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出去闖,擁抱世界級夢想讀後感


當初是透過臉書粉絲專頁進而知道艾兒莎這個人,精確地來說,是那個標題吸引了我,"放棄22k,蹦跳新加坡!"讓我對於這位年紀輕輕的小女生產生興趣,想知道她在新加坡的生活以及她所經歷的故事。

22K,在台灣是個多麼敏感的字眼,代表著資方的剝削與勞方的無奈,而非常遺憾的,在幾年前的我,22K正是我的第一份薪水。

當時因為剛踏入職場,一心只想著學習,認為就算是只有22K,只要我努力學習,有一天一定能夠擺脫這個連自己都養不活的薪水,但是一年過後,我失望了。

雖然加薪的幅度還不錯,但是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這樣的幅度,要做幾年才能夠領到一個像樣的薪水。

那時候,我開始思考未來的路,老實說,第一份工作的內容是我想要做一輩子的工作,至今我仍然能這樣說,但是現實讓我不得不暫時先離開現有的工作,開始思考我的下一步。

尤其是在我開始尋找工作,投遞履歷時,資方開出來的薪水,讓我真的看不到未來,我曾經跟朋友討論過,為什麼台灣的就業市場會變成這個樣子,不尊重專業、勞資地位極度不平等。

你說我有沒有想過去海外工作,老實說,曾經有,但某些因素的影響,並不允許我這麼做,所以站在我的角度,我只能透過一直學習,來提升我在就業市場的行情,以便取得一份我認為還可以的薪水與工作。

從書中也可以知道,作者艾兒莎現在外表看似光鮮亮麗,但背後所承擔的壓力,是一般人所無法想像與承擔的,一個到外地工作的人,一方面要強迫自己適應不同的文化,一方面為了生活與現實,被迫只能在腦袋裡面思念家鄉的孤獨感,都讓我非常佩服這些踏出國外的人。

另外,在本書裡面,有幾句話確實讓我感到很無奈以及無力,譬如一位新加坡老闆對台灣的評語,"說穿了,台灣人就是太愛學了,想說先學會再致用來達到目的,這就是非常可怕的通病"。

而那位老闆講的,正好是英文這個語言,讓我們試著回想,從我們國中,甚至國小就開始接觸英文,一直到大學畢業,這超過10年的學習,你到底都學了些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在大學畢業後連一些基本的生活對話都還講得勉強,連艾兒莎也在書中承認,她在讀了四年的應用英文系後,踏出國外才發現,以前學的一點都派不上用場,這代表什麼,我不知道,也許只能解釋成我們國家的教育非常失敗。

再來的一句話,更點醒了我,說"我們的薪水平均比你們高出一至兩倍多耶,所以我才不懂你們要怎麼省,才能買房,追求夢想、擁有存款,然後過退休人生啊?"

不得不說,講得一點都沒錯,套用在台灣來說,最明顯的就是那些公務人員,我們國家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一份四萬多塊的薪水,會讓這麼多人想要去考,甚至不惜捨棄自己的生活品質、工作、存款甚至人生,為的是什麼?

先聲明我對於公務人員並沒有偏見,但是我必須說,報考比率實在太高,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這是必須思考的,再來,一份四萬多塊的薪水,是要存多久,才能買得起房子,尤其是以現在的房價來說,動輒就要上千萬元。

還有就是,在台灣很常聽到一句話,就是"你們這一輩的年輕人就是因為怎樣怎樣,才會拿到這麼低的薪水,我們以前可是過得很辛苦的..."。

不客氣地講一句話,時代不一樣了,也許你們以前真的過得很辛苦,但是我覺得這句話對年輕人不公平,我曾經看過一篇新聞,一位精通三國語言的國外碩士,在台灣老闆開出來的薪水只有三萬五。

如果台灣的就業環境再不改善,只會有更多人出走,不要一味的怪罪年輕人,想想你們能夠給他們什麼吧。

最後,在書中其實還有很多有趣且值得思考的議題,這些內容就留給你們慢慢品味吧,相信有很多地方,你會很有感受的,尤其是你還身在台灣工作的人。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探討信託與稅法上之關係

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們有沒有聽過"信託"這個名詞,感覺上好像是個離我們很遙遠的東西,在一般人的既定印象下,常常會覺得好像做信託的,都是一些公司的老闆,或是擁有高資產的個人,才有成立信託的必要與實益。

但是其實,信託不只是這些人的專利,重點在於成立信託的目的、功能與優點,所以以下就簡單介紹信託的概念,並整理一些與信託有關連的稅法規定,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信託的概念、稅法原則性規定與例外規定等。

首先是信託的定義,在信託法第1條就明文規定如下 :

 稱信託者,謂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他處分,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之關係。

