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一個有趣的現象-上漲天數遠大於下跌天數

當投資人在面對市場波動時,常常會想說現在到底是高點還是低點,我到底該做些什麼動作來因應呢?

如果是高點,那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進場,在這段時間裡面,這筆資金要放在什麼地方才能保有一定的購買力呢?

如果是低點,那會不會有更低呢?如果現在不投入,會不會損失機會成本等等疑問。

這邊我做了一個統計,樣本是取自於民國89年到99年這十年之間,指數的報酬及漲跌天數的統計,如下圖所示 : 

年度
指數報酬
上漲天數
下跌天數
漲跌比率
89
-45.88%
217
148
59.45%
90
12.48%
240
125
65.75%
91
-20.49%
225
140
61.64%
92
30.18%
246
119
67.40%
93
1.62%
247
118
67.67%
94
6.59%
242
123
66.30%
95
21.07%
254
111
69.59%
96
7.39%
259
106
70.96%
97
-44.84%
229
136
62.74%
98
74.28%
271
94
74.25%
99
9.32%
251
114
68.77%

 : (指數報酬以每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及最後一個交易日為樣本所計算,不包括股息再投入的部分)

結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上漲天數遠遠大於下跌天數。」我們可以看到,在89及97這兩個年度,都有超過四成的跌幅,剛好這兩年是2000年的網路泡沫及2008年的次級房貸風暴,但是其上漲比率都還有六成左右的水準。

意思是說就算是身處金融風暴的當下,每十天的交易日中,也只會遇到四天下跌,但是整體的報酬卻是如此的難看,這代表著什麼意義?

之前曾經說過,投資人常常自以為能夠預測市場的走向,好讓自己在低點買進,高點賣出。在投資人真的在買低賣高嗎一文中,我以實際的數據,再次證明投資人在做的,是追高殺低,而不是買低賣高。
  
接下來再回到這個例子,為什麼在上漲比率高達六成的交易年度內,會存在如此難看的報酬呢?很簡單,因為下跌往往集中於某些交易日,在這段期間裡面,投資人往往因為過於緊張,擔心帳面上的損失,進而離開市場。

有時候,當你還在猶豫要不要投入的時候,其實市場已悄悄上漲一段時間了。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投資人真的在買低賣高嗎

如何查詢基金的定期定額人數一文內,曾經教導投資人如何上投信投顧公會的網站查詢定期定額人數的統計資料,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在想,假如將定期定額人數跟加權股價指數相互比較,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呢?於是在這邊我做了一個統計,如下圖所示 : 


這張圖表是統計從民國95年到99年的資料,以月為間隔,定期定額人數以投信投顧公會發佈的資料為準,加權股價指數則是以每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資料為樣本,所做出來的一個統計圖表。

從這張表中,投資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兩個資料的走勢大致上呈現同向的變動關係,這代表著什麼呢?

代表的是,投資人確實在作追高殺低的動作。

大家可以看到95年到96年這段期間,台股指數呈現小幅上漲的走勢,而同一時間,定期定額人數也慢慢的增加。接下來是97年一整年,也就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在這一年內,台股指數從8,000多點下殺到4,000點左右,定期定額人數也大幅的下降。最後,由於指數從底部反彈,隨著指數上漲,投資人的信心也恢復,扣款人數也上升。

投資人往往花費很多的時間,想要試圖預測未來的走勢,或是適時的從低點買進,高點賣出,但是由上面的統計圖表,我們可以再次證明,想要準確並且持續的預測市場走勢是不可能的,投資人往往想要買低賣高,但是等著他們的,卻是不如指數的報酬。

因為投資人往往在上漲一段時間後才買進,這叫追高。最後,在下跌的時候賣出持股,損失了降低成本的機會,這叫殺低。

另一方面,投資人往往自以為能夠預測市場走勢,以最近為例,雖然跌破7,000點,但是有些人還是認為低點還沒到,現在投入還太早等等想法。但是這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如果投資人可以知道高低點在哪裡,那麼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時,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損失慘重了。

