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讀後感


這本書印象中是在幾年前買進來的,當時還是學生,看了之後其實沒有太多的感覺,幾年後的今天,我再度拿起這本書,而我,已經是一個有兩年工作經驗的社會新鮮人了。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相信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詳,內容其實主要講的就是,"延遲享樂"。

其實這個跟投資理財的概念很像,當你每個月預留工作所得的一定比例,投入市場進行投資,目的無非就是希望,今天省下了這筆錢,能在未來發揮更大的效用,且帶來更大的滿足感,這就是標準延遲享樂的例子。

建立在這個架構之下,長期投資必然是前提, 如果今天,你只打算在短期內透過市場獲取利益,那麼代表的不是延遲享樂,而是想要立即的回饋,也就是書裡面所提到的,速食主義。

每個人都想要在短期之內,享受成果,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付出過努力,哪來的回饋,也許你今天因為條件比別人好,起跑點在別人前面,但是這並不代表,你可以較快到達終點。

我大學一開始讀的是理科,後來轉考商科,如果你問我,對於這樣的改變,我有沒有曾經後悔過。

我會說,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很徬徨,因為我觀察到,再繼續下去,發展性真的有限,我必須想辦法,讓自己跳脫出來。

現在,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擬定了未來的目標,雖然礙於現實因素,這個目標可能永遠沒有實現的一天,但是人最怕的就是失去努力的目標,當這天來臨的時候,你將不知道為何而戰,為何而活。

"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踐的價值。"

書裡面提到一個概念,也迫使我開始思考,它說,好好想想自己未來的目標是什麼,為了這個目標,你有辦法做些什麼,來達成它。

這是本很薄的書,大約1-2個小時就可以翻完,但每看完一遍,就會有不一樣的啟發。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 稅務 ] 談柯文哲醫師涉及贈與或借貸之爭議

前一陣子的新聞,報導著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醫師,被立法委員蔡正元質疑名下之不動產,有逃漏贈與稅的問題,故本篇文章單就問題點進行分析,無涉及任何立場。

首先,先簡述一下個案事實,茲擷取網路資訊如下:

蔡正元檢舉柯文哲逃漏稅 柯爸:是借貸,沒贈與問題--2014/8/18 三立新聞

柯文哲自爆自己雙薪家庭買不起台北的房子,現在住的信義路房子還是先跟爸爸借1,000萬,到現在都尚未還清,引發連勝文的競選總幹事蔡正元質疑,這樣已經構成「贈與」,柯文哲恐怕有逃漏稅之嫌,向國稅局舉發柯文哲逃漏稅,不過柯文哲的父親也證實,柯文哲連2年都有匯利息給他,沒有贈與問題!

蔡正元:「那1,000萬元在稅法的認定上應該是屬於贈與,而不是所謂的借貸,正式的來檢舉柯文哲先生有涉嫌逃漏稅贈與稅的事宜。」

律師:「提供一些比方借款的單據,或因問借款的原因而衍生相關的文件指本可以確認說,柯文哲先生與父母親是單純的借貸關係的話,就無從認定他是贈與。」

簡單的來說,當初柯文哲醫師購買房子的時候,先向父親借錢來當頭期款,加上在媒體上談話時,說出沒有打算償還此筆借款的話語,遂引發質疑,到底有沒有贈與問題存在。

在新聞稿裡面,柯醫師針對立委所提出的質疑,也反駁說,針對這筆借款,每年都有支付利息給父親,不算是贈與,應該算是借貸,所以沒有漏稅問題。

以下茲就兩種情形進行討論,至於在個案裡面,到底是贈與還是借貸,在所不問。

(一) 視為贈與--

假設國稅局認定是贈與關係,就涉及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在遺產及贈與稅法裡面,有幾條規定,茲列舉如下表:

涉及問題
個案事實
法條援引(遺贈法)
視同贈與
以本例而言,就是新台幣1,000萬元
第五條第一項第三款
納稅義務人、免稅額及稅率
以本例而言,就是柯爸爸220萬元及10%
第七條、第二十二條及第十九條
申報期限
以本例而言,因已超過免稅額度,故應在行為發生後三十日內要申報
第二十四條
未申報之處罰
依規定,應補稅外加二倍以下罰鍰
第四十四條

那麼在什麼情形下,可以免除贈與的問題呢?

