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從零開始穩穩賺讀後感—艾爾文談基金


接下來,作者談的投資工具,是一般投資人最為熟知也常用的基金。

常常聽到大家講基金基金,其實全名叫做共同基金(Mutual Fund),大家會想,不是都一樣嗎? 有什麼差別。

沒錯,兩者是一樣的東西,但是很多人在投資基金之前,都忽略了基金設立的初衷,基金顧名思義,就是集合眾人的錢,交由專業人士來管理,透過支付對價來獲取市場的報酬。

這很重要嗎? 也許定義一點也不重要,但這背後衍生出的意義卻不然,很多投資陷阱就是由此而生。

這邊作者主要分為幾個面向來探討,包括如何挑選基金,常見的基金迷思與該注意的事項等等。

首先,如何挑選基金,對於大多數的投資人而言,全球型的股票與債券基金應是首選,主要原因在於在投資市場裡面,幾乎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測未來,在這樣的前提下,選擇一個長期趨勢往上的全球型基金,既可以分散投資,也能夠平衡配置,應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再來,你一定有聽過停利與停損,簡單來說,就是在持有標的上漲到一定程度,先行獲利以求落袋為安;反之,就是在標的虧損超過可容忍範圍後,退出市場將損失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的方法。

但是真的需要停利或停損嗎? 作者提到一個重點,是否停利或停損的判斷標準,在於持有的標的,如果你持有的是範圍小,短期波動較劇烈的標的,那麼停利與停損或許才有那麼一點作用,否則,停利停損的後果可能比什麼都不做還慘,理由很簡單,其實就是賭。

停利的投資人心裡頭賭的是,最好落袋為安後,標的立即下跌,這樣的停利才有實質的意義,反之亦然。

但是別忘了,持有範圍大的標的,才是長期穩定獲利的不二法則,所以這兩種策略,只適用在短期進出市場,不適合長期持有的投資人。

那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關注投資標的怎麼辦呢? 很簡單,只要買進範圍大的全球型投資工具,然後長期持有就可以了。

最後談到參與市場的方式,也就是投資人所熟知的定期定額或單筆投入,這兩種方法並沒有一定的好壞,要視市場的狀況而定。

譬如在波動頻繁的市場裡頭,定期定額買進具有均攤的好處,也就是平均投資成本的概念,但是前提是長期趨勢往上的市場才有其實益,否則也只是越攤越平而已。

總而言之,投資人只要選擇一個你認為長期下來趨勢往上的市場,並且買進追蹤該市場指數的基金,然後長期持有它,自然而然就能夠享受該市場所帶來的回饋。


待續...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從零開始穩穩賺讀後感—投資前,先學會蹲馬步

這本書的作者艾爾文,是一位我蠻喜歡的部落格主,其文章主要著重在理財這一塊,之前也曾經寫過他的第一本創作,下班後賺更多讀後感

不知道你對投資的看法是什麼呢? 又為什麼想要投資? 追逐流行嗎? 還是你已經意識到,在現代社會裡面,按兵不動已經不是一種好的方法了。

針對這個問題,我相信九成的人都會說,廢話,現在銀行的利率低物價高,前放著不投資,隨著時間的經過,只會越變越薄。

沒錯,但是如果單純因為這樣,就魯莽的將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投入市場當中,恐怕變薄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這就是本書裡面所講的,不該為了投資而投資。

你要知道,當你想要把這筆錢,丟入市場的時候,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了?