指數的高低、市場的走向,往往都是事後才看的出來,那些自以為能夠預測走向的投資人,所做出的判斷,就跟上面的圖表一樣,在上漲期間拚命的買進,在下跌時瘋狂的賣出,還自稱是執行停損的策略。

投資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但是有時候簡單反而比較好。透過買進並持有,為投資人帶來的,也許不是大富大貴,但是卻可以讓投資人睡得心安理得,只要獲得指數的報酬,你就贏過超過一半的投資人,你覺得呢?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北濱100追風挑戰賽參賽心得

大可接觸單車是在今年的九月,當時,由於一位朋友的單車要升級有意要出售,於是接手了他的車。這台車是VENZO的RX-1,入手之後,加入了學校的單車社,如果有活動的話就跟著出去練車,先前沒有接觸過公路車,但是當我一騎上去之後,就發現,那是我要的感覺。


在今年的11月27日,有一場北濱100的追風挑戰賽,想以這個比賽當作自己的第一個參賽經驗。於是報名了這場賽事。但是直到比賽當天,才發現已經好久沒有練車了,體力也下降的蠻厲害的。但是這將是自己的第一個里程碑,必當全力以赴。

到了比賽會場,發現好多經驗老道的選手,有些是車隊團體報名,而我則是報名個人部分。但是另一方面又覺得,一兩千名選手一起騎單車,那種感覺實在是很棒。這場比賽是有時間限制的,中間有三個補給站,在早上的七點準時出發,在11點30分之前,要通過檢錄站,否則便喪失參賽資格。全程101.2公里,以北海岸為主軸,對大可來講是一個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比賽。


直到最後的20公里左右,體力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只能以意志力騎車,撐完全程。在賽前我對自己的估計,大約會在6-7小時內到達終點,但是一方面對路線不熟悉,另一方面,大可還沒有嘗試過這個長的騎乘距離,幸好,大會規定最晚抵達時間是八小時內就可以了,也讓我鬆了一口氣。

最後,大可的完賽時間是5小時又53分,算是出乎意料之外。這次的經驗很寶貴,是我的第一次單車比賽,相信經過這次之後,在體力的調配及速度的掌握上,能有更佳的水準。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黑心建商的告白:買屋前不看會哭的17堂課讀後感


這本書的作者是SWAY,曾經在房仲、建築等等不動產相關的行業服務過,對於一些行規非常的瞭解,目前是智邦不動產的版主。(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點選這裡連結)

這一系列的書籍,已經出到第三本了,之前對房地產這一塊領域並沒有多加涉獵,當看完這本書之後,發覺不管做任何事,自己還是要多做些功課,才不會被一些自稱是專家的人佔便宜。

這一系列的書籍共分為三個主題,分別是買屋前不看會哭的17堂課、搞懂中古屋坑錢陷阱的17堂課及買屋簽約前最後救命的17堂課。目前只閱讀到第一本著作,但是卻已經讓我有那種想馬上把其餘兩本著作看完的衝動,內容非常的輕鬆有趣,並沒有提到太多的艱澀的專業用語,就算像我這種什麼都不懂的人,也可以輕鬆的閱讀。

以一般上班族來說,買房子這件事,一輩子可能遇不到幾次,所以事前的了解絕對是必要的。作者在裡面有提到一句話,他說「一般民眾在生活上或是購物時,就算是幾百元的東西,也會想辦法殺價,或是到處去比價,為的就是要用最少的錢,買到相同品質的東西。但是在面對買房子這種動輒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事情時,卻毫不考慮的下手。

讓我想到,國內的基金業跟保險業也有相同的狀況存在。其實這些事情,只要稍微用一點心,做一下功課,就能避開很多不必要的支出。

這本書的主題是環繞在買房子前,必須注意的一些事項。內容簡單可以輕鬆的閱讀,並且學到很多東西。

讓你知道,當行家在看房子時,會注意到的事情有哪些,一些必須堅持的事情有哪些,當你看完你將會發現,原來一般人眼裡所謂的重點,在行家眼裡,根本是不重要的,焦點放錯,就會導致日後許多不必要的糾紛產生。