如果今天是透過附有負擔的贈與,也許就可以避掉此問題。依規定,贈與是以贈與時的時價為準,標的物為不動產時,土地以公告土地現值或評定標準價格為準;房屋以評定標準價格為準。

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換個方式,是由柯爸爸透過贈與的方式,將房產贈與給柯醫師,同時附有負擔,以本例而言,就是房屋的貸款,只要負擔部分大於贈與價值的話,相扣之後等於沒有任何贈與,房產一樣是柯醫師的,後續貸款一樣是由柯醫師支付,但不一樣的是,贈與的爭議消失了

相關規定在遺產及贈與稅法第二十一條,如下:

"贈與附有負擔者,由受贈人負擔部分應自贈與額中扣除。"


結論:

一般而言,醫師算是相對來說收入較高的一群人,所以即使是信義路的房子,通常不會引起國稅局的注意,但如果今天,一位每年申報5%最低所得稅率的人,突然間擁有一間信義路的房產,也許就足以引起國稅局的行動了。


(二) 視為借貸--

假設國稅局認定此筆借款非贈與性質而是借貸關係的話,會涉及到的問題是,這筆利息,到底有沒有申報在柯爸爸的年度所得裡面。

在國稅局的新聞稿裡面,指出曾經查獲納稅義務人因漏報私人間借貸之利息所得,而被補稅及加計罰鍰,茲擷取相關資訊如下:

人借貸收取利息,須申報個人綜所稅

私下借錢給別人,又收取利息,雖然沒有扣繳憑單,但還是得在個人綜所稅中誠實申報,否則就是逃漏稅,除了要補稅之外,還要加罰所漏稅額2倍以下罰鍰。國稅局表示,有時是因納稅義務人不知情,但有時卻是以為國稅局查不到私人借貸賺取利息的證據。

南區國稅局指出,日前查核個人大額現金存提時,發現有納稅義務人的存款帳戶,有鉅額異常資金移轉,經過深入追查,發現陸續將自有資金轉到其他人的帳戶裡,金額高達5,700萬,經過詢問,納稅義務人坦承是借給別人的錢,並且還收取了高額利息共500萬。

不過,這500萬的利息收入,並沒有在綜所稅中誠實申報利息所得,因此國稅局除了按照實際收取期間,分別歸課這名納稅義務人95年及96年度綜所稅之外,並裁處了0.5倍的罰鍰。國稅局透露,這名納稅義務人適用稅率是40%,所以漏報所得的代價頗高。

南區國稅局表示,個人間因為借貸所給付的利息,依稅法是不必辦理扣繳手續,所以民眾往往誤以為稅捐稽徵機關沒有扣繳憑單可以勾稽,就不會被查獲,因此並未把私人間借貸所賺取的利息,併入綜所稅申報,而事實上,有扣繳憑單只是比較好查而已,稽徵機關還是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查核,通常是在「個案查個案」時另外查獲。

除了漏報借貸利息收入會被查到之外,國稅局還發現,民眾還會短漏報取自個人的租金收入、執行業務收入,以及獨資資本主或合夥組織合夥人的營利所得等不需辦理扣繳的所得。

依本例而言,柯醫師已經明確指出,所給付之資金係屬利息性質,所以正確的來說,柯爸爸應該將這筆利息收入併入年度所得當中課稅,加上這是屬於私人間借貸所產生之利息,並非取自金融機構,故沒有每年27萬元扣除額的適用,應該全數屬於應稅所得。

那麼在什麼情形下,可以免除利息收入應申報的問題呢?

