,根本沒有把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這樣差勁的表現下,竟然有辦法大肆宣揚,好像政府又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一樣。

相反地,人民的血汗錢,就這樣無端端的喪失利益,對付出勞力賺取金錢以維持生活所需的勞工們,更是情何以堪。

更慘的是,這些我們還無法選擇。利用民眾對於資訊的不對稱,片面的解讀錯誤的訊息,這樣是對的嗎?


我很懷疑,真的。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元大寶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概述(2014年版)

這支基金是由元大寶來投信在2004年9月17日所發行,主要投資於國內上市上櫃公司股票,保管銀行為第一商業銀行,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為1.32%。

追蹤的指數為臺灣證券交易所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該指數是由台灣證券交易所所編製,追蹤的方式為採樣,簡單的來說,這是一檔全市場型的指數型基金。

截至103年6月30日為止,前五大持股分別為台積電(10.53%)、鴻海(4.22%)、聯發科(2.64%)中華電(2.44%)以及台塑化(2.35%),前十大持股占基金淨資產的30.5%。

在績效表現部份,依據元大寶來投信所提供之資料,茲擷取近五年度進行分析,並且整理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表中所列之基金報酬為不含配息再投入之報酬,故比較基準為台灣加權股價指數。

從表中可以發現,在最近五個完整年度裡面,基金有四個年度的績效是勝過指數的,而且差異還不小,介於到3.04%到4.55%之間。

正常來說,投資人投資一檔指數型基金,期待的就是基金的表現能夠盡量地貼近指數的報酬,但是往往會有一點落差,主要是因為內扣費用及追蹤誤差的影響,不過像這樣幾乎年年勝過指數三到五個百分點的情況,還真的不多見。

會產生如此差異的原因,真的純粹是因為基金的表現良好所導致的嗎? 不,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比較的基準錯了。

在該檔基金的公開說明書裡面,有提到該基金是不配息的,也就是說基金的收益直接滾入淨資產裡面,簡單的來說,雖然上面列示的是不含配息的淨值績效,但實際上,基金的淨資產是高估的,差異就是那些未分配的股息。

所以若要正確比較該檔基金的實際表現,應該要用含配息的報酬指數才對,故以下我整理了相同的對照表(圖片可點擊放大):


在該基金的費用結構裡面,包括經理費(淨資產小於八十億元時收0.7%,大於八十億元時收0.6%)、保管費(0.1%)、指數授權費(固定授權費十萬元及變動授權費0.02%)及其他相關費用,以下列出近五年來的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之變動情形(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就趨勢來看,是有逐漸下降的,整體上介於1.26%-1.58%之間,從2009年到現在,總計調降了0.26%。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作者與元大寶來投信之間無任何利益上之往來,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元大寶來台灣高股息基金(0056, 2014年版)概述

距離上次寫這支基金的文章,已經將近兩年半了,故本篇文章將依現行資料重新撰寫,同時回顧過去的績效狀況,提供投資人作為一個參考的依據。

這支基金是由元大寶來投信在20071213日所發行,主要投資於國內具有高股息殖利率,且市值在150名以內之公司股票,保管銀行為國泰世華商業銀行,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0.76%

追蹤的指數為台灣高股息指數,該指數是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與富時國際有限公司所共同編製,採樣母體為台灣50指數及台灣中型100指數內,由基金公司挑選預計未來一年內,現金股息殖利率最高的30檔個股,作為指數成分股。該指數成分股的權重是以現金股息殖利率決定,而非市值,指數追蹤的方式為複製。

截至103630日為止,前五大持股分別為興富發(4.37%)、大聯大(4.34%)、京元電(4.26%)、創見 (3.91%)以及力成(3.75%),前十大持股占基金淨資產的38.83%

在績效表現部份,依據元大寶來投信所提供之資料,茲擷取近五年度進行分析,並且整理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表中所列之基金報酬為不含配息再投入之報酬,故比較基準為台灣高股息指數。

從表中可以發現,在2009年跟2010年這兩年當中,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在2009年,該基金落後指數約6個百分點,而在隔年的2010年,又大勝指數約6.5%。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

首先,投資人應該知道的是,當基金進行配息的動作時,理論上基金的淨資產會下降,當然同時標的指數也會因為指數成分股的市值下降,而同步調整。

但等一下我們可以看到,該基金在2010年並沒有進行收益分配的動作,故基金淨資產會比有配息的情況下還來的高,因此導致當年度基金績效高於指數報酬。

那相反地,導致2009年基金績效遠遠落後指數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超額分配了。

原因在於,雖然該基金是於2007年成立,但卻是在2009年才進行第一次的配息,故當年度所配發的股息,除了2009年以外,應包含來自於2008年度以前的部分,這個我們可以從2008年度的狀況來做驗證,但由於本文並無列舉2008年的資料,故有興趣的投資人可自行參考我兩年半前寫的文章。

