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出去闖,擁抱世界級夢想讀後感
當初是透過臉書粉絲專頁進而知道艾兒莎這個人,精確地來說,是那個標題吸引了我,"放棄22k,蹦跳新加坡!"讓我對於這位年紀輕輕的小女生產生興趣,想知道她在新加坡的生活以及她所經歷的故事。
22K,在台灣是個多麼敏感的字眼,代表著資方的剝削與勞方的無奈,而非常遺憾的,在幾年前的我,22K正是我的第一份薪水。
當時因為剛踏入職場,一心只想著學習,認為就算是只有22K,只要我努力學習,有一天一定能夠擺脫這個連自己都養不活的薪水,但是一年過後,我失望了。
雖然加薪的幅度還不錯,但是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這樣的幅度,要做幾年才能夠領到一個像樣的薪水。
那時候,我開始思考未來的路,老實說,第一份工作的內容是我想要做一輩子的工作,至今我仍然能這樣說,但是現實讓我不得不暫時先離開現有的工作,開始思考我的下一步。
尤其是在我開始尋找工作,投遞履歷時,資方開出來的薪水,讓我真的看不到未來,我曾經跟朋友討論過,為什麼台灣的就業市場會變成這個樣子,不尊重專業、勞資地位極度不平等。
你說我有沒有想過去海外工作,老實說,曾經有,但某些因素的影響,並不允許我這麼做,所以站在我的角度,我只能透過一直學習,來提升我在就業市場的行情,以便取得一份我認為還可以的薪水與工作。
從書中也可以知道,作者艾兒莎現在外表看似光鮮亮麗,但背後所承擔的壓力,是一般人所無法想像與承擔的,一個到外地工作的人,一方面要強迫自己適應不同的文化,一方面為了生活與現實,被迫只能在腦袋裡面思念家鄉的孤獨感,都讓我非常佩服這些踏出國外的人。
另外,在本書裡面,有幾句話確實讓我感到很無奈以及無力,譬如一位新加坡老闆對台灣的評語,"說穿了,台灣人就是太愛學了,想說先學會再致用來達到目的,這就是非常可怕的通病"。
而那位老闆講的,正好是英文這個語言,讓我們試著回想,從我們國中,甚至國小就開始接觸英文,一直到大學畢業,這超過10年的學習,你到底都學了些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在大學畢業後連一些基本的生活對話都還講得勉強,連艾兒莎也在書中承認,她在讀了四年的應用英文系後,踏出國外才發現,以前學的一點都派不上用場,這代表什麼,我不知道,也許只能解釋成我們國家的教育非常失敗。
再來的一句話,更點醒了我,說"我們的薪水平均比你們高出一至兩倍多耶,所以我才不懂你們要怎麼省,才能買房,追求夢想、擁有存款,然後過退休人生啊?"
不得不說,講得一點都沒錯,套用在台灣來說,最明顯的就是那些公務人員,我們國家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一份四萬多塊的薪水,會讓這麼多人想要去考,甚至不惜捨棄自己的生活品質、工作、存款甚至人生,為的是什麼?
先聲明我對於公務人員並沒有偏見,但是我必須說,報考比率實在太高,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這是必須思考的,再來,一份四萬多塊的薪水,是要存多久,才能買得起房子,尤其是以現在的房價來說,動輒就要上千萬元。
還有就是,在台灣很常聽到一句話,就是"你們這一輩的年輕人就是因為怎樣怎樣,才會拿到這麼低的薪水,我們以前可是過得很辛苦的..."。
不客氣地講一句話,時代不一樣了,也許你們以前真的過得很辛苦,但是我覺得這句話對年輕人不公平,我曾經看過一篇新聞,一位精通三國語言的國外碩士,在台灣老闆開出來的薪水只有三萬五。
如果台灣的就業環境再不改善,只會有更多人出走,不要一味的怪罪年輕人,想想你們能夠給他們什麼吧。
最後,在書中其實還有很多有趣且值得思考的議題,這些內容就留給你們慢慢品味吧,相信有很多地方,你會很有感受的,尤其是你還身在台灣工作的人。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探討信託與稅法上之關係
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們有沒有聽過"信託"這個名詞,感覺上好像是個離我們很遙遠的東西,在一般人的既定印象下,常常會覺得好像做信託的,都是一些公司的老闆,或是擁有高資產的個人,才有成立信託的必要與實益。
但是其實,信託不只是這些人的專利,重點在於成立信託的目的、功能與優點,所以以下就簡單介紹信託的概念,並整理一些與信託有關連的稅法規定,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信託的概念、稅法原則性規定與例外規定等。
首先是信託的定義,在信託法第1條就明文規定如下 :
由上可知,要構成信託這個法律行為,主要的角色有三,委託人、受託人及受益人,自然人或法人均可擔任這三個角色,再來要注意的是,財產權的移轉與為受益人之利益。
簡單的來說,就是雙方簽訂信託契約,委託人將財產所有權移轉與受託人,使受託人依照約定的目的,為受益人管理財產的關係,就是信託的最基本架構。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思考,為什麼要成立信託,這當中有什麼樣的好處,讓委託人甘願把財產權移轉給別人,這個就必須讀者朋友們來想想看囉。
另外,在信託裡面,分為自益信託與他益信託,區別在於委託人與受益人是否為同一個人,若是,即為自益信託,反之則為他益信託,而這裡所討論的,均指私益信託。
接下來是稅法的規定,整理如下 :
但是其實,信託不只是這些人的專利,重點在於成立信託的目的、功能與優點,所以以下就簡單介紹信託的概念,並整理一些與信託有關連的稅法規定,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信託的概念、稅法原則性規定與例外規定等。
首先是信託的定義,在信託法第1條就明文規定如下 :