如果今天柯醫師與柯爸爸兩人,在借貸行為發生時,事先約定先清償本金,後抵充利息的話,原則上就沒有利息收入的問題。

相關規定在民法第三百二十三條,如下:

"清償人所提出之給付,應先抵充費用,次充利息,次充原本。"



結論:

就私人間借貸而言,其實在我們身邊常常發生,而且說實在話,難道民眾都有申報嗎?在新聞稿裡面,之所以會被查獲,主要的原因是金額過於龐大且頻繁,而且就像內容所及,通常是在個案查個案的時候,才有可能被查獲。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外面租房子,難道房東都有誠實申報租金所得嗎?通常都是透過房客將租金列為所得稅的扣除項目,再勾稽到房東身上,才會有這個問題產生。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內容涉及主觀判斷與分析,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亦不作為任何稅務之指引,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 稅務 ] 個人提供身份證明文件供營利事業虛報薪資

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碰過類似的經驗,明明沒有在任何公司或是機構任職,但是卻收到所得扣繳憑單,北區國稅局日前查獲一件類似的案例,茲摘錄內容如下:

借人頭虛報薪資 最重判三年--2014/8/19 經濟日報

為了小利或賣人情,借人頭讓公司虛報薪資,恐遭國稅局認定為使用詐術逃漏稅而移送法辦,最高刑責可判處三年;台北國稅局提醒,民眾不可不慎。

台北國稅局舉例,這類情形特別容易發生在家族事業,負責人可能找未在公司任職、領薪水的親戚或熟識的鄰居當人頭,虛報薪資費用,以增加公司的薪資支出成本,在計算營所稅時,可減除更多成本進項,以少繳營所稅。

但台北國稅局副局長王玠琛提醒,借人頭虛報薪水看似小事,實則卻會惹來刑事案件的麻煩。

曾查核到一案例,有公司負責人在2006年到2009年間,找了並未在公司任職的友人當人頭,供公司報支薪水並製作各類所得扣繳暨免扣繳憑單,以逃漏營所稅,總計32萬元。

稅局發現後,以逃漏及協助逃漏營所稅名義,將公司及友人送辦,出借人頭的友人遭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可易科罰金24萬元;逃漏營所稅公司也遭補稅32萬元,並加罰一倍罰鍰32萬元,負責人也面臨刑責。

在這個案例當中,首先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民眾願意提供自己的身分證明文件,讓公司列報薪資費用,來規避營利事業所得稅?

當然最單純的情況是,這位民眾可能跟公司的內部人員熟識,於是出具個人的身分證明文件給公司,但是這也是最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該公司列報這位民眾的薪資費用,申報給國稅局,到了五月報稅的時候,自然就多了這筆應稅的薪資,簡單來說,不會有人白白送錢給別人。

那麼另一種情況,我覺得應該是基於互助的立場,怎麼說呢?

以一般民眾的所得狀況為例,大多數的稅率都落在5%或12%,而公司的所得稅則為單一稅率17%,這中間的稅差,就是公司可以利用的空間,以下列示的是103年綜合所得稅的稅率結構(圖片可點擊放大):


表中的金額是指所得淨額,也就是扣繳憑單的金額,減除免稅額及各項扣除額後的餘額。

我們來假想一個例子,假設民眾甲提供自己的身分證明文件給A公司申報薪資費用,金額為每月五萬元(為了保守起見,假設無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可以適用)。

在這個例子裡面,民眾甲會因為這項行為,而多了60萬元的薪資所得,假設適用的稅率為12%,算出來的所得稅是七萬二(600,000 x 12%),這是民眾甲所承受的代價。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公司這邊,同樣地,公司會因為多了這些薪資費用,而省掉十萬兩千元的所得稅(600,000 x 17%)。

而這中間5%的稅差,就是公司可以好好利用的地方。

譬如該公司與民眾甲事先約定好,只要你讓我報薪資,雖然你會因為這樣多繳納所得稅,但是不用擔心,多負擔的所得稅我會補給你,額外還給你獎金,對你來說等於是零成本的投資,而我也可以省掉公司的所得稅,多好。

所以以本例而言,只要公司所謂的獎金在三萬元(10,2000 - 72,000)以內,整體來說對公司就是有利的。

那在國稅局的案例中,會被查獲主要是因為被人檢舉,而該民眾因此涉嫌幫助逃漏稅,被處以八個月的有期徒刑;而公司部份則可能被依虛列費用處以所得稅法第110條的處罰。


免責聲明:本部落格所提供之資訊,為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內容涉及主觀判斷與分析,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亦不作為任何稅務之指引,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公司的品格讀後感--本業副業,孰輕孰重