看完後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如果今天,社會上多幾個像作者這樣的人,那麼我們這些消費者一定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及支出,其實這些人都存在著,譬如研究指數化投資的綠角版主,或是提倡低費用高保障保險的劉鳳和先生。

後記 : 這是作者的臉書專頁,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以自行點選觀看。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如何查詢基金的定期定額人數

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是以定期定額的方式來參與市場,但是大家曾經注意過定期定額人數的變化嗎?大多數投資人都想要買低賣高,但是事實上是,投資人往往在做追高殺低的蠢事而不自知。

我國的投信投顧公會會定期發表定期定額人數的統計及各類型基金的變動情形,首先進入公會的網站首頁,接著點選新聞發佈及基金統計及評論,如下圖所示 : 


接下來可以看到各年度月份的統計資料,以境內基金為主,將檔案打開後,就能看到定期定額人數的統計資料。但是經過測試,有些檔案無法開啟或是重複,若要知道較完整的資訊可能要親自打電話去公會詢問。


另外,到底定額定額人數與台股指數之間存在著什麼有趣的關係呢?投資人是否真的在買低賣高?還是這一切都是錯覺,導因於投資人的過度自信呢?之後會另外寫一篇文章來討論這個有趣的主題。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讀後感


如果今天有一個大學生跟你說,他從幼稚園就開始學會計,到現在已經10幾年了,但是卻連資產增加在借方都不知道時,你會不會覺得他在開玩笑?

你心裡會想著,這種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在現實世界中呢。但是很遺憾的,作者莫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在華爾街工作超過25年,卻連資產配置這個最基本的投資概念都沒有聽過,無非讓人懷疑,金融界專業人士的程度,是否跟一般路人差不多。

這本書的作者是莫瑞,他曾經在華爾街工作超過25年,在離開華爾街後,他進入了一間名叫DFA的投資機構,在那邊他認識了高迪,從那時開始,他才第一次接觸到資產配置的概念。

他說我在一年之中向高迪學到的事,比在華爾街25年學到的還要多。」在那裡面,他領悟到了金融業人士為了獲利不惜犧牲投資人的利益以及向投資人推薦不適合的投資商品及提供不適合的投資建議等等特性

他決定開始擔任財富顧問,並且宣揚被動投資等等理念,但是不幸的是,他被告知罹患了癌症,並且已嚴重惡化,所剩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時,他決定用這最後的一段時間,將他所學到的,想要告訴投資人的事情,寫成一本書,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於是這本書誕生了,作者也於今年過世。

這本書篇幅很短,主軸架構就是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當然包括再平衡的觀念,算是簡單扼要。其實指數化投資,在美國很普遍,但是在台灣,總是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因為投資人自認為能夠選對時機,在最低點時買進,最高點時賣出,取得價差的報酬。

但是事實證明,投資人作的往往是追高殺低,而不是買低賣高。自以為能打敗大盤,卻不知道被打敗的常常是自己。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投資從思考資產配置開始

對於投資人來說,如何以簡單的投資工具,組成一個能夠廣泛分散的投資組合呢?這也是我踏入海外投資之路以來,一直在思考的課題。

對於以美國券商進行投資的朋友們,主要的投入工具有兩個,共同基金跟ETF,這兩個工具各有其優缺點。以共同基金來說,其手續費便宜,且系統可以自動進行投入的動作,而ETF,其總開銷比例較低,在公開市場上可以隨時交易,缺點是進行買賣時,皆須付出手續費。

那投資人到底要以哪種工具進行投入會比較好呢?其實這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是目前來說,會建議投資人以ETF為主要的投入工具。

原因是因為去年發生了一件對投資人來說還蠻重大的事件,那就是美國Vanguard集團停止販售旗下的共同基金給海外投資人這件事,當時對持有其共同基金的投資人來說,造成了蠻大的影響。