由上可知,要構成信託這個法律行為,主要的角色有三,委託人、受託人及受益人,自然人或法人均可擔任這三個角色,再來要注意的是,財產權的移轉與為受益人之利益。

簡單的來說,就是雙方簽訂信託契約,委託人將財產所有權移轉與受託人,使受託人依照約定的目的,為受益人管理財產的關係,就是信託的最基本架構。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思考,為什麼要成立信託,這當中有什麼樣的好處,讓委託人甘願把財產權移轉給別人,這個就必須讀者朋友們來想想看囉。

另外,在信託裡面,分為自益信託與他益信託,區別在於委託人與受益人是否為同一個人,若是,即為自益信託,反之則為他益信託,而這裡所討論的,均指私益信託。

接下來是稅法的規定,整理如下 :

法規
內容
所得稅法
成立時視情況課徵所得稅或贈與稅;所得發生時視情況申報或扣繳【20%】納稅。
土地稅法
以受託人為納稅義務人,自益信託應與委託人合併計算地價總額,他益信託應與受益人合併計算地價總額。
遺產稅
遺囑人死亡或受益人死亡時課徵。
贈與稅
符合視同贈與條件時課徵。
房屋稅
以受託人為納稅義務人。
契稅
他益信託下,於移轉時課徵【6%

最後是例外不課稅的規定,共有所得稅、營業稅、土地增值稅、贈與稅、契稅等等,這時候就必須先了解所謂的信託導管理論。

法規
條文
內容
所得稅
§3-3
信託財產移轉例外不課稅之情形
營業稅
§3-1
信託財產移轉不視為銷售之規定
土地稅
§28-3
信託財產移轉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規定
贈與稅
§5-2
信託財產移轉不視為贈與之規定
契稅
§14-1
信託財產移轉不課徵契稅之規定

簡單的來說,即是將信託制度作為委託人與受益人中間的導管,本身並非課稅主體,故譬如像信託財產在委託人與受託人間、受託人相互間或是受託人與受益人間之流動,並沒有課稅的問題。

當然上述所及,都是一些基本整理,若想要更深入瞭解信託概念的話,還是必須請專業人士進行規劃,才能以發揮其效果。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如果一本書的封面,就大大寫著這一句話,對你來說,會有什麼樣的感覺,當初的我在書局閒晃時,就被這本書的書名與標題吸引,心想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內容又在講些什麼。

一本講述阿德勒思想的書,一個年輕人對世界與自己的不滿意,與一位哲學家的對話,整體上來說,是一本很不錯的書籍,探討的內容也很適合大眾閱讀。

世界對你來說,是個什麼樣的概念,你曾經覺得力不從心,好像不管做什麼事,世界都跟你唱反調,不論是路人,朋友甚至身旁最親近的親人,也許他們只是關心你,不希望你受傷,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你的人生。

有些事情並不會因為別人的提醒而使風險降低,因為這些風險你早就已經知道且衡量過了,有些事情並不會因為失敗而否定自己,因為至少你做了,不帶後悔的做了。

曾經看過一句話,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世界是什麼樣子。

在書中,哲學家的論點一直不被年輕人接受,譬如一開始的決定論與目的論,今天大家會把一些不如意,歸咎於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家境不好,所以才沒辦法出國讀書,因為我曾經受過欺負,所以無法走入人群等等。

這些因為怎樣所以怎樣的想法,背後隱含的意思通常是如果我可以怎樣,就會怎樣,這是一種欺騙自己的想法,因為以目的論的角度來看,今天你要做什麼跟你以前曾經經歷過什麼,一點關係都沒有,重點在於現在,而不是過去。

接下來談論人際關係的部分,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你喜歡自己嗎",若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原因是什麼,相反的,若答案是否定的話,原因又是什麼?

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很多人會感到不快樂,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管是在工作上,家庭上或是生活上的種種,但是書中認為,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人生是自己的。

被稱讚是好事,但是如果你是因為達到某些人的期望而被稱讚的話,那麼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你只是活在別人的期望裡面,你有自己發自內心想做的事嗎,你曾經做過什麼事,讓你感到快樂的嗎,這些都是你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最後,很多人會在一年度的開始擬定年度計畫與展望,但是站在書中的角度來看,似乎又不是那麼的重要,因為重點在於現在,此時此刻,而不是過去或未來。

你當然可以稍微思考一下未來的方向,但是就是因為未來是未知的,所以人生才會有趣,故你應該做的,是認真地活在每一個當下,只要你活好每一個當下,那麼未來與過去的思維就會被打破,因為每個剎那,都會是一個結束。

一本能夠讓你細細品味的好書,只要是人,都會有迷惘,需要別人給予解答,這個時候,不一定要是現實的對話,透過書本,也可以讓你慢慢思考,進而達到你的目的。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你的夢想就是最棒的存錢筒讀後感


艾爾文,是一位我蠻喜歡的理財作家,其部落格文章也是我吸收財經相關知識的題材之一,與一般仿間談論投資的書籍不同的是,其主要的寫作方向集中在理財這個部分,之前曾經分享過他的著作讀後感,下班後賺更多以及從零開始穩穩賺,而這本書是他的第三本著作。