怎麼說呢? 意思就是說,你已經具備基礎的投資知識了嗎? 你選擇的工具所帶來的風險,是你能夠忍受的嗎? 如果不是,那跟賭博有什麼不一樣,只是運氣的問題而已。

古時候拜師練武功的時候,最注重的就是基本功,套用在投資世界上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當你慢慢閱讀相關投資理財書籍,或是從網路上汲取相關理財知識的時候,你已經開始為投資準備了。

有人會覺得,如果沒有真正投入市場,好像得不到那種投資的感覺,但是你要知道,衝動投入的下場,往往可能比不投資更慘,甚至會虧得莫名其妙,一點意義都沒有。

以作者為例,他在正式進入市場之前,已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好好累積相關知識,這個步驟就好像打仗的時候,要身穿盔甲保護自己一樣,因為你不知道何時敵人會突然出現來襲急你,但盔甲越扎實,你受的傷害就越輕。

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試想如果你衝動投入市場,剛好遇到2000年網路科技泡沫或是2007年的金融海嘯時,虧損巨大暫不提,若因此對投資退卻,那是多麼可惜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對歷史或是自身風險承擔等等有一定瞭解的話,你就會知道,這類事件只要你一直待在市場裡面,就一定會再發生,書裡面有一句話講得很好,我們無法避免風險發生,但是絕對有辦法降低它所造成的傷害。

以我為例,雖然我從2011年創立部落格分享文章後,才開始陸陸續續投入市場,但是在這之前,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培養相關的投資知識瞭解自己風險的承擔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選擇當一個指數化投資人。

直到現在,我還是認為基礎相當地重要,它不僅能讓你在投資這條路上走的更平穩,而且能夠清楚的分辨出,市場上的資訊,是真是假,會少走很多冤枉路。


待續...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目標(The Goal)讀後感—工作總是擺第一


羅哥在面臨工廠轉虧為盈的壓力後,變得比以前更加的忙碌,有時候甚至連回家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陪伴家人。

工作總是擺第一,一句妻子對羅哥說的話。

以現在的就業環境來說,很多上班族名為打卡制,實則為責任制,很多行業的加班已成為常態,更遑論加班沒有加班費等惡劣行為。

我相信這些員工在看到這一句話之後,更能夠感同身受,尤其是有家庭的人,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很喜歡加班,但身為員工,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在閱讀這一小節的時候,我腦中卻浮現一些畫面,讓我格外的有感受。

之前在事務所上班的時候,由於行業特性的關係,到了忙季的時候,要結帳、要出報表,同時要外出查帳,很多事情擠在一起,加上很多東西是有截止日期的,所以免不了要加班。

越接近報稅的時候,加班時數也越來越多,有時候可能10點多才能離開,那段時間其實沒有什麼生活品質。

由於我是在外面租房子,在忙季的時候,常常假日也是要去加班,很難撥出時間回家,所以每逢那段期間,家人都會問我大約幾點回宿舍,他們會在門口等我,順便拿一些水果或是其他東西給我。

那時候的我,沒有想太多,因為我很清楚我的目標在哪裡,我知道這只是過程,人生還很長,這個時候是我最能夠吃苦的時候,怎能選擇安逸?

在我加班的那段時間裡面,背後總是有家人的支持,而我的目標,不僅代表我個人,同時也是我想給家人的禮物。

後來才意識到,也許在這段期間裡面,我投入的時間讓我在這方面有所成長,但同時我也失去了一些東西,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人生不是單選題,很多事情,換個角度想就會不一樣,當你獲得某樣東西的時候,同時也代表著你失去了另外一樣東西,孰輕孰重,只有自己能給自己答案。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目標(The Goal)讀後感—看見問題所在


這本書的作者高德拉特博士是以色列物理學家及企管大師,利用小說的形式,試圖解釋管理學裡面非常有名的限制理論(TOC,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

整本書有將近六百頁的篇幅,但閱讀的過程中,就像在看一本故事書一樣,就算沒有商學基礎的讀者朋友們,也不需花費很多力氣,最後你會發現,隨著故事的進行,無形中已經增加了相當的知識。

故事很簡單,主角叫羅哥,是一位工廠的廠長,當時公司正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抉擇,就是是否要關閉該工廠。

因為長期虧損的關係,讓高層的人再也無法忍受,於是給了羅哥下了最後通牒,要他在三個月內,設法讓工廠轉虧為盈,否則就要關閉工廠,隨之而來,當然廠區內員工的工作權,必然受到威脅,羅哥面對這樣的挑戰,將如何面對?