要消除上述差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比較基準全部調整成含配息再投入,故在下面我另外整理了一張表,基金部份為含配息再投入的報酬,比較基準為台灣高股息報酬指數(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在含配息再投入績效的分析下,上述的差異就消失了。

在該基金的費用結構裡面,經理費的部分同元大寶來台灣中型100基金,介於0.3%到0.4%之間,另外有保管費(0.035%)、指數授權費(0.04%)及其他相關費用,以下列出近五年來的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之變動情形(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該基金逐年調降費用率,五年來總計調降0.2%,這是一個好現象。

再來是配息的部分,也是投資人會比較關心的地方,該基金是以每年的1031日,作為收益分配的評價日,以下一樣列出近五年來的配息狀況(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看到近五年來,除2010年度沒有配息外,年年都有進行配息的動作,介於每股0.85元到每股2.2元之間。

但是這樣看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無法比較,因為它是一個絕對金額,在不同的股價上,配發相同的股息,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故下方整理了各該年度的現金股息殖利率(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看到,在近五年來,最高為8.73%,最低為3.52%,平均為6.51%

這裡以除息日的前一交易日之收盤價為計算基礎,主要係因為就理論上而言,該基金會在除息日當天,下修當年度預計配發的股息金額,故以前一日的收盤價為基礎作計算。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作者與元大寶來投信之間無任何利益上之往來,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元大寶來台灣中型100基金(0051, 2014年版)概述

距離上次寫這支基金的文章,已經將近三年了,故本篇文章將依現行資料重新撰寫,同時回顧過去的績效狀況,提供投資人作為一個參考的依據。

這支基金是由元大寶來投信在2006824日所發行,主要投資於國內中小型股,保管銀行為台新國際商業銀行,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0.7%

追蹤的指數為台灣中型100指數,該指數是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與富時國際有限公司所共同編製,挑選台灣證券市場裡面,除台灣50指數成分股外,市值最大的100間公司股票,作為指數成分股,意思就是,市值在第51到第150名的股票,並且進行定期或不定的審核,追蹤的方式為複製。

參考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期貨交易所之資料,截至103917日為止,該指數所持有之100檔股票合計約占台股市值的16.84%

截至103630日為止,前五大持股分別為英業達(2.47%)、聯詠(2.44%)、上銀(2.23%)、中壽 (2.19%)以及F-TPK(2.14%),前十大持股占基金淨資產的21.15%

在績效表現部份,依據元大寶來投信所提供之資料,茲擷取近五年度進行分析,並且整理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表中所列之基金報酬為不含配息再投入之報酬,故比較基準為台灣中型100指數。

從表中可以發現,幾乎每個年度都與指數相差不遠,但是在2009年基金卻落後指數高達7.36%,這可能要詢問元大寶來內部人員,才知道到底原因是什麼,因為每個數字都有經過驗證,雖有誤差,但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那麼計入配息再投入後的報酬狀況呢? 我同樣整理如下表所示(圖片可點擊放大):


在該基金的費用結構裡面,比較特別的是經理費的部分,總共分為三個級距,淨資產越大,費用越低,整體上介於0.3%到0.4%之間,另外有保管費(0.035%)、指數授權費(0.04%)及其他相關費用,以下列出近五年來的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之變動情形(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近五年來費用率介於0.66%到0.7%之間。

再來是配息的部分,也是投資人會比較關心的地方,該基金是以每年的1031日,作為收益分配的評價日,以下一樣列出近五年來的配息狀況(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看到近五年來,最高為每股1.7元,最低為每股0.75元,平均為每股1.01元,皆為現金股息。

但是這樣看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無法比較,因為它是一個絕對金額,在不同的股價上,配發相同的股息,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故下方整理了各該年度的現金股息殖利率(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看到,在近五年來,最高為5.94%,最低為2.75%,平均為3.67%

這裡以除息日的前一交易日之收盤價為計算基礎,主要係因為就理論上而言,該基金會在除息日當天,下修當年度預計配發的股息金額,故以前一日的收盤價為基礎作計算。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作者與元大寶來投信之間無任何利益上之往來,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0050, 2014年版)概述

距離上次寫這支基金的文章,已經將近三年半了,故本篇文章將依現行資料重新撰寫,同時回顧過去的績效狀況,提供投資人作為一個參考的依據。

這支基金是由元大寶來投信在2003年6月25日所發行,主要投資於國內大型權值股,保管銀行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為0.47%。

追蹤的指數為台灣50指數,該指數是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與富時國際有限公司所共同編製,挑選台灣證券市場裡面,市值前五十大的公司股票,作為指數成分股,並且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審核,追蹤的方式為複製。

