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高點,那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進場,在這段時間裡面,這筆資金要放在什麼地方才能保有一定的購買力呢?
如果是低點,那會不會有更低呢?如果現在不投入,會不會損失機會成本等等疑問。
這邊我做了一個統計,樣本是取自於民國89年到99年這十年之間,指數的報酬及漲跌天數的統計,如下圖所示 :
年度
|
指數報酬
|
上漲天數
|
下跌天數
|
漲跌比率
|
89
|
-45.88%
|
217
|
148
|
59.45%
|
90
|
12.48%
|
240
|
125
|
65.75%
|
91
|
-20.49%
|
225
|
140
|
61.64%
|
92
|
30.18%
|
246
|
119
|
67.40%
|
93
|
1.62%
|
247
|
118
|
67.67%
|
94
|
6.59%
|
242
|
123
|
66.30%
|
95
|
21.07%
|
254
|
111
|
69.59%
|
96
|
7.39%
|
259
|
106
|
70.96%
|
97
|
-44.84%
|
229
|
136
|
62.74%
|
98
|
74.28%
|
271
|
94
|
74.25%
|
99
|
9.32%
|
251
|
114
|
68.77%
|
結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上漲天數遠遠大於下跌天數。」我們可以看到,在89及97這兩個年度,都有超過四成的跌幅,剛好這兩年是2000年的網路泡沫及2008年的次級房貸風暴,但是其上漲比率都還有六成左右的水準。
意思是說就算是身處金融風暴的當下,每十天的交易日中,也只會遇到四天下跌,但是整體的報酬卻是如此的難看,這代表著什麼意義?
之前曾經說過,投資人常常自以為能夠預測市場的走向,好讓自己在低點買進,高點賣出。在投資人真的在買低賣高嗎一文中,我以實際的數據,再次證明投資人在做的,是追高殺低,而不是買低賣高。
接下來再回到這個例子,為什麼在上漲比率高達六成的交易年度內,會存在如此難看的報酬呢?很簡單,因為下跌往往集中於某些交易日,在這段期間裡面,投資人往往因為過於緊張,擔心帳面上的損失,進而離開市場。
有時候,當你還在猶豫要不要投入的時候,其實市場已悄悄上漲一段時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