首先,羅哥必須先釐清,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公司虧損連連,在某一次的機會底下,羅哥遇到了他當初的物理學教授,鐘納。

兩人在寒暄的過程中,間接說出了目前工廠的困境,羅哥認為,工廠裡面有機器人運作,效率相當高,且並無任何員工閒置,但是為何總是虧損的時候,鐘納教授直接點出問題的核心 - 「目標」。

鐘納認為,工廠會虧損的原因,在於目標界定不明確,導致雖然看似產能已充分運用,但實際上卻與目標背道而馳,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

羅哥認為工廠內部並無員工閒置,整體而言是具有效率的,但事實上是,為了讓老闆覺得沒有員工在偷懶,於是拼命的生產出一些沒有要賣的產品,久而久之,存貨數量大幅增加,堆滿了倉庫變成庫存。

羅哥認為工廠內部已經引進了機器人,部分生產流程已透過電腦由機器人自動作業,整理而言是具有生產力的,但事實上是,引進機器人生產的同時,並無相對的減少人力的僱用,一來機器成本所引申的折舊費用,二來無法降低人力成本的當下,對工廠而言,無形中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營運費用。

簡單來說,羅哥所管理的工廠,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存貨的積壓、營運費用的增加與產出不足,鐘納對此提出了三個指標,讓羅哥好好思考,既然已釐清問題所在,那要如何應用在工廠上,讓情況有所改善,分別是有效產出、存貨與營運費用。

註1 : 有效產出指的是整個系統透過銷售而獲得金錢的速率
註2 : 存貨指的是整個系統投資在採購上的金錢
註3 : 營運費用指的是系統為了把存貨轉為有效產出而花的錢


待續...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錢已匯入你的戶頭讀後感


一開始的我,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了,錢已匯入你的戶頭,心裡想著,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但是當我看完的那一刻,老實說,我看不懂。

我不知道他要表達的東西是什麼,故事很簡單,有了開頭,但似乎沒有交代結局,於是在我搜尋了網路上的一些書評,並加以閱讀後,對於這本書才稍稍有了一點頭緒。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希臘的小說家,而當時的希臘也正面臨著財政的困境,但由於這方面我並沒有很瞭解,所以以下我以另外一個角度來討論。

故事很簡單,失業近一年的他,終於找到工作,工作內容很簡單,就是出借自家公寓給公司當作倉庫來擺放傢俱,如此簡單的內容,公司卻給予超乎想像的薪水,當時的他正為久無收入所苦,突然間有了這樣的機會,當然不肯放過,於是便與公司簽訂了這份合約。

合約開始之後,他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待在家裡等公司將傢俱運到家裡面擺放,而在每次擺放完畢之後,工頭總會丟下一句話,錢已匯入你的戶頭”。對一個窮困已久的人來說,突然間感覺重新活了過來,心裡盤算著,有了這筆收入,就可以買房子,治療母親的疾病,與女友結婚等等。

隨著時間的經過,戶頭裡面的錢越來越多,但同時家裡擺放的傢俱也影響到他的生活空間,存在感越來越小,甚至到最後,連上廁所跟吃東西,都需要別人幫忙,但此刻的他,卻只是不斷地安慰自己說,反正等到合約到期,我就有一筆錢,可以做任何以前我無法做的事情。

我們試想,如果今天的主角換成是你,你會怎麼做? 你會反抗嗎?

其實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反思一件事情,現在在台灣,大家最苦惱的一件事情,就是房價的問題。

物價上升,房價高漲,每個人都在想,這樣的薪水到底要賺多久才買得起?也許賺一輩子也買不起吧?!

於是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兩種極端的情形,一個很想要買房子的人,他會盡一切可能,縮減一切的消費,甚至影響到他日常的娛樂與休閒,目的只為了多存點錢,早點買房子(即使他知道,這樣的做法未必對結果有幫助)

另一種人是抱持著一種比較消極的做法,在存錢的同時,維持該有的生活品質,雖然會比較慢,但老實說,過的比較自由,也比較快樂。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