每個人的資產配置可能大不相同,有些人會將原物料或貴金屬等等標的納入投資組合裡面,有些人則僅持有最簡單的股票與債券,這時,如何去找尋資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投資人宣言讀後感


這本書是由綠角版主所翻譯的,作者為威廉伯恩斯坦,很巧的是,他跟綠角版主一樣,也是一位醫師。

作者一開始就明確的說明,這本書的內容將著重在風險與報酬的部分,並且作者在書中也一再的強調,想要獲得風險溢酬,就得承擔相對應的風險。風險與報酬常常是一體的兩面,並不可能單獨存在。如果你只想要獲得穩定的報酬,我想定存或國庫劵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在股票市場裡面,運氣成份往往大於技巧,我曾經提過這個概念,而這本書裡面以一個例子來說明,投資人往往存在著過度自信。他說人類是一種會找尋模式的靈長類動物,具有在不存在任何規則的現象中,找到規則的傾向。

這是多麼的諷刺,但是如果你曾經看過有人專注在一條沒有規則的線圖裡面,試圖以一些專有名詞來解釋過去的市場走向時,你就會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種人。況且這都是試圖去解釋過去的歷史現象,是一種看後照鏡投資的方式。

那麼對投資人來說,什麼才是比較適合的投資方式呢?其實很簡單,只要買進並持有廣泛分散的指數,就能打敗大多數的基金經理人。也許這種方式,帶給投資人的是平庸的成績,但是長期下來,卻能得到相當不錯的報酬。

投資這兩個字,雖然常常聽到,但是每個人對它的定義往往大不相同,有人會認為,投資就是要賺大錢,但是如果你去翻閱投資學的教科書,你將會發現,其實投資的本意,只是延後當下的消費,並且希望能夠在未來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罷了。

投資,其實不需要搞得那麼複雜。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如何進行零股買賣

對於想建立台股投資部位卻又沒有足夠現金的朋友們,可以嘗試以零股方式進行投入的動作。以台股指數化投資工具為例,目前流通性最大且較適合的是寶來台灣五十(現已改名為元大台灣五十),這裡分享進行零股買賣時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

首先零股的交易時間跟一般的證券市場不一樣,它是在下午1點40分到2點30分這段時間裡面掛單,於2點30分時進行撮合成交。

至於投資人該以多少價格掛單呢?這邊我分享一個我常用的方式,首先參考這個頁面,點選零股揭示、零股揭示行情 : 


再來就看你要查詢哪個投資標的,它有很多類別可以選擇,以台灣五十為例,就是ETF : 


在這個頁面中,它會列示當日的收盤價格及揭示的買賣價,通常我都是掛賣價買進,雖然價格會比較高,但是基本上都可以成交,可以當作投資人下單的參考依據。

對於每個月只能投入幾千元的小額投資人來說,以零股方式參與市場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但是須注意幾個問題,首先是券商的選擇,對小額投資人來說,券商多收你一塊錢的手續費,你能夠投入市場的,就相對的少了一塊錢,所以在券商方面,我選擇手續費折扣最多的券商-鑫豐證券。

再來是選擇投資標的時,一定要注意這檔個股的流通量,因為近年來,公司都是以配發現金股利的方式將盈餘發給投資人,而不是以股票股利的方式,這將造成市面上流通的股票,大都是以張為單位,而這項資訊將會顯示在上圖中的最右邊,零股成交股數一欄上。

免責聲明 : 文中所提及之證券經紀商,為作者自行比較後之結果,僅作為投資人選擇券商時之參考,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漫步華爾街讀後感-選擇最簡單可行的,別當專家的提款機


上一篇讀後感裡面,曾經提過損失趨避的概念,這個意思是說,投資人在面對盈虧時,損失所帶來的痛苦往往遠大於獲利所帶來的快樂。」而這樣的心理作用,往往會讓投資人做出錯誤的決策,導致不良的後果。

就是因為害怕虧損,導致投資人在面對虧損時,往往視而不見,或是不想去面對,心裡想著,只要沒有賣出,就不算虧。這是一種逃避的心理。如果你仍然對你手中的持股有信心的話,你應該賣出一部分的獲利,因為隨著股價越來越高,風險也會越來越高,你必須賣出一些持股來控制你的風險。