在案例15,"政治利益與股東利益,孰者為重?"裡面,提到關於本業與經營本業以外(副業)之間的問題,裡面有提到中鋼這間上市櫃公司。

其成立於1971年,一開始是一間民營公司,後來因為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後,政府透過多次釋股,目前已成為民營公司,但是在其股東結構裡面,第一大持股仍為政府組織--經濟部,持股超過20%,對中鋼營運仍具有重大影響力。

所以雖然中鋼形式上已轉為民營公司,但經濟實質上,還是具有公營的性質,也因為這樣,有時候無法完全獨立於政府,以作出適當的決策。

當中提到,說中鋼一開始在國際鋼鐵業裡面,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排名相當的前面,在國際上可說是相當有競爭力的,但是隨著事業版圖越來越大的同時,排名卻愈趨下滑,主要的原因在於,轉投資事業太多,從一開始轉投資鋼鐵相關產業,到後來甚至投資與本業絲毫不相干的產業,且很多是為了配合政府的政策而作。

"產業巨人葬送競爭力",標題相當的聳動與震撼,當一間公司為了擴展事業版圖的同時,發覺已無法兼顧到本業的時候,就是身為管理者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這樣下去,對企業來說,機會成本是否過於龐大甚至無法負擔。

當然就現狀來說,還是很難擺脫這樣的束縛,畢竟政府的力量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如果今天,因為決策的不獨立,致損害到股東的利益,那麼身為投資人的我們,是否只能處於被動的角色,乖乖的認賠了事,完全沒有反抗的能力。

因為資訊的不對稱,投資人往往無法得知企業內部最真實的情況,只能透過公開的資訊,來推測公司的營運狀況,或者只能期許公司的管理者,能站在出資人(股東)的立場,好好經營,以求帶給股東最大的利益。

書裡面還有提到蠻多有趣的例子,值得讀者細細品味,這邊就不一一贅述,當中也不乏很多專業的論述,譬如企業透過集團公司的交叉持股,以少數的持有股權,實質控制公司的經營權、透過反向收購來借殼上市、庫藏股制度及法人董事代表、企業掏空手法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題。

整體來說,能寫出這本書的作者,功力相當的深厚,對於想瞭解國內上市櫃公司的讀者朋友們,相當值得推薦給您們。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公司的品格讀後感--嚴重的利益衝突


這本書是由李華驎及鄭佳綾所共同撰寫而成,一開始作者在序中提到,大多數的財經作品,都不是經手作者本人,整本書裡頭,只有序的部份,才真正出自作者文筆。

這相當的有趣,姑且不論是真是假,不過一本書從開始撰寫到完成,的確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參考很多資料,所以我常常說,讀者只需要花個幾百塊錢,就可以閱讀到作者耗費多時所寫出來的作品,是非常值得的一項投資。

"22個案例,了解公司治理和上市櫃公司的財務陷阱。"

這是這本書的副標題,顧名思義,內容主要講的就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總共有22個案例,由於對象是國內的大型企業,所以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能夠感同身受,也能夠透過這本書,對這些上市櫃公司的所作所為,有一點點的認識。

案例2裡面提到"高階主管獎酬計劃是激勵還是誘惑?",內容提到前宏碁總經理蘭奇,這位傳奇的經理人,對宏碁的貢獻可說是相當的大,但是到後來,還是因為過度重視短期績效,大量削減研發支出,進而對宏碁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

表現良好給予獎勵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只是為了短期的績效表現,而忽略後期所產生的影響,那麼這項行為是否妥當就有待討論了。

就像案例裡面所講的一樣,如果僅是為了個人的利益(獎酬),而忽略了整體的發展,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應該被斥責。

當初在閱讀這部份的時候,腦袋裡面浮現的畫面就是,"某投信經理人,藉職務之便,謀取私利,損害投資大眾的權益。"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前幾年所發生的盈正案,當投信的經理人,透過職務之便謀取龐大利益的時候,有想過這些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付出勞力所賺來的錢嗎? 一點也沒有。

可見人心險惡,只要存在著利益衝突,就沒有正義的一天。

投資人或是勞工,辛辛苦苦把賺來的錢,投入金融商品或是勞退基金裡面,目的無非就是希望藉由這些專業人士,讓這些錢在一定的風險範圍內,能夠有合理成長的空間,同時我們也願意付出一點費用。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再看到的是,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藉職務之便,中飽私囊的行為,講好聽一點,是違反了職業道德,講直接一點,這些行為令人不齒。

看過那麼多個案例,難道投資人還不明白,他們真正的專業在哪裡嗎?


