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曾經夢想的工作--金融業

一直以來,我對金融業都有著一股憧憬,心裡總是想著,如果我能夠進入金融業工作,那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呢?


美國華爾街(Wall Street),是世界的金融重鎮,相信有在接觸金融相關或是投資理財的朋友們,都會對這一條街感到好奇,據說這條街只有幾百公尺長而已,小小的一條街,卻足以撼動全世界的經濟。

進入金融業這個夢想,一直到我大學的時候,還是沒有消失,剛好那時候開始接觸了投資理財,也藉著空堂的時候,去修了蠻多財金系的課程,例如衍生性金融商品、金融實務等等,但是隨著我對這一塊領域瞭解的越深,我卻覺得這個夢想離我越來越遠,為什麼?很簡單,因為我不會說謊。

如果今天我進了銀行,而那間銀行最近又剛好推出一檔新基金,但是費用率很高,連我自己都不會買的那種,我想在這種情況下,我應該很快就會被解雇吧,因為我不可能推薦一檔連我自己都不會買的基金,很簡單的一個原則,"因為連我自己都說服不了我自己"。

如果今天我進了保險公司,主管跟我說最近公司推出了新的產品,佣金很高,但是經過我瞭解之後,認為沒有推銷的價值,我可能又會被解雇吧。

不是說金融業不好,只是在這當中,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利益衝突。公司要賺錢,同時也要幫客戶賺錢,這是一個很矛盾的情況,而客戶的利益就是在這種矛盾下被犧牲的。

當然上面講的只是我假想的狀況,如果今天,銀行的主管允許我向客戶推薦指數型商品,那種費用低、週轉率低,績效緊跟著大盤的投資商品的話,我一定會很開心。一來銀行有手續費收入,而我有佣金收入,二來客戶又拿到他們應該有的報酬,這樣不是很好嗎?但是這種狀況真的存在在現實生活當中嗎?

如果今天,保險公司的主管允許我向客戶推薦低保費高保障的商品,一方面我能夠說服我自己,連我自己都能夠認同的商品,沒有理由不推薦給客戶,不是嗎?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有保費收入,而我有佣金收入,這樣不是很好嗎?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真的是被允許的嗎?

有時候不是你不想要這麼做,而是不被允許這麼做。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何謂內部報酬率(What's the IRR)

在企業裡面,管理階層常常需要評估一件投資方案是否值得進行,同樣地,投資人在進行投資之前,一定也會比較各種不同方案的報酬水準,是否符合自身的要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計算一個投資方案的報酬率,就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以下為各位介紹一個常用的衡量指標,叫做內部報酬率,它的概念及一些簡單的運用,相信對投資人來說,會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首先,先來釐清什麼是內部報酬率,其實它的概念很簡單,內部報酬率又稱為調整時間後的報酬率,也就是說,它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以及整個投資期間的現金流量,它所代表的,就是這個投資方案的報酬率。

例如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投資人在每年期初投入100元的現金,共投入五年,在第五年底可拿回550元,請問這樣的投資報酬率是多少?

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直覺想到的就是直接以投入收回數計算,譬如在這個例子當中,投資人總共投入500元的現金,最後拿回550元,那麼累積報酬率就是10%,平均年報酬率就是2%,但是這只是一個很粗略的估計,如果想要得到比較正確的答案,應該要把貨幣的時間價值考慮進去,這個時候就必須用到內部報酬率的概念。

內部報酬率的計算方式很簡單,就是把所有的現金流量折成現值,讓現值的合計數等於0,這個時候的折現率,就是所謂的內部報酬率,也就是這個投資方案的報酬率,譬如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用以下這張圖來表示現金流量的情形:

在這張圖當中,負號代表現金流出,正號代表現金流入,所以如果要計算內部報酬率,只要把這些數字折成現值,讓現值的合計數等於0,此時的折現率就是它的內部報酬率。

一般而言,對於比較不熟悉現值概念的朋友們,建議直接以Excel的IRR函數計算即可,這個函數相當的好用,舉凡任何牽涉到現金流量的投資方案,都可以使用它,來計算投資方案的報酬率。


首先,投資人必須把投資方案當中的現金流量抓出來,並且列示出它的時點及方向,然後表達在Excel當中,接下來只要透過內建的IRR函數,就能夠算出內部報酬率,可以看到大約是3.19%左右,跟粗略估算的2%之間其實差距還蠻大的。

在平常的時候,你可能會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或是親人跟你說,現在有一個投資方案,每個月繳多少錢,幾年後可以拿回多少錢之類的話,如果今天你學會了IRR的計算,那麼你就可以自己評估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只要掌握住幾個邏輯與重點,就可以讓你避開許多的投資陷阱,重點是它並不難理解,但是卻非常好用。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把保險當作存錢的工具

在市面上,有一種工具,號稱可以幫助保戶存錢,同時享有保險的保障。

它叫做儲蓄險。

沒錯,乍聽之下好像很不錯,存錢的同時又可以享有保險的保障,但是問題來了,你到底是想要保險還是保障?很多購買儲蓄險的人根本沒有去瞭解實際的內容。

在這邊我舉一個最近聽到的例子,它大概的內容是這樣的:

"每期繳1,360元,連續繳六年,期滿領回100,000元,然後每年額外給你360元的現金,內含壽險10萬元。"

從字面上看來,意思是說在六年內你總共繳了97,920元出去(1,360*12*6),然後拿回了102,160元(360*6+100,000),等於利息總共是4,240元,外加一個10萬元的壽險。

如果以Excel粗略估算它的內部報酬率(IRR),大概是1.45%左右。這時候會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我曾經說明過短天期定存的效用,以國泰世華銀行為例,1個月期的定存,利率是0.88%,而且中途解約不會損及本金,同時可以增加資金的變現性。反觀這個方案,把六年的現金流量鎖在一個利率1.44%的工具裡面,你真的覺得值得嗎?

第二,請問一下那個10萬元的壽險是可以幹嘛?有跟沒有有差嗎?當然這說得有點極端,但是我的意思是,當一個工具號稱可以同時提供保險與儲蓄的功能時,保戶就應該去衡量它有沒有購買的價值,而不是人云亦云。

千萬要記住,不懂的東西不要碰。