至於虧損的部分,你應該繼續投入,不應該放棄任何能夠攤低成本的機會,當然這些假設的前提是,你並不打算現在退出市場。

我曾經舉例總開銷比例的高低對投資績效的影響程度,基本上市場的報酬就是這樣,別人拿走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少,尤其是被那些自以為是專家,卻無法打敗大盤的人拿走。

大家應該都知道巴菲特這個人,他所信奉的價值投資,為他創造了驚人的財富。但是大家知道嗎?巴菲特曾經在數次的公開場合裡提到,他認為投資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才是最適合投資大眾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個特例。

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懶惰是最佳的投資模式,股票正確的持有期間是永遠。

其實有時候我一直在想,既然這個方法簡單可行,為什麼大多數的投資人反而去選擇高費用的主動型基金呢?也許跟台灣的投資環境有關係吧,為什麼同樣一支基金,台灣的投資人就要多付出一層的費用?

在台灣,投資人往往是被金融機構剝削的一群人,這可能就是我選擇海外投資的主要原因吧。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漫步華爾街讀後感-停利及停損的可行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基金界開始有了停利停損的說法出現,有些人把它認為是一種投資策略,到底這樣的說法,在實際操作上,有沒有用處呢?

先來討論這兩個動作所代表的意思吧。停利,是因為要鎖住獲利,落袋為安。而停損則是為了不讓損失繼續擴大,所執行的一個動作。

在前一陣子,台股因為歐債的關係,普遍瀰漫著一股悲觀的氣氛,當時網路上,關於停損的詢問文章越來越多,為什麼會這樣呢?那通常是因為,投資人在進行投資前,並沒有想清楚,以至於面對虧損時,會有想逃避的想法。

這本書的內容有那麼一句話,「投資人在面對盈虧時,損失所帶來的痛苦往往遠大於獲利所帶來的快樂。」這也就是損失趨避的心理作用。因為投資人害怕,市場會繼續往下跌,使得損失更加的嚴重。

停利也是一樣,投資人害怕市場的反轉,使得帳上獲利變成名副其實的紙上獲利,所以往往採取停利的動作,先拿到真正的現金再說。

到底停利跟停損,在實際操作上可不可行呢?大家可以先想想看,如果這兩個方法確實可行,那代表著什麼?

以停利來說,有用的前提就必須是,在你執行停利這個動作後,市場的確如你所願,下跌了。這樣你所做的這個動作,才有意義。停損也是一樣的道理,停損之所以有意義,前提必須是在你執行這個動作之後,市場仍然繼續下跌,這樣一來,你的動作才有意義,因為你把損失控制住了。

如果你是打算長期投資的人,那麼我想,停利跟停損這兩個動作,對你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你並沒有要離開市場,執行這個動作會讓你賠了夫人又折兵,一來,你產生了額外的交易成本,這個成本會對你的投資績效產生影響,二來,你可能會錯過下一次攤低成本的機會。

如果今天你是個短線投機者,你希望在達成特定獲利後,就落袋為安,退出市場,等待下一次的進場,或是怕損失你無法承受,而設立一個停損點。這時,這兩種方法是否有效可能就取決於,你是否能夠預測接下來的市場走向,很可惜,你並不是上帝。

從各方面來看,停損停利也許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那麼對投資人來說,到底怎樣的方法,才是最適合投資大眾的呢?很簡單,你只要買進並持有廣泛分散的指數,就能夠打敗大多數的專業經理人。

待續...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漫步華爾街讀後感-是運氣還是能力


你曾經聽說過猴子矇眼選股的故事嗎?意思是說,一個矇著眼的猴子,對著華爾街日報投擲飛鏢,所決定出來的投資標的,其日後的表現會跟專業經理人所選出來的一樣。這句話對那些專業經理人來說,想必是莫大的恥辱阿。