待續...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越不被看好,越要做到最好讀後感


這本書的書名"越不被看好,越要做到最好。"

從小到大,你是否曾經被質疑過呢?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上,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只要從你口中說出來,得到的回應總會是,"你做不來啦"或是"你以為那個很簡單喔,不要作夢了"。

是呀,就是因為在作夢,才會說出那種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還記得知名作家九把刀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踐的價值。"

書裡面有很多小故事,我想,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妨花個幾分鐘,看個幾篇,或許就能夠讓你找回失去的熱誠與曾經立下的初衷。

對我來說,裡面有幾個我認為還不錯的觀念,在此分享給各位讀者朋友。

你是否曾經苦惱過,在這種低薪的環境下,我應該做些什麼,才可以改善現有的狀況呢?

書裡面提到一個小故事,它說:

從前有一個電腦駭客,因為覬覦瑞士的社會福利制度,於是想要透過入侵當地的戶政系統,將他剛出生的兒子登錄在該國的資料裡面。

於是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終於有一天,他成功的入侵了瑞士的戶政系統,在登打基本資料的同時,他將"財產總額"一欄,輸入了二十六萬美元。

殊不知這樣的舉動,引來當地國的質疑,進而將他以駭客之名逮捕。

後來發現,在瑞士的制度裡面,剛出生的嬰兒,怎麼可能名下會有財產,所以當地的人們,習慣在財產欄打上"時間",因為他們認為,對他來說,他什麼都沒有,只有時間。

這則故事要告訴我們的是,時間的重要性。

如果你是那種,口頭上一直抱怨,為什麼我的薪水這麼低,甚至怨嘆這個世界不公平的同時,卻不願意多付出一點時間,來增進專業能力,降低取代性的時候,那麼你再怎麼抱怨,事情還是那樣,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這個與書裡面的一句話不謀而合,"金錢只是成功的附屬品"。

也許很不真實,但是在以前,我就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當時的我想法很簡單,"也許我現在的薪水連一個加油站的工讀生都比不上,但是只要時間一到,一切都會不一樣。"

你是否曾經,對任何行業都感興趣,每種行業都想碰一點呢?

書裡面提到,"人的一生,只要負責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好。"套用在工作上面,我很認同這句話。

因為最近有人跟我說,你薪水才這樣,要不要考慮轉換職業,或是兼職其他行業呢?

對於這樣的說法,我還是很難接受,因為我的目標很明確,我希望把這件事情做好,就夠了,也許,任何的決定,都是事後回頭看才知道是不是對的,但是如果你一直處在猶豫不決的狀況下,無形之中你會浪費會很多時間,到最後,可能連一件事情都做不好。

所以,如果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已經很清楚,自己要的未來是什麼的時候,不要猶豫,持續下去做就對了,在這過程中,一定會有很殘酷的考驗等著你,那是正常的,在這個時候,不仿問問自己:

"當初是為了什麼而堅持到現在的,現在就放棄,會不會太可惜了。"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你還在努力省錢來投資理財嗎讀後感--男女投資大不同


如果有人跟你說,"經研究,女性的投資績效,長期下來較男性為佳。"

聽到這句話的你,肚子裡面一定有滿腹的不平與委屈,甚至腦筋裡面充斥著以下用語(當然前提是,你是男性):

"這是什麼鳥研究,根本就不準,看看住我家隔壁的阿姨就知道了,平常也沒怎麼在碰金融商品,或是翻翻理財雜誌,怎麼可能她的績效會比我好?"

不過說真的,對於這樣的研究結論,我認為套用在現實生活中,可信度的確不低,為什麼呢?

就拿你家隔壁的阿姨舉例好了,沒錯,也許他知道的比你少很多,她沒什麼在關注金融商品,沒什麼在看理財雜誌,更不知道最近市面上熱門的基金類別是什麼,但是,也許她只是一位指數化投資人,平常認真的工作、同時享受生活,時間到了就把資金投入市場,如此罷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別騙人了,如果投資那麼簡單,那為什麼一直以來,賠錢的比例總是占多數?

