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膽小存錢,不如勇敢賺錢讀後感1--不一樣的理財思維
這本書的作者是陳斐娟,曾經擔任過電視台主播,現在則是財經節目的主持人,而這是她的第一本作品。
雖然本身主持財經節目,但是在書裡面,絲毫沒有使用任何艱澀難懂的財經詞彙,她的文字就像在述說一個一個的小故事一樣,藉由這些故事帶出她想要強調的觀點。
在書裡面,她提出了蠻多不一樣的觀點與思維,以下舉出大可較有印象的與大家分享。
譬如她提到一個無痛儲蓄法,整體的概念是說,當消費的時候,一般正常的邏輯應該會先使用小鈔或是零錢,不夠的部分再以大鈔支付。
但她卻持相反的做法,如此做的好處是,可以讓手邊的零錢變多,再加上一般消費者會將零錢視為負擔,故在無形當中,就可以存下較多的零錢,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控制花錢的慾望。
譬如她提到,她沒有使用信用卡的習慣,有的話充其量只是晶片金融卡,簡單的來說就是現金卡,帳戶裡面有現金才可以刷用,這點倒是跟大可一樣。
對她而言,信用卡只是方便,但講白一點',就是預支未來的消費,當然有些人會說,只是晚一個月付錢而已,有差嗎?
這並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是觀念不同罷了,方便? 難道現金卡就不方便嗎?
譬如她提到保險這項金融商品,她說保險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買到的保險有沒有符合需求與缺口,才是保戶真正應該重視的地方,真正應該花心力去瞭解的地方。
在終身險與定期險之間,她選擇了定期險,她認為沒有必要也沒有任何理由,去買一個高保費低保障的商品,說穿了就是機會成本的問題。
以住院醫療險來說,她提到,經統計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過去十年每年平均住院天數不到五天。
這代表什麼? 代表保戶花了那麼多錢,所得到的回饋將遠不如付出,若將其換成相同保障的定期險,然後將多餘的錢拿去投資,是否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這是第一個機會成本。
再來,常見的住院醫療,假設一天理賠三千元好了,代表什麼? 代表你今天住院,保險公司理賠你三千元,你十年後住院,保險公司也理賠你三千元,同樣是三千元,但是因為貨幣有時間價值,十年後的三千元,也許只等同於今天的一千元,也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這是第二個機會成本。
最後,她對於仿間標榜保險與儲蓄或投資混合的商品感到不解,譬如所謂的儲蓄險或是投資型保單,她認為為什麼要把性質不同的東西搞在一起,這樣的組合並不會比較好。
我也曾經提過,保險與儲蓄或投資應該分開,因為這些商品之間,本來性質就完全不同,不可能魚與熊掌兼得,一定會犧牲掉某部分的利益,以儲蓄險為例,保戶獲得的,只是比定存高一點點的報酬,但犧牲掉的,卻是對你來說,更重要的保障。
待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