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定期定額買進-頻率比較

有購買基金的投資人,一定都聽過定期定額這個名詞,你去銀行申購基金的時候,理專會跟你說,買基金其實不難,只要選定一個市場,並且定期定額投入,長期下來,都會有不錯的獲利。

但是在定期定額這個投資方法下,其實隱含著兩個迷思。

第一個是,定期定額一定會賺錢。為什麼呢?因為從來沒有人說過,定期定額長期下來一定賺錢,定期定額只是一個成本分攤的簡單道理。

第二個是,投資人對定期定額的定義,是每個月投入固定的金額。事實上是,只要是定期投入固定的金額,都叫定期定額,並不是只有每個月投入才叫定期定額。

那到底投入頻率的改變,對投資績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是否真的每個月投入會比每季投入或是每半年投入好呢?這邊我以台灣五十為例作了一個統計,如下圖所示 : 

投入方式
每月
每季
每半年
交易日數
60
20
10
平均成本
53.504
53.946
53.703
報酬率
14.76%
13.82%
14.33%

 : 樣本為民國95年到99年這五年間的資料,擷取所計算期間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為準,不考慮股息再投入所造成的影響。

在這張表中,統計期間為民國95年到99年,台灣五十每日收盤價。分別統計每月、每季及每半年買進該標的所造成的成果。

我們可以看到,表現最好的是每月買進,最差的是每季買進,這代表著什麼呢?代表著,並不是買進頻率越高,績效表現就越良好。績效的好壞,同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以定期定額方式投入市場,可以保證的,只是成本的分攤效果,而不是績效表現的結果。"

整體來說,投入的頻率跟績效的表現,是沒有關係的。投資人往往認為,投入頻率越高,績效表現越良好,但是事實上,應該是說投入頻率越高,分攤效果越顯著,但是績效表現如何,還要看所在市場來決定。

定期定額不能保證績效的好壞,但是它可以保證你投入的頻率越高,成本就越高,績效相對來說,就會越不好。

免責聲明 : 本文以台灣五十為例舉例說明,並無任何推介之意思,作者與元大投信之間無任何利益上之往來,亦不作為任何投資上之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之責任。

4 則留言:

  1. 我來表達一點其它的意見,其實,很多人都將定期定額的定期是以時間軸來看,這是一個迷思,我太多朋友相信雜誌講的那一套,到後來,都將基金停掉,因為他們投資了好幾年,甚至高達十年下來,買基金都沒賺到錢,反而賠了不少錢,我相信賺到錢的都是基金的經理人.

    最後,我提出一個自已的論點,我認為所謂的定期應該是指價格上的低點,以台股來說,應該在每半年或一年的相對低點買入,之後,在相對的高點賣出,這樣才能在波段上獲利.

    回覆刪除
  2. 感謝匿名的分享。

    其實基金績效的好壞,除了受到經理人表現的影響之外,投資人的情緒也占了很大的部分,有時候,停利停損這些看似可行的策略,在某些狀況下是不適用的,就像你講的一樣,贏家往往都是資產管理業者,因為不論基金表現如何,他的收入只會一直增加,基金不好,大不了解散清算,再視當時的熱門類別成立新基金繼續騙錢罷了。

    另外對於你的論點,我的看法是,在當下,高低點的判斷有時候並不是那麼的容易,大多是回頭看的結果,所以我還是比較傾向定期買進並持有的方式。不知道你對於高低點的判斷基準是什麼?期待你的分享,謝謝你的支持^^

    回覆刪除
  3. 被套的不都以為自己買在低點嗎...

    回覆刪除
  4. 感謝Unknown的分享。

    這其實跟財務心理學裡面的過度自信有關,也是許多投資理財書籍裡面會提到的概念。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