參考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期貨交易所之資料,截至103年9月16日為止,該指數所持有之前五十大股票合計約占台股市值的65.92%。

截至103年6月30日為止,前五大持股分別為台積電(22.45%)、鴻海(8.38%)、聯發科(5.45%)、台達電(3.27%)以及南亞(3.04%),前十大持股占基金淨資產的55.58%。

在績效表現部份,依據元大寶來投信所提供之資料,茲擷取近五年度進行分析,並且整理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表中所列之基金報酬為不含配息再投入之報酬,故比較基準為台灣50指數。

從表中可以發現,該基金有時勝過指數,有時遜於指數,在近五個年度內,有三個年度的報酬是勝過指數的。

那麼計入配息再投入後的報酬狀況呢? 我同樣整理如下表所示(圖片可點擊放大):

在該基金的費用結構裡面,包括經理費(0.32%)、保管費(0.035%)、指數授權費(0.04%)及其他相關費用,以下列出近五年來的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之變動情形(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就整體的趨勢來看,是有逐漸下降的,介於0.46%-0.5%之間,從2009年到現在,調降了0.02%。

再來是配息的部分,也是投資人會比較關心的地方,該基金是以每年的9月30日,作為收益分配的評價日,以下一樣列出近五年來的配息狀況(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看到近五年來,最高為每股2.2元,最低為每股1.0元,平均為每股1.67元,皆為現金股息。

但是這樣看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無法比較,因為它是一個絕對金額,在不同的股價上,配發相同的股息,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故下方整理了各該年度的現金股息殖利率(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看到,在近五年來,最高為3.85%,最低為1.86%,平均為3.03%。

這裡以除息日的前一交易日之收盤價為計算基礎,主要係因為就理論上而言,該基金會在除息日當天,下修當年度預計配發的股息金額,故以前一日的收盤價為基礎作計算。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作者與元大寶來投信之間無任何利益上之往來,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讀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ETF的財務報告書

之前曾經提過,一份財務報告書,是由哪些部份所組成的,可參考如何閱讀一份經會計師查核簽證過的財務報表-要件如何閱讀一份經會計師查核簽證過的財務報表-構成內容

最近因為收到0050的扣繳憑單,對於配發的股息當中,除了一般所謂的營利所得之外,還多了一個租賃所得,感到相當的疑惑,於是上網找了這份資料,一方面想要從這份財務報告裡面找出答案,另一方面,也讓我對於0050有了更加全面性的瞭解。

(對於想要找尋基金財務報告書的朋友們,可參考這篇文章)

在本報告淨資產變動表裡面,可以看到該ETF主要的收入類別,包括所持有標的股票所配發的現金股利出借有價證券所收取的借券收入、利息收入與其他收入(圖片可點擊放大):


現金股利比較單純,在ETF收到持有標的股票所配發的孳息時,直接認列為現金股利收入(若收到的是股票股利,依照財務會計做法,僅註記股數的增加,沒有認列收入的問題。)

借券收入投資人就比較陌生了,以下摘錄該報告書內,對於有價證券借貸的定義:

有價證券借貸交易係指本基金將所持有之有價證券出借,並由借券人以相同種類數量有價證券返還之行為。

而借券收入,就是當借券人因該行為給付給出借人的費用,對於出借人來說,就直接認列為借券收入。

站在稅的角度,當元大寶來投信將現金股利及借券收入分配給基金持有人(也就是信託財產的受益人)時,除了現金之外,還會順便帶出預扣的稅額,以下摘錄該報告書內,對於所得稅負的說明段(圖片可點擊放大):


而當這兩項收入配發給投資人的時候,將會拆成兩種所得類別,營利所得與租賃所得,兩者在結算申報的時候,都必須併入所得總額中申報繳納所得稅;再來,這兩種所得類別,都有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問題,以下擷取相關租賃所得的解釋令。

財政部710305台財稅第31466
借券收入核屬財產租賃所得應扣繳稅款

"借券人取得之借券收入與融資人取得分享之借券收入,核屬財產租賃所得,貴公司向融券人經收借券收入,於轉付借券人與融資人時,均應依法扣繳所得稅款。"

接下來是費用的部份,在該報告書中,列示相關的費用項目,摘錄如下(圖片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在這一年當中,費用比例最高的是經理費,總共收了將近新台幣3億元,該ETF的經理費為0.32%,按淨資產價值每日計算按月收取,如果你認為這樣的數字很驚人,那麼那些每年收1.5%經理費的主動型基金,應該更無法想像吧?

其次就是一些比率較低的費用,如保管費(0.035%)、指數授權費(0.04%)等等。


後記:這份報告書我反覆看了好幾次,到現在還是有部份內容無法理解,裡面牽涉到很多專有名詞,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自行下載閱讀,相信能讓你們對於基金有更清楚的認識與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