稱信託者,謂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他處分,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之關係。
|
由上可知,要構成信託這個法律行為,主要的角色有三,委託人、受託人及受益人,自然人或法人均可擔任這三個角色,再來要注意的是,財產權的移轉與為受益人之利益。
簡單的來說,就是雙方簽訂信託契約,委託人將財產所有權移轉與受託人,使受託人依照約定的目的,為受益人管理財產的關係,就是信託的最基本架構。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思考,為什麼要成立信託,這當中有什麼樣的好處,讓委託人甘願把財產權移轉給別人,這個就必須讀者朋友們來想想看囉。
另外,在信託裡面,分為自益信託與他益信託,區別在於委託人與受益人是否為同一個人,若是,即為自益信託,反之則為他益信託,而這裡所討論的,均指私益信託。
接下來是稅法的規定,整理如下 :
法規
|
內容
|
所得稅法
|
成立時視情況課徵所得稅或贈與稅;所得發生時視情況申報或扣繳【20%】納稅。
|
土地稅法
|
以受託人為納稅義務人,自益信託應與委託人合併計算地價總額,他益信託應與受益人合併計算地價總額。
|
遺產稅
|
遺囑人死亡或受益人死亡時課徵。
|
贈與稅
|
符合視同贈與條件時課徵。
|
房屋稅
|
以受託人為納稅義務人。
|
契稅
|
他益信託下,於移轉時課徵【6%】
|
最後是例外不課稅的規定,共有所得稅、營業稅、土地增值稅、贈與稅、契稅等等,這時候就必須先了解所謂的信託導管理論。
法規
|
條文
|
內容
|
所得稅
|
§3-3
|
信託財產移轉例外不課稅之情形
|
營業稅
|
§3-1
|
信託財產移轉不視為銷售之規定
|
土地稅
|
§28-3
|
信託財產移轉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之規定
|
贈與稅
|
§5-2
|
信託財產移轉不視為贈與之規定
|
契稅
|
§14-1
|
信託財產移轉不課徵契稅之規定
|
簡單的來說,即是將信託制度作為委託人與受益人中間的導管,本身並非課稅主體,故譬如像信託財產在委託人與受託人間、受託人相互間或是受託人與受益人間之流動,並沒有課稅的問題。
當然上述所及,都是一些基本整理,若想要更深入瞭解信託概念的話,還是必須請專業人士進行規劃,才能以發揮其效果。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如果一本書的封面,就大大寫著這一句話,對你來說,會有什麼樣的感覺,當初的我在書局閒晃時,就被這本書的書名與標題吸引,心想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內容又在講些什麼。
一本講述阿德勒思想的書,一個年輕人對世界與自己的不滿意,與一位哲學家的對話,整體上來說,是一本很不錯的書籍,探討的內容也很適合大眾閱讀。
世界對你來說,是個什麼樣的概念,你曾經覺得力不從心,好像不管做什麼事,世界都跟你唱反調,不論是路人,朋友甚至身旁最親近的親人,也許他們只是關心你,不希望你受傷,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你的人生。
有些事情並不會因為別人的提醒而使風險降低,因為這些風險你早就已經知道且衡量過了,有些事情並不會因為失敗而否定自己,因為至少你做了,不帶後悔的做了。
曾經看過一句話,「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世界是什麼樣子。」
在書中,哲學家的論點一直不被年輕人接受,譬如一開始的決定論與目的論,今天大家會把一些不如意,歸咎於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家境不好,所以才沒辦法出國讀書,因為我曾經受過欺負,所以無法走入人群等等。
這些因為怎樣所以怎樣的想法,背後隱含的意思通常是如果我可以怎樣,就會怎樣,這是一種欺騙自己的想法,因為以目的論的角度來看,今天你要做什麼跟你以前曾經經歷過什麼,一點關係都沒有,重點在於現在,而不是過去。
接下來談論人際關係的部分,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你喜歡自己嗎",若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原因是什麼,相反的,若答案是否定的話,原因又是什麼?
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很多人會感到不快樂,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管是在工作上,家庭上或是生活上的種種,但是書中認為,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人生是自己的。
被稱讚是好事,但是如果你是因為達到某些人的期望而被稱讚的話,那麼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你只是活在別人的期望裡面,你有自己發自內心想做的事嗎,你曾經做過什麼事,讓你感到快樂的嗎,這些都是你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最後,很多人會在一年度的開始擬定年度計畫與展望,但是站在書中的角度來看,似乎又不是那麼的重要,因為重點在於現在,此時此刻,而不是過去或未來。
你當然可以稍微思考一下未來的方向,但是就是因為未來是未知的,所以人生才會有趣,故你應該做的,是認真地活在每一個當下,只要你活好每一個當下,那麼未來與過去的思維就會被打破,因為每個剎那,都會是一個結束。
一本能夠讓你細細品味的好書,只要是人,都會有迷惘,需要別人給予解答,這個時候,不一定要是現實的對話,透過書本,也可以讓你慢慢思考,進而達到你的目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