本書的內容主要在強調"存錢"的重要性,曾經聽過一句話,決定你財富的關鍵,並不是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存下了多少錢。

很多收入還不錯的上班族,乍看之下好像很高、很夠用,但實際上卻有大多數人仍然存不到錢,甚至還負債,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也許是賺得多所以花得多,或是長久累積下來的消費習慣不容易改變等等,不管怎樣,重點還是在於本身對於存錢的觀念與目標還不夠清楚。

怎麼說呢,譬如今天有兩個人,一個人在消費習慣上比較沒有節制,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只為了一時的滿足感;而另一個人在買任何一樣東西的時候,都要先考慮很久才下手,平常很少看電影,吃大餐,過著很平凡節儉的生活。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怎麼看待這兩個人,一般人通常會覺得,第一個人比較會享受生活,人生短暫,不應該省這個省那個的,這樣一點意義都沒有,而對於第二個人,就會覺得,到底在省什麼,生活需要過得如此侷限嗎。

但你有沒有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第一個人這樣的消費習慣與態度,可能會為他帶來災難,譬如花錢不懂節制,長期下來不但沒存到錢,反而負債,加深了退休之後的困擾與麻煩,而他真的滿足了嗎,也許有超過一半的消費,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而第二個人,也許他很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與目標,平常過節儉一點的生活,偶爾吃個好一點的大餐,將省下來的錢拿來做他認為最有價值,也最有滿足感的事情,譬如出國自助旅行等等。

結果誰贏了,答案應該很明顯。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薪水那麼少,存那些錢有什麼用,還不是買不起想要的東西,也許在現在,你的確買不起,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存下錢的話,情況會更糟。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想過,我認為最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存下一部分的錢,目的在於緊急預備,因為意外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發生,剩下的部分,就盡量的去投資自己,譬如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學習投資理財等等,都會是對你未來有幫助的。

很多人會因為時間,而放棄某件事,但是別忘了,時間是一把雙面刃,今天你懂得去利用它,它就會回饋給你;反之,若只是一味的浪費,虛度光陰的話,那麼它也會是阻礙你進步的最大障礙。

總而言之,決定權還是在自己身上,建立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剩下的讓時間去累積,自然會有令人滿意的成果,最後作者在書中有提到一個財務優化步驟,值得讀者慢慢思考,譬如備足生活預備金、結清現有負債、存下一定比例的收入以及夢想的規劃與實現等等。

相信這本書會幫助你們改變一些既有的財務壞習慣,讓自己的金錢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2016美國券商年度投入暨回顧

距離上次投入美國券商已經是一年前了,所以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這次投入美國券商的過程與年度績效回顧。

目前我在美國券商這方面,使用的券商是第一理財(Firstrade),投資組合裡面持有四支ETF,分別是VTI、VXUS、BND以及BWX,以最簡單的股票及債券ETF組成全球性的投資組合,持股比例分別為40%、40%、10%、10%。

這次的匯入資金過程有比較趕一點,主要是因為之前沒有先換美元留起來放,導致兌換率在相對高檔的地方,但是因為以長期而言,這些差距應不致影響太大,所以還是照著原先的計畫,換匯後立即匯出。

這次選擇的方式是全額到付,國泰世華這邊收取台幣600元的郵電費,等資金到位之後,隨即依設定好的比例投入資金,進行年度檢視與再平衡等等動作。

在投資組合的績效上面,我們參考美國晨星的資料後整理如下 : 


VTI
VXUS
BND
BWX
報酬
0.36%
-4.19%
0.56%
-6.69%
同類表現
-0.62%
-2.62%
0.5%
-5.44%
相差(註)
0.98%
-1.57%
0.06%
-1.25%
註 : 若為負數,表示落後於同類表現。

由上表中投資人可以發現,在2015年不只股票市場表現不好,連債券市場也一樣,但是對於同時持有股票與債券這種理論上負相關性的資產,還是具有一部份的風險分散效果。

若以我的比例來租略計算的話,我的投資組合在2015年的績效應該會是-2.14%,今年度的配置上面還是暫時沒有要進行調整,也許之後會考慮持有更多不同種類的資產,譬如REIT或是抗通膨債券等等。

最後,還是提醒一下各位投資朋友,若你跟我一樣,是採用指數化投資,並且長期持有以獲取貼近市場報酬的方式的話,千萬不要因為一些因素,例如投入當時的匯率正在高檔,就捨棄或是延宕了你原先的投入計畫,因為如此做的後果,可能會讓你錯過更多市場的漲幅。

比較好的方法,是定期檢視目前的匯率,如果到了你所設定的價格,即使還沒有到投入的時點,還是可以考慮分批買進,以免像這次一樣,將匯率鎖死在相對高點的價格,相對墊高了投資人的投入成本。

剩下的就是選擇好投資組合,並且按照計畫的買進持有,長期下來獲得市場給予我們的回饋,這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