對於這樣的疑問,我會拆成兩個部份來回應,首先,我從來沒有說過,靠著買進持有,從事指數化投資,長期下來就一定會賺錢,請不要擴大解釋;再來,就是有人把投資想得太複雜了,以為所謂的投資,就是要汲汲營營,專研各種財經資訊,認為這樣,才叫做一位稱職的投資人,因為俗話說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殊不知,這樣的投資人,往往沒有考慮到的是,有些東西,是無法解釋的,也無法用正常邏輯去驗證它,我想,投資就是其中一種。如果花越多時間,市場就會給你越多回報,那麼就不會有人那麼辛苦的工作,只為了那份微薄的薪水。

另外,伴隨而來的,是無法計算的時間成本,而當你投入研究的時間,比得到的回饋多出很多的時候,你就應該考慮,如果把這些時間,拿來做其他的事情,譬如專業上的進修,甚至出國旅行增廣見聞,對你的幫助是不是會更大?

書裡面也提到一個常常聽到的心理學用語,也就是過度自信。

沒錯,人都是有自尊的,沒有人會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但是有時候,學著低頭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尤其是面對投資的時候。

因為過度自信,所帶來的就是進出次數頻繁,週轉率高,隨之而來的,就是績效的落後,與不必要的費用支出。

記得,當下次有人用很專業的口吻問你說,你會投資期貨或選擇權這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嗎?

你什麼都不用做,只需要默默的回應他:

"好像有聽過,但是我不會投資它,因為我很笨,我只是個指數化投資人而已。"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你還在努力省錢來投資理財嗎讀後感--難以改變的現實


"最近股市好像不錯,我手邊有一些資金,想進行投資,有什麼好的建議或是投資標的嗎?"

通常聽到這種說法,我的內心反而會感到恐懼,一個從來不會碰相關領域的人士,突然想要進行投資,代表什麼呢?

還記得擦鞋童理論嗎,當你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開始進行投資,或是開始談論最近哪種類別的投資比較熱門的時候,代表,該是你考慮離場的時候了。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會先問他們說,是什麼因素讓你突然想投資呢?

然後我會將我的經驗與他們分享,對我來說,投資就跟學任何東西都一樣,我很注重所謂的基本功,也就是一些基本的財務知識與概念,理由很簡單,當你的投資基本功越來越扎實的時候,你自然有辦法去判斷及思考,到底哪些是你要的,哪些不是。

譬如對我來說,我不喜歡時時刻刻盯著股市,一來我覺得這樣壓力很大,反而無法專心在該專心的地方上面;二來我覺得對我來說沒有必要,今天大盤漲兩百點,或跌兩百點,對我來說都一樣,我要做的只是找一個值得投入的標的,然後把資金放進去,隨著時間的經過,讓這筆錢,能夠維持相同的購買力水準,甚至有增值的空間。

當然結果也許是,比放在定存裡面還糟,簡單的來說,就是本金的損失。

但是不管是投資也好,其他的事情也好,本來就存在著風險,而這種風險,並不會因為你投入股市、債市或是定存,而有所改變。

今天你投入股市,你的風險就是本金的損及,今天你投入債市或定存,風險就是實質購買力的下降。

當然談到後來,我會建議他購買台灣的ETF,譬如元大寶來台灣50ETF。

可惜的是,隔了一陣子之後,大多數的人還是會投入個股,原因是他們"聽說"有方法可以獲得不錯的報酬,而且是經過驗證的。

好吧,驗證過的方法,可靠性應該相對較高吧?!

或許是這樣,或許不是,但不管怎麼樣,你都該對此行為負責。

不過有句話我覺得講的蠻不錯的,它說"只有在退潮的時候,才真正看得出來誰在裸泳。"

換句話說,只有在股市遭受巨大下跌的時候(譬如2000年的科技泡沫,或是2008年的次級房貸),才知道,到底誰是對的。

這也是投資人最麻煩的時候,因為看著投資組合的損失,內心的煎熬,會讓他們頓時拋開之前所有的論點,一切看好的前景,而這背後支持他們的理由,就是雜誌所倡導的停損。

如果你可以跳脫出來看,你將會發現,在股市上漲的時候,總是有辦法擠出理由來證明,現在是投資的大好時機,反之亦是如此。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