他們心裡想著,我可是專家耶,我居然會不如一隻猴子?不要開玩笑了好不好。但是許多研究卻指出,這並不是在開玩笑,因為事實,就是如此。

這其實牽扯到運氣跟能力的問題,你覺得那些檯面上發光發熱的基金經理人,是專家嗎?還是他們只是"剛好"今年績效特別好,所以有機會浮上檯面跟大眾宣揚他的投資心法?許多研究都指出,近年來表現良好的基金,在日後的表現往往不如大盤,甚至更差。

為什麼他們不是專家,卻有機會在理財節目上大談股票經呢?因為要創造話題性,因為要讓投資人認為,只要你也這樣做,你也可以變成專家。

你曾經看過一張紙,上面標明了每一期的樂透號碼,並且依照開出的順序排列下來,成為一張充滿數字的表嗎?你相信有人會特地去買那張紙,然後期望從那些亂數裡面,找出下一期的樂透號碼嗎?這時你心裡應該會想說,不要浪費時間了,這純粹是運氣的問題,還不如多賺點錢多買幾張搞不好還比較有希望呢。

事實上投資人往往在做這樣的蠢事。技術派的投資人,試圖從那些歷史線圖裡面,找出一些規則,來預測未來的股市走向。這不就跟上面講的完全一樣嗎?差別只在於,他們深信那是能力的表現。

運氣跟能力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持續性。例如職棒選手,雖然打球的時候,也會面臨低潮的時期,但是長期來看,表現應該還是具有一定的水準。但是今天,一個名牌上別著證券分析師的人,跟你說他可以預測市場未來的走向時,你覺得可信度高嗎?

書裡面曾經提過這段話,「證券分析師真正注重的,不是他們的預測是否正確,而是是否能讓投資人進出市場,進而成就他們的財富。」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今天他如果真的有能力,為什麼還要工作呢?他只要在股市開盤時,買進個股,賺幾根漲停板,不就好了嗎?

股票市場裡永遠是運氣成分大於能力,一位表現亮眼的基金經理人,並不代表在未來的10年後,一樣擁有這樣的表現。連基金的公開說明書都會寫「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投資人應自行對盈虧負責」了,為什麼總是有那些自以為能夠找出未來市場走向的"大師"呢?

待續...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漫步華爾街讀後感-導讀


這本書在投資界裡面,幾乎是一本必讀的經典書籍,它的第一版是在1996年出版的,直到現在,已經有10幾年的時間了,但是在投資界依然有著一定的地位。

作者是墨基爾教授,他曾經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也在華爾街工作過,所以裡面的一些見解及看法,絕對有它參考的價值。(我曾經撰寫過另一本他的著作-投資的奧義讀後感)

其實很久以前,就已經把這本書列入我的購書清單裡面,但是一直以來,卻都沒有機會讀他。最近花了三天的時間,好好的細讀了這本書,發現裡面有一些很有趣的東西值得探討,所以接下來我會一些有趣且值得討論的主題,慢慢介紹給大家作為參考。

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包含了很多的面向,例如書裡一開始介紹歷史上的一些大泡沫,包含荷蘭的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網際網路泡沫及華爾街的大崩盤。

為什麼作者要介紹這些已經發生的事呢?其實在進行投資之前,適度的了解以前的歷史是怎樣的,有助於投資人在思考投資決策時,有一個判斷的依據。

"當我們在看這些歷史事件時,並不能認為它們不會再發生,而是要想,如果真的發生了,你該怎麼因應。"

對於技術分析跟基本分析,這些專家賺錢的工具,對於獲取高於市場平均報酬是否有用?你想知道為什麼當所有研究都指出,沒有人能夠持續的預測市場的走向時,這些所謂的專家還是能在金融市場上生存嗎?

什麼是風險,你知道你的風險承受度嗎?投資人在進行投資時,會有什麼不理性的行為出現?什麼樣的投資方式及工具對你才是最好的?這些重要的投資概念,在本書裡面全部有專章介紹,當我讀完後,我才明白,這本書果然是有它的價值。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