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生長在台灣,對於投資商品會有一種安心感,總會覺得就算發生什麼事,至少語言是可以溝通的,相對的壓力就輕鬆了許多。
但是一提到海外券商,大家心裡就會有一種恐懼感冒上來,原因可能是因為不熟悉的語言或是環境,簡單來說,投資人要的是一種安心感。
譬如今天如果想投資國外的市場,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第一是直接開立海外券商,直接買進;第二是透過投信公司,間接買進。前者就好像是我透過Firstrade直接買進ETF,後者就好像是投資人透過投信買進境外或海外基金。
通常來說,投資人大多會選擇後者,因為只要一通電話,或是在網路上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完成交易的動作。
可是遺憾的是,前者對於投資人來說,應該會比較好。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當投資人在進行投資時,政府或是金融機構對投資人提供哪些保障,首先是國內的部分:
第一,存款保險保障,可參考這篇文章。
相信有大多數的人,在銀行或是郵局都有存款,不管是活存、支定或是定存,都在存款保險保障的範圍內,但是金額有所限制,目前的規定為:
"每一存款人,在國內同一家要保機構存款之本金及利息受到存款保險保障的最高額度為300萬元。"
所以當投資人放在金融機構的存款超過這個上限的時候,比較安全的作法,是分散資金,譬如開立另外一家金融機構,把資金分配出去,好讓帳戶內的資金維持在存款保險保障的額度內。
第二,證券投資人的保障,可參考這篇文章。
在全民皆股民的現在,相信大家都有買過或是接觸過股票,通常投資人買進的證券有兩種,第一是在集中交易市場買賣的上市股票,第二是在櫃檯買賣中心買賣的上櫃股票,少數人則是交易興櫃股票。
但是投資人有沒有想過,當你所屬的證券經紀商,發生財務困難時,你所持有的證券,有保障嗎?
很多人可能會回你說,反正在台灣,要是真的出問題的時候,自然會有人解決。我覺得這是一種消極的想法,身為一個投資人,在進行投資前,就必須確認自己該有的保障。
目前針對這部分的規定為:
"對每家證券商或期貨商之每一證券投資人或期貨交易人一次之償付金額,以新臺幣壹佰萬元為限。"
所以如果你在同一家證券商持有超過價值100萬元的有價證券,就必須小心,超過的部分,可能會有無法回收的問題發生。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